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文学主要是以诗歌、词曲、散文和楹联等形式出现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揭示和歌颂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诗词
旅游诗歌在我国旅游文学中是产生较早、作品最为丰富的一个品种。古代旅游诗词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山水诗词、田园诗词、边塞诗词和咏史怀古诗词。
(一)山水诗词
山水诗是诗歌的一种。以山水名胜为主题,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抒情诗。对景物观察细致、形象清闲逼真、语言富丽精工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山水诗也常流露出作者纵情山水、标举隐逸的消极情绪。在诗中对山水景色进行描绘,晋代已开其端,南朝谢灵运始开山水一派诗风,其后最著名的山水诗人有南朝齐谢眺、梁何逊,唐朝孟浩然、王维等。
山水诗词既为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又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文化色彩和艺术魅力,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内涵的扩大和深化,其与旅游的联系最为紧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最大。旅游山水诗词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一是物质条件富裕,漫游或旅游成为一种风尚,二是有独特优美的审美对象,即名山胜水。可以说是旅游活动促进了山水诗词的产生,而山水诗词又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山水诗词的萌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有不少涉及山水的诗句或篇章。战国时代的楚国诞生了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因其后期经历独特,被多次放逐,对江南的山川风光有了更多的了解,写下了许多生动优美的山水诗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但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是谢灵运,其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者任永嘉太守后所写。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但是,由于他把自己目睹的水光山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开创了旅游诗词的新气息。
唐代是旅游山水诗词的繁荣期。在唐代初期,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等,都创作了不少描绘山水胜景的佳句。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多数的山水诗,都是写故乡襄阳的鹿门山、万山、岘山、鱼梁州等名胜景物。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也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喜爱的山水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厅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道貌岸然的江河,这些雄伟厅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个性。《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是其代表作。杜甫并不是山水诗人,但他却比之一般山水诗人写出了更多的山水诗。其代表作有《望岳》等。中唐时期白居易是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曾在杭州任刺史多年,写下了许多赞誉西湖山水的诗歌,如《钱塘湖春行》等。晚唐诗人杜牧的山水诗以描绘江南风光为多,如《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此外,孟郊、贾岛、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愈等都写过出色的山水旅游诗。如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在唐代文人词中,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是较早的作家。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描绘水乡风光。刘禹锡学习民间歌谣改写创作的《竹枝词》、《浪淘沙》、《踏歌》等,题材很广,其中一些诗写山水景物优美婉转,别具一格。
宋代是词的时代,在众多的宋词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旅游有关的旅游词。这些旅游词或抒发旅途情绪,或描绘自然景物,或凭吊历史古迹等,有独到的欣赏价值。柳永是北宋第一个着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从都市风光、市民生活摄取题材。《望海潮》是他描写都市风光的名篇。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轻灵典雅,为人喜爱。如早期所写的小令《如梦令》,用白描的手法追记一次春日郊游,写得活泼率真。宋词中描绘自然景物的佳作还有很多,如潘浪写泛舟西湖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吴潜的《水调歌头•焦山》、汪莘的《沁园春•忆黄山》、吴文英的《望江南•三月暮》、周密的《闻喜鹊•吴山观涛》、方岳的《水调歌头•乎山堂》等,都各具特色,被人们广泛传唱。宋代的旅游山水诗也很多,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等,黄庭坚的《登快阁》,陆游的《瞿塘行》、《过灵石三峰》、《剑门道中遇微雨》、《游山西村》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欧阳修《伊船独游》等,都是公认的优秀旅游诗作。
金末元初的元好问,无论是山水诗还是写景词,均内容丰富,很有特色,如《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明代的旅游山水诗内容相当丰富,高启、杨基、李东阳、马中锡、李梦阳、何景明、杨慎等都有优秀之作,如杨基的《岳阳楼》。清初,王世桢的诗作多描绘山水景色,意境淡远,语言典丽流畅,如《江上》。《山行杂咏》是袁枚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所写。康有为的山水诗,多即景抒怀,如《登万里长城》、《庐山谣》、《泛漓江至桂林》等。想象丰富奇特,用语瑰丽,体现了他开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
(二)田园诗
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
田园诗词并不是传统旅游的产物,甚至可以说田园生活与文人的求学、漫游等人生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传统的旅游文学中并不应该包含田园诗词。但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钢筋水泥的空间结构造成极大的人际阻隔,多种都市文明并发症困扰人类的今天,田园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贫困、落后的生存状态,而成为享受大自然悠然惬意、呼吸纯净空气的代名词了。人类的回归情结造就了今天“农家乐”“田园行”等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田园诗词对旅游文化的建设和贡献。
