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神仙老子

道教神仙老子

时间:2023-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灵帝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葛洪撰有《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这种新的道教,被称为天师道。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教的“神”与“道”是一体的,道化为诸神,诸神即代表着“道”。
道教文化_旅游文化学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以我国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存在、神仙渴求论和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老、登仙享乐以及用祭祀等仪式以祈福免灾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顺帝(125—144)时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道教出现的最初形式,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南北朝以后,道教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宋、元时形成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别。明、清以后,道教慢慢衰落下来。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西汉末年,由于连年天灾人祸,农民苦不堪言,挣扎在死亡线上,阶级矛盾急剧激化,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万般无奈,只好寄希望于宗教迷信,想用此来麻醉群众,以延续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另一方面,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也想用宗教来动员、团结、组织群众。因而,道教应运而生了。

()起源

东汉顺帝时,张陵(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它规定:凡入道者需缴纳信米五斗,因而得名。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道教至此逐渐形成。汉灵帝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和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逐渐衰弱。由于五斗米道只是局部参加,未受到大的损失。张陵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继承张陵的思想,使五斗米道影响不断扩大,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215年,曹操率兵攻打汉中,张鲁投降,政权被取消,但五斗米道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大量太平道信徒的转入,使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慢慢扩大。这便是后来道教发展的基础。

()发展

魏晋时,五斗米道内部逐渐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仍流行于民间;一部分则向上层社会发展。在民间的这部分以孙恩、卢循为代表,与东晋王朝为敌,起义失败后,民间道衰败。向上层社会发展的这部分以葛洪为代表。他提出了“儒道双修”的主张。葛洪撰有《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

南北朝时期,五斗米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得到了充实,而且在性质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新的道教,被称为天师道。天师道分为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参考佛教礼仪而制订乐章,诵诫新发,确立道教的国教化,成为“北天师道”,它是由五斗米道向北发展而来的。不久,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与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经书,编著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三洞经书目录”,并编著道教的斋戒仪范100余卷,道教的理论与形式渐渐完备,成为“南天师道”。

隋、唐、宋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规定了当时流行的三种宗教的位次:道先,儒次,佛后。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贡举人士必须兼通《道德经》。宋朝皇帝也效仿唐采取与道教联系的做法。宋真宗宣称其祖赵玄郎为道教尊神,宋徽宗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在太学中设置了《道德经》、《庄子》、《列子》等,令道士改穿道服,并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

元世祖在位时,由《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佛道论争,道教失败。于是元世祖诏令禁断道教,道教发展大受打击,教团势力也逐渐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重视喇嘛教抑制道教,使道教失去皇室的支持而日渐衰弱。随着大量民间神、地方神进入道教神仙谱系,道教很自然地开始了民间化的历程。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

道教的“神”与“道”是一体的,道化为诸神,诸神即代表着“道”。“道神一元”,也就说明了尊道与敬神的一致性。道有神性,可以感应众生之心灵;神有道性,依道而赏善罚恶,济世度人。修行可以证道,敬神可以祈福。强调“道神一元”,一方面使虚无之道有了对象性,起众生之敬信;另一方面又彰显了神依道而行。《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神意即体现着天道,故敬神之人,应该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以臻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境界为目标。人们信奉神灵,不仅在于神能消灾免祸,赐福生财,更在于神与道通,由敬神可进而体悟大道。

道教的教义庞杂,但基本内容如下。

()“道,,崇拜

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教祖,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该书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现/‘道”是无所不在的力量,“德”是道的行动。道教的基本教义,宣扬“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之中最核心的东西。

()“神仙”崇拜

在道教看来,只要是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无方、长生不老的人都可以称为道教徒心目中的“神仙”。因此在道教尊奉的三清尊神之下,还有诸多神仙,共同构成道教的神仙体系。道教不崇拜神仙体系的庞大也就是不承认“道”的浩大和力量的无穷;不相信存在天神、天庭,道教的祈禳醮仪符篆等就毫无意义;不相信神仙、仙境的存在,也就没有道教徒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所以说,“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也是根本教义之一。

(三)重生恶死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养、外养、房中术。修炼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道教这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的教义是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四)天道承负、善恶报应观念

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的教义早在道教初期的《太平经》中就有记载。经中说,前人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遭殃。前人有过失,后人则无事受过,这就叫承负。在宣扬天道承负以外,道教还十分信奉因果报应,道教经典普遍强调所谓的吉凶祸福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劝人们勤于修道以求得自身的解脱,并为子孙后代积累公德。

