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发展——社区性银行机构的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过程中,合作共赢是最重要的理念。整个经济社会都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工作关系。社区性银行机构更要重视互动发展、合作共赢。因为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与社区中的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价值的最大化,是银行实现自身发展追求的目标。
在金融与经济依存度、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作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如何有效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从中寻找各种有效的发展机会,实现银行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互动发展是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区性、零售型”是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的市场定位,因为其股东、客户、存款资金等主要来源于当地社区,贷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也主要服务于当地社区。这种社区性的属性,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也是高成本、高风险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社区性银行机构必须借助于社区组织的力量,走与社区政府和经济组织互动发展的道路。
(一)实施互动发展战略是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寻找业务资源和机会的必然途径
社区性银行机构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市场定位必须是立足社区、服务社区,而大量业务资源和发展机会都存在于社区经济发展之中。如果社区性银行机构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当地社区政府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形成互动,充分发挥各种信用资源和管理资源的作用,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互动关系,就能从蓬勃发展的社区经济中寻找到和把握住大量有效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当前社区性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谁利用社区政府等各方面的信用和管理资源越早、越充分,谁的发展机会就越多、业务资源就越丰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也就越大。因此,实施互动发展战略是社区性银行机构寻找业务资源、把握业务机会的必然途径。
(二)实施互动发展战略是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在拓展业务中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
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主要服务于“三农”、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下岗再就业者、贫困学生等弱质产业或弱势群体,这些服务对象具有分散、流动、小规模、高成本、高风险、抵押物不足等特征,给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信贷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这也是近年来金融对社区经济实体支持不足特别是农民、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重要原因。社区政府及其各类经济管理部门和中介组织、各类协会等都掌握着大量的信用资源和管理资源,如政府掌握着产业引导和政策支持,工商部门掌握着工商执照发放、经营行为合规性的监督,涉农部门掌握着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各类中介组织、综合协会掌握着某一产业(行业)的综合协调、代言人等,如果社区性银行机构能把信贷政策与这些管理资源和信用资源实现对接,就能最有效地避免自身管理风险,包括管住信用风险、规避市场风险、杜绝操作风险。而社区政府及其各类经济管理部门、中介组织、各类协会等组织又都有发展当地经济、造福当地百姓的责任和迫切愿望,且能在增加税收、带动就业等方面带来实质性的效益,如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银行机构能给那些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社区经济实体提供金融支持,他们基本上都愿意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在风险管理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是他们的职能所在),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动共赢”的业务发展机制,从而找到一条既能有效满足社区分散经济的金融需求又能有效管控住其中金融风险的发展之路。
(三)实施互动发展战略是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方法
社区政府及其各类经济管理部门、中介组织、各类协会等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为社区性银行机构贷前调查、评级授信、贷后管理等信贷活动及时提供相关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经济政策导向、企业发展情况、市场行情等重要信息,有效解决社区性银行机构业务活动中对客户的信息了解不充分等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有的部门、组织还可以利用其法定管理权或自律性管理权,如交警对运输户、工商部门对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各类协会组织对其会员等形成一种合规性监督或自律性约束,当某个信贷主体违反诚信条款、拖欠贷款时,就有一种比银行自身更为有效的外部约束力量来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并帮助银行机构监督和管理客户信贷资金的使用、归还情况,从而使银行业务与社区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实施互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随着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农村社区金融消费需求日益扩大,但这些大量的有效需求并没有从社区性银行机构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而大量农村社区的信贷资金却通过各种渠道向外流,部分地区民间融资仍然异常活跃。这就表明农村社区在资金来源与资金需求之间存在一种制度性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的发展必须从打造信用基础做起,实现社区金融与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农村社区信用建设、分散经济组织化、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互动。
(一)与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互动
为了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都会出台一系列适合当地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这些战略措施揭示了政府未来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向,指明了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也提示着社区性银行机构发掘客户、拓展业务、实现盈利的重点和方向。同时,各级政府都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信用资源,社区性银行机构与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互动,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资源、信用资源作用,最有效地捕捉到业务发展机会和各种盈利机会,又能有效解决政府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难题,从而与政府形成发展经济的合力。比如,各级政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当前都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扶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就可以主动与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互动,通过加大信贷投入、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并与政府支持农村产业化政策对接,积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并从中实现自身效益。
(二)与农村社区信用文明建设互动
