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民族民俗

汉民族民俗

时间:2023-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汉代开始称为汉族,并沿袭至今。汉族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到近现代,东西方多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汉族服饰开始改变。汉族服饰的一些传统特色虽然已经淡化或消失,但受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地区特点仍然存在。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春节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共同的年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汉民族民俗_旅游文化学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汉族人分布最广。汉族的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汉族的祖先是古代的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汉代开始称为汉族,并沿袭至今。

一、物质民俗

汉族民居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居住在华北地区的汉族人,其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东北地区汉族人的传统住房,与华北地区基本相似,但其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人,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的特点挖窑洞作为住房。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结构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因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汉族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东西方多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也有穿西式礼服,头戴呢帽或皮帽;城市男子穿中山装、戴呢帽。乡村居民穿对襟或大襟式的衣服。城市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无论城乡,各行各业都流行起了穿西装、夹克、风衣、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与一些少数民族崇尚白色不同,汉族在服装色彩上有崇尚红色的传统。汉族世俗信仰认为红色可以驱邪,代表着吉祥喜庆,故有喜穿红色衣物之俗。汉族过去还认为白色不吉祥而忌讳之,并以白色为丧服之色。近代以来,城市汉族居民受西方服装色调的影响,色尚趋于浅淡,白色衣衫成为一种时髦而受到一些人的喜欢。例如,一些男子穿一身白色西服,一些新娘采用了西式的白色婚纱礼服。城镇居民不少人将丧服改为黑、深灰、藏蓝等暗色服装,臂缠黑纱。新郎不论城乡仍多着红色衣服,甚至连皮鞋也是红的。因此,一身纯白地去出席汉族婚礼将不会受到欢迎,戴着黑纱参加各种庆典和业务谈判也是不合适的。而去吊唁死者、探望患者、慰问受灾害者时,则应穿素服(白色或暗色服装)

汉族服饰的一些传统特色虽然已经淡化或消失,但受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地区特点仍然存在。例如东北地区冬长夏短,冬季气温很低,故其服饰中注重保暖的冬装非常突出。人们有将近半年头戴皮帽,身穿棉衣或皮衣,手戴手套,脚穿皮靴。江南地区冬不太冷,夏不太热,四季分明,资源丰富,所以当地服饰业四季更迭,花样百出。人们夏日穿葛、麻、棉、丝制成的短衫、短裤,冬天穿棉衣或丝绸棉袄、裘皮。春秋两季则多夹衣、毛衣。华南、西南地区常年气温在10℃以上,夏天长达8个月之久,其气温多在2830℃。因而着蓑衣、斗笠、竹帽、对襟短衣、筒裙等就成了当地服饰的典型形象。

汉族饮食在过去长期以农业为主,因此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为副食。

主食俗称为饭,其中一是米饭,二是面食。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和部分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大米为主食,有米饭以及米糕、米粉食品等。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及部分南方种植小麦和杂粮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食,其中有的以小麦为主,有的以杂粮为主,有的是两者相杂。例如,山西人的主食,南部以小麦为大宗,北部是莜面、荞麦、豆类、马铃薯和黄米等杂粮,东南部是玉米、高粱、豆类加少量小麦,中部则是小麦和高粱、玉米、骨子、豆类等相杂。

面食的种类很多,蒸制的有馒头、包子等,煮制的有面条、水饺等,烙烤的有各种无馅之饼及焰饼,炸制的有油条、油糕等。北京的打卤面、山西的刀削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此外,西北的臊子面、江南的阳春面等也较有名。

用米、米粉、面粉、豆粉等制成的糕点为汉族人正餐以外不定时的小食,称为点心、茶事等,其中有些(如花糕、粽子、汤圆、月饼等)也是特定的节日食品。

副食俗称为菜。汉族菜肴以独特精美的色香味形闻名于世。其常用的原料有鱼虾等水产品、畜禽之肉、禽蛋、畜乳、油脂(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各种蔬菜、干鲜果品和调味品。把这些原料进行合理搭配,可以烹调出成百上千种菜肴。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环境和出产不同。居住在各地的汉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爱好的口味,即地方风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嗜好。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或“南甜、北咸、东淡、西浓”之说,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也大体表明了汉族各地口味嗜好的特点。例如山西人喜欢酸味,有特产老陈醋,爱吃酸饭,菜肴也多用醋熘醋烹。西北人喜爱吃牛羊肉,有羊肉泡馍、牛羊杂碎汤等地方风味食品,涮羊肉、红烧羊肉、手扒羊肉等是当地的美馔。南方人喜甜食,菜肴用料多海鲜。在各地不同口味嗜好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原料以不同的方法烹调,就制成了不同风味的地方菜肴,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菜肴类型,即地方菜系。汉族的粤、鲁、川、苏、闽、皖、湘、浙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而且每一菜系都包括上百至数百种菜系。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共同的年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节习俗主要有扫尘、贴门画和春联、放爆竹以及拜年等活动。节日期间,人们严守多种禁忌,如忌打骂孩子,忌打破碗碟,忌说不吉利的话语等。各种禁忌一般到初五解除。从这天起,人们开始恢复日常劳作,年节至此方算过完。

过去,春节期间人们除了祭灶之外还要迎祭诸神和祖先,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占卜,以求在新的一年中万事如意。现在,对灶神及其他诸神的祭祀日趋减少,各种占卜活动日渐衰落。其他节日活动也有一些变化。例如,除夕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守岁的一项新内容。相互上门拜年正被集体会聚一堂的团拜取代,电话拜年、网上拜年也日益流行。全家外出旅游过年者近些年来已越来越多。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取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与点心,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的一年圆满顺遂之意。此节是一个以游乐为主题的节日,可以视作中国的狂欢节。节日期间,人们除了团聚饮宴、祭祀神灵祖先之外,活动的重点是丰富多彩的欢庆娱乐(称为闹元宵)。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称“灯节”。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的。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约于春秋时期,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有寒食节,至唐代,两节并在一起,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及插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同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节日期间,人们照例要包粽子,自食并送亲友。今日粽子种类很多。北方多用糯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为焰,有的也用柿饼等果脯做焰,无馅的纯米粽子称为凉粽子。南方除了上述品种外,还有独具特色的鲜肉粽子、火腿粽子。南方滨水之外,此节例行龙舟竞渡。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此举未在北方流行开来。端午节是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此节的特定食品是象征团圆的月饼。过去民家多自制月饼,俗称打月饼。月饼的图案与月相关,如嫦娥奔月、银河明月、犀牛斗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现在月饼品种很多,其中广式、京式、苏式、宁式、潮式月饼较为著名。人们多买来馈赠亲友和自用。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节。古以九为阳数,重九故称重阳。过节时,人们多插茱萸或簪菊,饮茱萸酒或菊花酒,以避邪气、御初寒、延年益寿(古人常把菊花与长寿联在一起)。时值菊花盛开,因此人们又有赏菊之举。近些年来,还有些人在此节时互赠菊花,以表达友谊和祝愿。此外,人们还要吃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等)。重阳糕本是秋粮收获后的一种尝新食品,后来发展成应节食品,所以此节实际上也是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今日的重阳糕十分精致,有些地方(如山西)多达九层,像个小宝塔,其上有两只小羊象征重阳,或插彩旗以图吉利。“糕”谐音“高”,吃糕寓意步步登高。同时,许多人更有登高之举。此举原意是避祸,现已成为一种锻炼身体、娱乐精神的节日活动。

三、精神民俗

汉族自古对多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入中国,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同时,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