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时,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一词。如今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代名词。
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起到带动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会计电算化不但从本质上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方法,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还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并大幅度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通过核算手段和财会管理的现代化决策手段,不但提高了搜集、整理、传输会计信息的速度以及反馈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而且提高了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更好地满足了管理的需要。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出发点,是会计电算化的中心。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会计电算化与单位的管理工作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各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中的电算化工作也与其他部门相应的电算化工作协调起来。因此,会计电算化工作是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出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及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或单位首先需要修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以及进行系统的试运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必须做好,缺一个项目都将使电算化会计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3)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应从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会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程度这三个方面来认识。由于各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程度也有所不同。通常,会计电算化的程度越高,则越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越能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4)从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开发应用的阶段来看,会计电算化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① 会计电算化的决策。决策阶段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可行性研究、会计电算化的总体规划、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程度的决策、会计电算化的途径选择四个方面的内容。
②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并非一定是所有会计业务都由计算机处理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是单项业务电算化的会计系统和多项业务电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个阶段是对前一阶段决策的组织实施。包括:实施队伍的组织、实施的费用预算、硬件及系统软件的配置、会计软件的开发与购买、系统的调试、试运行及验收。
③ 电算化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电算化后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电算化后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其他的日常管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