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阁、佛塔与古桥
(一)楼阁
楼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在战国晚期已出现。阁是我国传统楼房的一种,其特点通常四周设橘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名士便将登楼阁、览胜景、吟诗作赋、抒情遣怀视为一项高雅的活动。古代江南有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三大名楼。
1.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其名最早出现在《南齐书》上。唐代黄鹤楼“高耸巍峨”,极为雄伟;今天重建的黄鹤楼,总高51.4米,高5层,体量之大超过了历代旧楼。新楼屋面全部采用黄瓦,是为了附会“黄鹤之意”。新楼五层大厅分别设计了五个主题:一楼表现“神话”;二楼表现“历史”;三楼表现“人文”;四楼表现“传统”;五楼表现“哲理”。整个建筑包括东西南北四个景区。楼前有双鹤铜雕,楼的西端置放搬迁来的元代白塔,改变了原来黄鹤楼的孤立状况。
2.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古城上。岳阳楼之名起源于唐肃宗时。后至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更为时人、后世传为美谈。范仲淹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词采飞动,议论纵横,不仅写出了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巴陵胜状,而且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风貌。滕子京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由邵竦篆刻。人们把滕修楼、范作记、苏手书、邵篆刻,称为“天下四绝”,并竖了“四绝碑”,至今碑石完好。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与原建筑造型不同,为三层三檐的木结构楼阁,黄色琉璃瓦盔顶。
3.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西侧,建于唐朝。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出任洪州都督,耗资上万,营造城阁,故取名为滕王阁。滕王阁载誉古今,是与王勃《滕王阁序》分不开的。据传说,洪州阎姓都督于675年九九重阳设宴于阁上,想让其婿吴子章炫露文采,当场作序。其时,王勃自北南下,于宴席开始后赴会,坐最末一席。阎假意先叫同僚作序,但大家已知其意,无人敢应。没料到少年博学的王勃冲身而起,要来纸笔,即席作序。阎恼怒之下回到内屋,叫人看王勃下笔,写一句向他通报一声。王勃起首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人报于阎,阎冷笑说“这是老生常谈”。王勃疾笔写就第二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听后沉吟不语。当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报知阎都督时,他惊喜万分,赞叹真是天才!王勃的这个传说,千余年来,一直在民间传颂。后来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人称“三王文词”。滕王阁历代屡毁屡建,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
(二)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称嘿堵波或浮屠,用以藏佛舍利,其形状为一个半圆形的坟冢。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塔形。中国佛塔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缽式和金刚宝座式等类型。
1.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形式,可以登高远眺。早期为木结构,隋唐以后多为砖石仿木结构。著名的有陕西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等。
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市南慈恩寺内,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塔初建为砖表土心5层方形,后改建为10层。后经战火破坏,剩下7层。明代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高59.9米,合底座与塔身总高64.1米。寺建成不久,名僧玄奘由弘福寺迁此译经。大雁塔是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坐落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平面呈八角形,外观5层,夹有暗层4层,实为9层,通高67.13米。塔内明层均有塑像。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木构大塔。
2.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以外檐层数多且间隔小而得名。塔下部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以上各层则塔檐层层重叠,距离很近。密檐式大都是实心,一般不能登临。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塔高约39.5米,平面呈十二角形,底层直径约10.6米,外部以密檐分为十五层。塔身四壁辟券门,门洞宽敞高大,塔身每层各面均砌出拱形门和小窗,这些门窗多为装饰性的,共计门窗500余个。整个塔身呈抛物线形,线条清晰流畅,造型雄伟秀丽。
3.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流行于元代,明清继续发展。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等。妙应寺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塔,由尼泊尔青年匠师阿尼哥设计。塔通高51米,通体洁白,下有三层须弥式基座。其上覆莲座,塔身形似宝瓶。此塔各部门的比例十分匀称,轮廓雄浑,气势磅礴,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创作。
4.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造型仿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而建,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其形式为:塔的下部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建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五方五佛)。我国共有五座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我国同类塔中年代最早、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此塔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竣工,由汉白玉石和砖砌筑而成,总高17米,分塔座和五塔两部分。宝座为正方形,高7.7米,前后辟门,门内有阶梯,盘旋可达宝座顶部。顶部有五座石塔。此塔以精美的雕刻艺术而著称,塔座和五塔上遍刻绚丽多姿的佛像、花草、鸟兽等图案。
(三)古桥
桥梁,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中国古桥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为了解决水陆交通问题,就开始人工建造了桥梁。以后,随着工程技术的提高,古代工匠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结构、材料和造型的桥梁。
1.安济桥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横跨在河北赵县城南的汶河上,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年间(590—608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桥身为单拱,弧形,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桥拱肩敞开,拱肩两端各建两个小拱,即敞肩拱,开创了桥梁的新类型,是世界桥梁工程中的首创,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敞肩桥。它既减轻了桥身自重,省工省料,又有利于洪水的宣泄,可减少洪水对石桥的冲击。
2.苏州宝带桥
苏州宝带桥位于苏州吴县境内,建于唐代(816—819),长318米多,宽4.1米,共53个孔,是现存孔数最多的连拱石桥。桥沿运河岸,跨越澹台河,为纤道桥,因此桥栏不设栏板。桥处两河交汇处,水面浩渺,长虹卧波,极富水乡风光特色。
3.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东。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曾经多次修筑。桥原长1200米,宽约5米,有46座桥墩,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桥为当年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工程十分艰难。为使桥基和桥墩石胶结固牢,采用了“种(殖)蛎固基法”,独具匠心,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科学创新。
4.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清两代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葺、重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身下分11孔涵洞,桥墩呈船形。桥身两侧石雕护栏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刻伏卧石狮,大小共485个。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此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从此开始。198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桥东的宛平城中心落成并开馆。
5.程阳永济桥
程阳永济桥又名程阳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州林溪乡,建于1916年。桥全长76米,宽3.7米,木石结构,五个石砌的桥墩上建有侗族风格的楼亭五座。整座桥梁用大木凿榫接合,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结构精密,优美壮观,是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
(一)邗沟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在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也建有多处堰埭。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时期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1279—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二)灵渠
灵渠是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它是世界最早的有闸运河。
秦国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中国南部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作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三)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珠。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案例分析】
故宫太和殿脊曾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名后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年(1695年)重建的。殿高35.05米,为重檐庑殿式,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门,72根大柱,其中6根是缠龙金柱,是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陛内陈设“品级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繚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骑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这个“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在檐角的最前端?为什么骑着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至于为什么用仙人骑着凤凰,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这些小兽代表的意义分别为:
1.龙,是天子的象征,既充满威仪又具有避祸降水的吉祥寓意,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2.凤,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凤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5.海马,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来自海洋,避水降火之意。
6.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
7.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独角,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传说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吉祥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
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资料来源:依据http://tieba.baidu.com/f?kz=56618862资料改编)
思考:
1.结合案例分析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等级制度。
2.结合当地的古建筑,分析其装饰的脊兽分别有哪些?
【复习与思考】
1.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建筑表现的主要思想。
2.古代建筑基本构件有哪些?
3.我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中国古代宫殿的主要布局。
5.宫殿外的陈设有哪些?
6.简述陵墓建筑封土的沿革。
7.简述园林建筑的发展沿革及主要构景手法,并试举例说明。
8.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