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明,是市场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法制社会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前提。社区性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之上。因此,农村市场经济的培育、法治社会的形成以及社区性银行机构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在当前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建设普遍缺乏实质性的物质支撑手段的情况下,社区性银行机构如果能与农村社区文明建设实现互动,通过银行信贷手段为其提供支撑,将会实现“双赢”效果。比如,由政府牵头,社区组织、银行机构参与,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社区、文明信用商户”等活动,对诚信的各类客户给予一定信贷支持,并在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然后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就能在农村社区建立起一种道德和舆论的力量,从而既为社区文明建设提供力量支撑,使诚信者真正得到实惠,又为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业务发展打造信用平台,有效降低信用缺失带来的风险。
(三)与分散经济的组织化实现互动
中国农村经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构成了与大市场连接的矛盾,也给信贷活动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组织化程度成为农户和城市个体工商业与市场经济联结的必然要求。各类专业协会和综合协会,是运用市场机制将分散的经济实体组织起来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农村社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各地发展势头快,全国已形成各类专业协会组织15万个,内容涉及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贩运、储备、加工等各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这种中介服务与金融中介的结合是国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大趋势。事实上,如果各类协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农户、个体工商户等分散经济实体的生产、加工、供销活动中的现金流,并保持相对稳定,就可以通过信贷手段解决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安排,把未来的现金流变成当期所需的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村社区经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可以积极探索与各类专业协会合作互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组织、协会组织等信用资源的作用,以信贷为纽带,把专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各方组织起来,积极组建各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然后再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既能有效促进农村社区分散经济的组织化进程,又能有效解决社区性银行机构贷款难和农村社区分散经济难贷款的矛盾。
(四)与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实现互动
各级政府社区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居委会,作为中国社会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体系,承担着落实发展地方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责任,是落实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联系千家万户农户和社区居民的纽带。作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如果能充分发挥广大政府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如帮助联系了解农户居民的基本情况、协助贷款调查或授信、帮助催收贷款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银行机构信息不对称、自身管理力量薄弱等难题。比如,江西农村信用社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与自身信贷人员不足的矛盾,从村委会、社区组织中聘请了9660名村干部、群众担任小额农贷协管员,主要帮助提供农户基本情况,协助信用评级、贷款催收等工作,近四年来保证了393亿元小额农贷及时有效地发放到1152万户需要贷款的农户手中,同时有效降低了小额农贷的信用风险。
(五)与各级政府扶持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互动
为大力扶持农村社区经济,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农业开发、扶贫、教育、卫生、以工代赈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和社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历史经验表明,对于农村社区生产经营活动的政策扶持,最好结合信贷手段市场化操作进行,即依靠国家投入或扶持政策建立政府财政贴息、风险担保、风险补偿等措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因此,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在制定信贷政策、确定信贷投向上,可以与这些扶持政策实现对接,通过信贷的传导放大效应,确保政府对农村社区经济的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并使成效最大化,共同为繁荣农村社区经济服务。
三、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实施互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策略
互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社区性银行机构在经营观念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是“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理念的充分表达。实施互动发展战略,要求社区性银行机构必须主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掘各种管理和信用资源形成有效的风险管控模式,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寻求和抓住各种业务发展机会,最终实现自身业务与社区经济互动发展。
(一)融入社区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从中寻找各种互动发展的机会
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要紧紧把握立足社区、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社区性、零售型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区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农村社区金融市场上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真正建立扎根农村社区、服务社区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生产消费需求的社区银行机制,打造服务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其他各类客户的零售型银行体系。一是融入农村经济,提升为农服务水平。近年来,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发展“三农”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要主动融入地方政府“三农”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和打造小额信贷品牌,扩大授信规模,保持优惠利率,规范管控流程,加大对诚信农户、专业农户、产业化农业的支持力度。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民购买住房、家电消费等,不断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和深度。改进支农服务手段,开通各种现代支付结算手段,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电子银行产品,解决农民跨区结算不便的难题,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大力尝试各种权证质押贷款,推广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有效解决支持“三农”过程中因抵押物不足而导致的信贷抑制问题。二是融入社区经济,提升社区金融服务水平。当前,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性银行机构要主动融入社区经济格局,全面提升社区金融服务水平。