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时间:2023-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为使酒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开展酒风酒俗旅游贵州酒风酒俗绚烂多彩,具有酒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双重属性。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_旅游文化学

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现象的总和。例如制酒的原料、饮酒的器具、酒的酿造技艺、酒的饮食习俗、品酒艺术(包括酒品、酒仪、酒德、酒礼、酒令)等。

一、酒史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酒呈阶段性发展。

()启蒙期

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2000年,即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经历了漫长的20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用发酵的谷物来泡制水酒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形式。

()成长期

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这一阶段为我国传统酒的成长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有了火,出现了五谷六畜,加之酒曲的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醴、酒等品种的产出,仪狄、杜康等酿酒大师的涌现,为中国传统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在这个时期,酿酒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受到重视,官府设置了专门酿酒的机构,酒由官府控制。酒成为帝王及诸侯的享乐品。

(三)成熟期

由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中,《齐民要术》、《酒法》等科技著作问世;新丰酒、兰陵美酒等名优酒开始涌现;黄酒、果酒、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发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

()提高期

1000年的北宋到1840年的晚清时期,历时84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期间由于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从而导致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的发明。从此,这800多年来,白、黄、果、葡、药五类酒竞相发展,绚丽多彩,而中国白酒则渐渐深入生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料佳品。

(五)变革期

1840年到现在,历时170余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变革期。在此期间,西方先进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使我国酒苑百花争艳,春色满园;啤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国酒在我国立足生根;竹叶青、五加皮、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传统的黄酒、白酒也琳琅满目,各显特色。特别是在这个时期的后期,即新中国建立的40多年来,中国酿酒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嘉宾而不用,形成了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贰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若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诉。总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酒,以“德”、“礼”二字为要。

()酒德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酒德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讲究“量力而饮,节制有度”。

()酒礼

酒礼即酒行为的礼仪,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三)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

三、酒文化旅游

酒文化与旅游文化是一种互容关系,纯粹的饮酒构不成文化意蕴,纯粹的旅游也难免索然无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道破了酒文化与山水旅游文化的姻缘关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只有将饮酒之乐与游赏山水之乐融为一体,才是高层次的旅游文化,才是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的高度统一,才是以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和道德意识。为使酒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开展酒风酒俗旅游

贵州酒风酒俗绚烂多彩,具有酒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双重属性。苗族的“牛角酒”、“打印酒”,布依族的“包谷酒”、“鸡头酒”,彝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咂酒”、“交杯酒”、“拦路酒”、“送客酒”等均负盛名。黔东南各县区苗族、侗族同胞展示其地域文化的民族节日,如“台江姊妹节”、从江“椪柑节”等;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等节日,都展现了特有的民族风情及其文化底蕴,这种酒风酒俗满足了游客猎奇寻胜的心理要求,也迎合了外国人来华领略中华独特酒文化的旅游动机。此外,藏族的青稞酒、蒙古族的马奶酒等,也颇受游客青睐。

(二)开展酒乡旅游

凡产美酒的地方,其山水必美。这种自然美是开展旅游的必备条件,也是开辟旅游新领域的重要基础。如我国广大西南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饶,山奇水异,毓秀钟灵。在四川、贵州相接的地带,形成一条沿崛江、赤水河伸展的“川黔名酒带”。“川酒”中的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曲酒和“黔酒”中的国酒茅台、策酒等都获得过国家名酒金质奖。去川、黔一带旅游,不仅可以饱览山川之秀丽,还可以领略酒乡之风情。酒乡旅游别具特色,不仅能领略酒乡风情习俗、酒艺,还可深入酒厂、酒家参观制酒工艺或亲自品酒。旅游者在游览山水,体验文化、品尝美酒的同时,就能全身心地融入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融游乐、陶冶、考察、交流等于一体,进而提高旅游主体审美观光的效率。

(三)向游客展示古今酒具的艺术魅力

我国酒具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中不同材质的酒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造型奇特别致,雅俗共赏,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上古时期的酒具,以陶制为主,亦有以动植物制品为酒具的,如牛角杯、木杯等;夏朝时出现青铜酒具,商周为其鼎盛时期;春秋战国后期,漆制品酒具代之而起;南北朝时兴起青瓷酒具;隋唐时瓷制酒具品类繁多,造型奇巧,而宋代为其极盛时期,名品夺目,同时金银酒具也占一席之地;明清时期,除瓷制酒具得到大发展外,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酒具等也空前发展。据资料表明,欧美来华旅游者80%是为了观瞻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古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酒文化的酒具对中外游客是有很强的吸引力的。

(四)利用酒的药用强身健体功能吸引旅游者

酒与医药相结合是中华酒文化的一大特征,也使中华酒文化闪烁出科技的光芒。《汉代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本草纲目》也认为酒“少饮则和血,壮神御风,消愁遣兴”。当我们浏览中华医学宝库的时候,便会发现几乎无药不可以入酒,而凡有疾又皆能以药酒疗之。利用酒的药用功能以及酒医药的丰富资料,可以迎合老年游客、海外游客的心理,在科学饮酒的前提下,宣传酒的保健作用,满足中外游客的旅游需求。据《中华风味酒》介绍,目前,我国有各类药酒600余种,保健滋补酒200余种。今后,如能充分挖掘其在旅游活动中的潜力,必将以其独特的科技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大放异彩。

()在旅游中渗透酒文化功能

酒文化是包括酒艺、酒德、酒俗、酒文艺、酒建筑在内的与酒有关的文化体系,是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辞令等艺术为一体,集历史、经济、思想、医学、旅游、食品、风情民俗、神话传说、陶瓷工艺等为一堂的文化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瑰丽独特的旅游资源。国酒茅台有用水缘于蝴蝶引路、制曲缘于仙女托梦的传说;湄窖有仙人张三丰醉卧嵋江边的传说;泸州老窖有诸葛亮在泸州制曲酿酒驱瘟疫的传说;西凤酒有箫史、弄玉夫妇吹箫引凤的传说;古井贡酒有北魏爱国将领井中投戟、以身南国的传说。总之,与酒有关的趣闻逸事不胜枚举,旅游部门可以充分发挥高品位的酒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酒乡各景点修建专门的酒展览馆、酒文艺馆,将酒诗、酒文、酒令、酒辞以及文物图片等汇集一堂;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绘画、酒诗、酒歌等编撰出版;举行以酒为题材的楹联、书法、绘画以及酒文化知识竞赛;可以利用大型酒楼、酒吧开业典礼的机会举办酒文化节;将酒诗、酒歌制成有声读物在旅游点播放等。

酒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它不仅具有文化属性上的传承性,更兼具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直观性、自娱性等特征。酒文化多维多重的组构特点很适合旅游主体自我目标的实现,从而使旅游客体成为可满足旅游主体多种文化需求和混合旅游动机的对象。不论是求知、求新、求美,还是求舒适、求消遣、求健康等,都可以在这多重多维组构的酒文化中获得日常家居生活所没有或不可能有的新鲜感和愉悦感。总之,渗入酒文化的旅游独具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