在浩瀚的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田园诗人唯有陶渊明一人。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着重细致地描写了纯洁、优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当陶渊明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感到获得了归宿。这种自由而恬静的心境在《饮酒》中酣畅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有关田园生活的诗歌在唐代也散见于其他作家笔下,这时往往表现为田园与山水相结合,故又称为“山水田园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农村的景色气氛。辛弃疾也有不少描写农村景色的诗词,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等。
(三)边塞诗词
边塞诗词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它主要反映中国的西部,尤以西北为主。边塞诗的写作主要集中在唐代。
初唐四杰中的杨炯写边塞的五律诗较有特色,《从军行》是他的名作。骆宾王在四杰中诗作最多,写了不少边塞诗,如《夕次蒲类津》、《边城落日》等。
盛唐时期,以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其创作蔚为风气,形成流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此外,王之涣、王昌龄、李顾、崔颢、王瀚等也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高适的《燕歌行》、《别董大》等,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杰作。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两首《调笑令》是最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
(四)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词是以史事为题,追念古昔,抒写怀抱的诗。这类诗词依附于山水风物,用它们起势,通过咏史怀古激活了山水风物,为那些普通的建筑或古迹平添历史的厚重感。咏史怀古诗词历代都有,唐代是大量创作的时期。
初唐的陈子昂咏史怀古的杰作《登幽州台歌》。中唐诗人刘禹锡写下不少咏史怀古诗,抒发自己身世遭遇的愤懑和痛苦,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诗人李贺才能出众,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写了一系列诗篇,
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牢骚,如《咏怀》。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风格多样,如《过华清宫三绝句》、《赤壁》、《乌江亭》等宋代是词的时代,在众多的宋词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旅游有关的旅游词。这些旅游词有独到的欣赏价值。以苏轼的成就为最高。苏轼的词极富开拓性,其题材的广泛、风格的多样,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旅游词主要以咏史、咏物、登临怀古以及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为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明月如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都是名篇。登临怀古词,在宋词以辛弃疾的创作最为突出,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元代是曲的时代,其中旅游散曲也有颇多佳作,如马致远的《双调•落梅风•潇湘八景》、卢挚的《双调•折桂令•钱塘怀古》、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旅游散文是指旅游文学中除诗、词、曲以外的写景,并在写景基础上抒情、言志的文学作品。旅游散文是旅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材极为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详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旅游散文是旅游文学的一个大类,在旅游文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一)旅游散文的发展历程
旅游散文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两汉旅游文学的孕育期。我国最早具有游记雏形的作品是《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到两汉,文学作品中的旅游成分更多了,特别是描写帝王、贵族外出活动的作品,有的可以看成是散文游记作品。例如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就被一些评论家视为“我国第一篇游记散文”。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旅游散文的形成期。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以山水自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空前活跃,相对完整的骈文游记应运而生。如东晋僧人慧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桓玄的《南游衡山诗序》、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骈文游记已相对完整成熟,但却没有独立完整的散文游记作品,原因是:一当时的旅游散文大都已散失;二当时不认为散文语言是文学语言。不过,这个时期的两部地理人文专著《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中的部分篇章历来被看做是散文游记的佳作。第三个时期是唐宋元代旅游散文的发展时期。从隋代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文坛上仍旧盛行骈文。如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盛唐王维的《山中与秀才裴迪书》等。完整的散文游记的独立出现,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解决了散文的文学语言问题,游记也冲破了骈文的束缚,使自然山水的形象变得更为充实有力。特别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散文游记的成熟。除柳宗元外,韩愈的《燕喜亭记》、《记宜城驿》,白居易的《冷泉亭记》、《庐山草堂记》、《三游洞序》等,也都各有风致,别具特色。宋代的散文游记较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作家众多,硕果累累。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晃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朱襄、邓牧、谢翱等都写有不少名篇佳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周密的《观潮》等。第四个时期是明清两代旅游散文的兴盛时期。明朝大多数文人学者钟情旅游,流连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优良传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游记作品。宋濂、刘基和高启是明初文坛鼎足三分的台柱,游记作品分别有《游钟山记》、《松风阁记》、《游天辛山记》等。袁宏道的山水游记代表了明代散文游记单篇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很多,如《虎丘记》、《天目》、《游盘山记》、《雨后游六桥记》、《满井游记》等均成为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中的著名篇目。明代游记创作最杰出的作家是徐宏祖,他的《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学专著,又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游记名著。散文游记在清代得到了继续发展,作者众多,风格多样,代表作家有袁枚、姚鼐等人。袁枚是清中叶享有盛誉的性灵派作家,他一生好游,39岁即辞官归隐,游山玩水,写下大量旅游作品,如《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游桂林诸山记》等。姚鼐是桐城派代表作家,桐城派以旅游散文最为突出。其代表作是《登泰山记》。