要完善与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协作互动机制,不断做大做强下岗再就业小额贷款业务,扩大发放规模,改善风险管控方式,使其成为重要信贷品牌;建立与学校、社区互动机制,积极拓展代理和主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与保险、企事业单位互动,积极发展满足社区需要的代理保险、证券、代发工资、粮补资金等各项中间业务,开展各种方便社区居民和农民的存款、借款和理财服务,提升广大农村、城郊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社区商业、服务业与信贷互动的方式,拓展购买汽车、房屋、大型家电等各类消费贷款。三是融入薄弱经济,提升为中小企业、个私经济等金融服务水平。近年来,中小企业、个私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由于其市场风险较大、生产稳定性、管理规范性较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其发展模式与金融服务、信贷管理模式不对接,增加了信贷支持难度,成为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要积极融入区域薄弱经济环节,大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为中小企业等薄弱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要与人民银行及各有关金融部门互动,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档案,形成相关的资料信息库,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与专门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利用其信用资源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引入商业保险等途径,探索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积极开办社团贷款、联保、互保贷款及各种权、证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需求。四是融入县域经济,提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县域经济是农村社区经济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为社区性银行机构蕴藏着大量的业务发展机会。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要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中,积极提供全方位、有效益、低风险的金融服务。要在城镇新区、开发区、城乡结合部等经济活跃地区增设网点或自助设备,抢占先机,拓展服务空间;及时跟进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利用政府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信用资源,积极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公益事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寻找商机,发掘优质客户,全方位、多领域地拓展业务,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与各类经济组织联系,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实施互动发展战略,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必须加强与农、林、水、通信、建筑等各类经济组织的联系沟通,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主动联系和把握住各种有效益的业务机会。一是加强与农业部门的联系,在支持“三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方面形成互动。要按照农业部门的产业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政府和农业部门鼓励发展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中提高自身效益;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对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农村住房和农村公共设施基础建设,配合政府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与农业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政策互动,建立起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合作互动平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与林业部门的联系,在支持林权改革、林业发展方面形成互动。依托林业部门对林权贷款进行贴息并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助等支持政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及其他涉林贷款,推进林权改革,破解林农贷款难题,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积极推广农村资源性抵押贷款,开办林权、果园(茶园)、草场、荒坡等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破解涉农产业贷款抵押物不足的难题。三是加强与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联系,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形成互动。通过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提供情况、了解需求、协助调查授信、帮助管理风险或建立担保基金弥补风险,以某一产业或某一区域为单位,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银行参与进去对信用共同体成员进行授信,提供持续性的金融支持;开办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动产抵押贷款,充分发掘和运用法律允许的抵押担保方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开办仓单、产品、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以解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开办汇票、本票、债券等质押贷款业务,可以尝试以企业依法可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作担保申请权利质押贷款,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四是加强与水利、电力等部门的联系,在支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互动。与水利、电力等部门或项目负责机构签订相关协议,以未来长期收益或收费权为抵押,对农村社区中小水电站、水电设施建设等提供金融支持。五是加强与移动、通讯部门的联系,在发展信息产业、代收电话费等业务方面形成互动。以通讯收费权为质押或建立其他有效的还款保证,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与通讯部门合作,积极拓展代收电话费等中间业务。六是加强与公路、交通、航空、矿产管理部门的联系,在支持公路、桥梁建设和矿产开发等方面形成互动。以公路、桥梁、机场收费权为抵押或政府建立担保基金,为县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机场建设等提供信贷支持;以矿产开采权证为抵押,为矿产开发提供信贷支持。七是加强与各银行同业的联系,在代理业务、产品合作开发等方面形成互动。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合作,积极代理一些国家高度重视、风险可控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加强与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其各种优势拓展自身业务,提升业务发展能力。
(三)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满足客户需求中充分发掘各类信用资源,大力发展信用共同体信贷模式
实施互动发展战略,要求社区性银行机构必须始终坚持和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农村社区中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产业经营户、各类种养专业户、区域产业集群等经济实体由于受担保抵押物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影响,难以与现代金融服务所要求的标准和条件实现对接,导致需求难以满足、贷款难问题突出,成为金融支持的薄弱经济环节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重大难题,江西部分农村信用社以信贷为纽带,充分发掘和利用信贷项目相关的各种信用资源建立“信用共同体”,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贷风险分散机制,有效解决了薄弱经济与现代金融对接的难题,实现了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通过信用社牵头推动、商会具体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组成“封闭型、非盈利、自我服务”的担保基金存放在信用社,信用社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后,根据企业缴纳的担保基金放大一定授信倍数,如5~8倍,从而放大每个企业的投资能力。每个企业缴纳一定的担保基金,意味着实际上承担了对其他企业的联保责任。有的为了防范风险,企业与担保基金又建立一个反担保机制。