三、道教的主要崇拜对象

道教神团庞大而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类。

()尊神

1.三清

三清尊神在道教中处于“神中之神”的至尊地位,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灵。它是指:玉清元始天尊,是三清中的最高神,一般被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手持混元珠,象征洪元;上清

灵宝天尊,在三清中排第二位,在三清殿中居元始天尊左侧,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象征混元;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在民间影响最大,一般又被称为“太上老君”,在三清殿中居元始天尊右侧,手持羽扇,象征太初。

2.四御

四御是道教尊神中地位仅次于三清、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一般认为是:玉皇大帝,主执天道,总御万灵,造化万物,是“四御”中最高神;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勾陈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祗(女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

3.三官

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帝又称为“三元大帝”。

()神仙

1.八仙

“八仙”是民间最为熟悉的神仙群体。“八仙”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八仙”最早见于唐代的《八仙图》和《八仙传》,后来到了明代才确定下来。

2.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指的是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3.城隍

城隍神是道教神灵中守卫城邦、匡扶正义的地方神,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城隍信仰起初在吴越地区比较流行,239年东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了城隍祠,这是历史上关于城隍信仰的最早记录。

4.灶神

灶神最初的职能只是管理一家的饮食,但后来逐渐演变成记录一家人的功过善恶,报告天庭以作为赐福降祸的依据,进而变为掌握一家的寿夭祸福。

5.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曲帝君,备受读书人崇拜。

6.魁星

古人认为魁星是执掌文运之神。虽然魁星的形象张牙舞爪,毫无读书人的儒雅斯文,但是众多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却将其奉若神明。传说他手中的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考生的名字,一旦被点中,就会文运、官运亨通,从此飞黄腾达。

7.妈祖

妈祖又叫天妃、天后或海神娘娘,是道教的一位女神。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传说她生而神异,救助过不少海上遇难渔民和船只,后来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羽化升天。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祖列为道教女神。

四、道教的名山、名观

道教信仰主要来自道家思想和古代神话,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家精神,构成独具特色的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名山

名山大川被道教认为是神仙居住和修道成仙的场所。道教名山很多,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列,其中道观较集中的名山有以下几处。

1.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西南20千米处,峰峦叠嶂,古树参天,形如城郭,茂林修竹,终年常绿,故名“青城”,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2000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道教中的“第五洞天”和“第五十福地”均在青城山。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2.武当山

武当山旧称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均县以南,风景秀丽,是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武当山地处华中,绵延起伏,古称“方圆八百里”。战国时的尹喜真人、汉代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的吕洞宾、宋代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并以武当拳发祥地而闻名天下。

3.龙虎山

龙虎山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20千米的贵溪县境内。道教称之为第三十二福地。相传龙虎山原名锦山,自张天师携弟子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见,故名龙虎山。龙虎山在道教史上影响较大,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现存主要道教建筑有上清宫和天师府,分别为历代天师起居和演教之所。

4.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和德兴县之间,该山固有玉京、玉华、玉虚三大主峰,犹如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其巅,因而取名三清山。传说晋代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在三清山上炼丹修道,现山上遗留有不少关于他活动的古迹,如“炼丹炉”、“结须石,,等。

此外,其他道教名山还有茅山、泰山、崂山、华山等。

()道教名观

宫观是道教徒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是道宫和道观的合称。较为著名的宫观有以下几处。

1.白云观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道派的圣地,号称“全真第一丛林”。其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外,一直是北方道教的中心,始建于唐,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大加扩建,更名为“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末毁于火灾,后又重建为太极殿。丘处机赴雪山应成吉思汗聘,回京后居太极宫,元太祖因其道号长春子,诏改太极殿为长春宫。及丘处机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购建下院,即今白云观,并于观中构筑处顺堂,安厝丘处机灵柩。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白云观以此称龙门派祖庭。今存观宇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有彩绘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

2.楼观台

楼观台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楼观台得名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关,被尹喜迎至草楼。老子在这里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楼观台的名胜古迹,现存上善池、百竹林、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化女泉、古塔、老子墓及宗圣宫、会灵观、玉真观、玉华观等遗址。

3.青羊宫

青羊宫位于成都市西南,是成都市现存最大的道教宫观,旧名玄中观,相传为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其始建年代不详。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扩建,改名青羊宫。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七年(1668)重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山门、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说法台等。

此外,广东博罗县浮山冲虚古观、西安八仙宫、江苏句容县茅山道观等都是有名的道教宫观,也是旅游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