现代,散文游记有了很大发展,“五四”时期游记作品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采风访俗、了解社会的旅行记;二是写景抒怀、发现自然的山水游记。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郁达夫的《屐痕处处》、《达夫游记》,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二)旅游散文的类型及审美功能
1.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是通过自然风光的描写,使读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作品的功能主要是审美、娱乐和消闲。这类旅游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一般是异地,或者是作者独特发现的自然风光,或从新颖独特的角度出发。
2.写景抒情明理的散文
散文游记就是记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因此,情、景、理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写景抒情明理的散文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揭示某种生活哲理,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又能获得思想的启迪。我国古代的散文游记中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即是这类旅游散文的典范。
3.时代散文
时代散文在记叙作者的行程游踪、描写自然风物的同时,力图展现出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或者揭示某些社会问题,同时融入作者体验,袒露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著名散文作家杨朔的旅游散文的特征,就是艺术地和诗意地讴歌当时社会新生活和具有美好品德的人物及新事物,讴歌劳动、创造、贡献、和平和祖国,如《荔枝蜜》。
4.旅游文化散文
旅游文化散文以某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为载体,偏重于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介绍。如当代散文作家余秋雨的旅游散文蕴含着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每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及深沉的思考体现出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和历史沧桑感。
三、旅游楹联
楹指堂屋前部的柱子,楹联就是指挂在或贴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讲求平仄和对仗。其内容生动鲜明,格调优美,雅俗共赏,被广泛用于写景、抒情、言志、记史、讽咏、慨叹等,能给人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在我国各个旅游胜地几乎随处可见悬挂或雕刻在山石上的楹联,不仅对环境起烘托和渲染作用,而且其本身就是一道难得的风景线,成为我国旅游的一大特色。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对联,又称楹贴、联语、对句,俗称对于。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雅俗共赏,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对联随处可见,这些对联都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历史传说、人情风物有密切的联系,与景点融为一体,往往成为旅游景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景点的重要欣赏对象,给人知识,发人联想,助人游兴,同时也是研究社会史的资料来源。楹联是旅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楹联知识对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楹联的产生与发展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对联的孕育产生时期——从先秦到五代。对联的产生首先是因为我国的诗歌辞赋中有对偶句。对偶句可溯源至先秦古籍中,如《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中也有“满招损,谦受益”等。②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③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随着对联发展的兴盛和繁荣,明清两代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对联的名家和高手。现在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保存下来的对联,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明清时期。明朝的对联大家首推解绪。解绪是明成祖时的翰林学士,他的对联工整严谨、构思巧妙,许多至今还为人所传诵。明代著名的吴中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桢卿都是名噪一时的作联高手,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留下了他们许多精妙对联。此外,明代杰出的人物于谦、海瑞等人也都有对联传世。
(二)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具有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任何一副对联,上下联字数可以不限,但必须相等。但与律诗的对仗句不同的是,对联句式灵活,长短自如,篇幅也不固定,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如名人巧对“孙行者,祖冲之”,共六个字,却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在对联中运用平仄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上下联的每个联句内,平仄声的安排应是有规则地交替,一般是两个音节(字)一转换;②上下联之间,对应的音节,一般应该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不管对联长短如何,上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最后一字),一般应该是上仄下平。
例如,成都望江楼顾复初写的一副对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停琴伫凉月,余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从上面所标的平仄,我们可以看出对联平仄交替与对立使用的规律。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