通过信贷手段放大企业的投资能力,不仅解决了企业投入问题,还解决了他们在市场价格、技术、材料采购、商业协作上的很多问题,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使分散的小企业走向大市场有了一种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大量“一村一品”专业化分工和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的是以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形式,以解决分散农户从事某一产业的技术问题、市场问题和风险防范问题。同时,政府为了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常常会出台很多政策,有的提供担保,有的提供贴息,有的提供减免税等。借助政府扶持政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组织形式,信用社参与进去,把利益相关的各方组成信用共同体共担风险。在这里,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补偿,龙头企业提供现金流保证,农户组成担保基金等,从而解决分散农户在发展大产业或某一专业产业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和风险防范问题。三是对交通运输业和工程施工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买汽车跑运输或工程机械搞工程,一次性投入、逐年偿还,于是就有了不确定的风险。通过一定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信用共同体”,可以解决资金投入和风险保证问题。如通过设立交通协会把交通运输户组织起来,运输户缴纳少量资金,组成一个封闭式、非盈利的担保基金存入信用社,信用社为其提供担保额5~8倍的贷款,于是运输户有2万元本钱就能买10万元的汽车,然后用汽车为担保公司或汽车协会提供反担保。汽车运输协会通过营运证等一定的行政权力,对整个交通运输户的诚信和其他方面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来解决风险分散问题。同时,把保险公司纳入进来,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祸、货物损失等,保险公司就要进行理赔,优先偿还信用社贷款。工程机械等一次性投入较大的行业都可以这样来操作。四是对个体商贸企业形成信用共同体。通过把个体工商户、私营协会(商会)、工商局、市场管委会和信用社组织成一个信用共同体,既可解决信用社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又可帮助解决对个体工商户贷后管理问题。如商户经营权实际上是市场管委会与个体工商户的一种契约关系,如果没有市场管委会的配合,就难以形成抵质押效力,银行就难有作为,所以必须把他们纳入进来,使得商户的某种抵(质)押提供了确认和保证。同时,也可以组织相邻的商户组成担保基金,构成更加强有力的保证,解决他们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对政府发展的公用产业形成信用共同体。比如修路、建广场、办水厂或建其他设施等,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公用产业收入等都可以作为未来的还款来源。但由于财政无法直接给银行机构提供担保,如果政府建设的公用产业是经营性的,未来的现金流有保证,用经营权作为质押,就可以办理贷款。但一些非盈利的公益事业,财政可拿出一部分钱来建立一个企业化运作的非盈利的担保公司,财政通过不断将收入注入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为政府公益建设借贷提供担保,坚持企业化运作,金融企业也可为其提供贷款。政府控制的投资公司或担保公司其资金来源和使用之间建立一种企业化的管控机制,使相关企业、政府、银行在这种机制中的权责明确起来。建立这种事实上的共同体,解决了政府暂时要用钱、未来有还款保证,但目前还款保证不足以构成贷款条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四)策应政府支持“三农”和各类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以信贷手段放大政策扶持的效应
为支持“三农”或某方面重要产业发展,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实施互动发展战略,要求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与这些优惠政策实现互动,使信贷政策与这些优惠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依靠国家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信贷风险担保、贴息、补偿等措施,从而既使优惠政策产生明显的传导放大效应,又使这些优惠政策成为银行防范风险、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比如:策应国家对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的补助政策,加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各类创业者支持力度;策应国家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信贷支持,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题;策应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建立风险担保基金的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策应地方政府对林权改革进行贷款贴息的政策,加大对林农的贷款支持;策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扶贫的政策,争取以扶贫资金建立信贷风险弥补机制,提升扶贫资金运用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效果;策应各级政府防污减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补助政策,给予相关方面的信贷支持;策应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房贷款给予贴息的政策,积极开展农民住房贷款,解决农民建设资金难题;等等。
(五)融入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创建活动,为优化信用环境提供金融支持
实施互动发展战略,要求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融入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创建活动之中,使信贷手段成为优化农村社区信用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形成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社区的良性协调发展机制。一是与文明办和各地乡、村组织互动,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对“文明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并实行动态调整,形成创评文明信用农户的长效机制。二是与各级社区组织互动,尝试开展诚信居民、文明社区活动,通过加大对诚信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优惠贷款利率,强化优质服务,既为农村社区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社区性金融机构发展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等社区性银行机构以信贷活动为依托,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文明信用农户等创建活动,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诚信意识,优化农村社区信用环境,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示范效应,也为开展农村社区信贷业务和各种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按照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路,改革四年多来,江西农村信用社紧贴新农村建设、全民创业、社区经济和县域经济需求,总结研发并推广了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小额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存货抵押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薄弱经济实体抵押物不足等难题;四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17亿元、农村工商贷款322亿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74亿元、文明信用农户贷款43亿元、再就业担保贷款41亿元、信用共同体贷款20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6.8亿元、农民住房贷款14亿元、农村助学贷款2.47亿元;每年都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5%左右的存款资金,发放了占全省金融机构90%多的农业贷款、60%多的下岗再就业贷款、50%多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30%多的个私经济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有效提升了为“三农”、中小企业、社区经济、贫困学生、下岗职工等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水平,已成为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