3.1.1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需求。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各子系统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设施的网络密度有了明显提高,设施服务面与服务对象明显扩大。特别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道路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些建设不仅在设施类别构成上弥补了许多空白,而且在空间区域布局上也填补了许多空白。特别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老、少、边、穷、山区布置了一批规模不等的农业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改善了原有设施的服务性能,其数量、质量、规模、种类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各种设施之间的关联和整体耦合性能都得到加强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行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时期,因此,无论是从布局、数量,还是规模、效益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周期被拉长,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因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农业物质基础设施方面,故在此选取最能代表物质基础设施的交通运输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村能源设施、通信信息设施以及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3.1.1.1 交通运输设施现状
交通运输设施主要包括农村地区的公路、铁路、水道等各种道路和车站、码头、桥梁等各类设施。交通运输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和主体,也是发展其他基础设施的必要条件之一。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设施,水路、公路、铁路已基本形成网络,运输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农村交通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农产品因不能得到及时运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0亿元,还不包括运输途中的直接损失和没有运输而造成的潜在损失[58]。大力振兴和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已是刻不容缓之事。特别是和农村联系最为紧密的公路建设方面存在等级偏低、密度小、质量低等问题。根据交通部于2005年9月到2006年12月开展的全国乡镇和建制村的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结果看,我国乡镇和建制村公路的通畅率还不高,其中乡镇通畅率为80.4%,建制村通畅率只有52.9%,并且连接乡镇和村庄的农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低,等外公路里程占到农村公路总里程的40.1%,在等级公路中,四级公路里程占79.8%[59]。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路约120万公里,以及大多数连接村庄和农田的道路是以土路基为主体,碎石晴雨路不多,路况极差。这些村级公路大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向农民集资、摊派或高息贷款修建的。后来由于国家资金的投入不足,乡村自筹资金又未完全到位,或因规模过大,导致新修的村级公路现在变成了一半碎石路,一半水泥路,路面破败不堪。交通运输设施的相对落后,给农产品和物资的流通造成很多困难,也阻碍了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1.1.2 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总量不足,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始建于人民公社时期,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规模小,基本上已经老化失修,渗漏严重,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带病作业”,蓄水能力弱,输水效益低下;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渠道灌区渗漏、淤积严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受地方财力所限,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逐年减少,加上自然灾害,工程年久失修,灌排能力下降,导致全国每年减少灌溉面积700多万亩。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60]。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05年,全省共有水库5563座,总库容157.6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151座,小型水库5380座,设计灌溉面积145.8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76.52万公顷,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4%。这说明山东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整体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这将威胁着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由于农业对水利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可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3.1.1.3 农村能源设施现状
能源对建立现代农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源是形成农产品的重要条件,是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直接因素之一,从农产品的生产直到运往市场销售的全部生产和流通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能源。随着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目标的提出,农业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对农村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我国目前能源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电力基础设施为例,由于1998年以前,我国农村电网基本上是农民自筹资金建设起来的,国家仅承担大的电网和大输变电站布局建设投入,只对农村电网建设进行少量的扶持,导致长期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和发展缓慢,供电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性能低下,供电可靠性和质量较差,线损率相当高,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用电占全国用电的40%,全国有2179个县级电力公司和45450个乡级电管站,都属于农电系统用户。而我国农村人均用电量只有102千瓦时,距离国家标准要求人均用电量300千瓦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3.1.1.4 通信信息基础设施现状
农业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必要市场供求与价格信息、技术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这些设施的建设还很薄弱。通信设施方面,整个农村通信水平相当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数农民希望借助于现代通信手段获取更多的科技、市场信息,因而农村电话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设计容量过小,现有通信设施还不能满足所有农村居民的通信要求,从而使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当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网络建设还很不完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滞后;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缺乏集成;农村电信、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市场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在农业信息网站方面,还有很多地区根本没有网站建设,一些网站建设之后变为死站(不能联通)、虚站等不能顺利联接[61]。
3.1.1.5 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现状
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服务设施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加快流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这些基础设施也存在设施老化、设备落后的问题。以农产品仓储设施为例,我国很多仓储设施不足,设备陈旧,储存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要求。现有仓库大部分是散货仓库,而肉类商品的冷藏设施和果品蔬菜的鲜储设备严重不足,且大多数仓储设备比较陈旧,无法对农产品起到应有的保养作用。这样的仓储条件与我国当前要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极不适应。因缺乏储藏设施或储藏技术不当所造成的损耗率均在10%左右,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