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意义与基础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意义与基础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是加快浙江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丰富和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功能体系,有利于形成资金洼地和资本高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战略举措。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浙江具有全国其他任何地区无法比拟的基础性条件。

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意义与基础

浙江经济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内生力量。然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现象严重阻碍了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挑战。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实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浙江金融模式”,就是要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浙江经济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

1.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201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占比分别5%、51.86%和43.14%。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十二五”期间,浙江人均GDP有望进一步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处于7000~10000美元阶段,是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金融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迎来全面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转型升级”将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浙江将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目标,离不开金融要素的支撑和金融产业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原动力,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普遍存在。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有利于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同时第三产业提升发展的压力和难度都比较大,迫切需要一个引擎性的服务行业作为突破口,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则是个有力的助推器。

2.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浙江金融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发展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性需要出发,切实提升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浙江金融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进一步推进“金融强省”建设,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左右,金融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是加快浙江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丰富和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功能体系,有利于形成资金洼地和资本高地。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能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活力,更好地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产品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浙江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转变。

3.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浙江金融业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发展要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加快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通过示范作用和扩散效应,强化区域金融联动,促进长三角整体金融实力和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会引起长三角区域内各地金融格局和金融实力的相对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长三角区域内金融业发达地区将形成分工合作。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战略举措。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能共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和政策溢出效应,能有效集聚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金融资源,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向服务功能提升和结构优化转变,获得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的机遇,有利于浙江与上海在金融配置和金融服务对象方面形成错位,有效服务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和城乡居民。

(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

1.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优势所在和活力之源。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约有113万家,占全国中小企业的1/10,占全省企业总数99%以上;有200多万个体工商户,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小企业产值贡献率在80%以上,就业贡献率在90%以上,税收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均在60%以上。2010年浙江有180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位居全国之首。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活力充沛一直是浙江经济的优势之一。中小企业在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也成为浙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风景线。从专业市场来看,浙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金额均居全国第一。近几年来,浙江“百强县”数量占全国1/4,稳居全国第一。中小企业、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及其与专业市场的互动,有力地推动着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浙江具有全国其他任何地区无法比拟的基础性条件。

2.金融组织体系完善

目前,全国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浙江设立分支机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浙江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结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银行业来看,截至2009年末,全省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家,外资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16家(其中,法人机构11家,外省城商行在浙分支机构5家),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82家(其中,省联社1家,农村合作银行40家,农村信用联社41家,村镇银行10家)。从证券期货业来看,截至2009年末,全省共有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286家,证券服务部19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4家,期货公司13家,期货营业部87家,证券经营机构数仅次于广东、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基金公司设立筹建2家。从保险业来看,截至2009年末,全省共有财产险经营主体25家,寿险经营主体3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家(其中代理公司83家,经纪公司29家,公估公司19家),兼业代理机构8759家;外资保险公司10家。此外,浙江还拥有各类地方法人中小金融组织790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9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典当行266家,金融仓储公司5家,财务公司2家,金融信托公司4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在中小企业局备案的融资性担保机构378家、地方产权交易中心(所)24家,备案创业风险投资机构77家。

3.金融生态良好

“十一五”期间,浙江金融业监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银行业逐步完善了调查研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三位一体”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证券期货业逐步健全了监管机构与行业自律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保险业初步建立了政府监管、企业内控、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随着金融制度基础建设和金融信用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备,金融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地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浙江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优化。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地区金融环境评价(2008—2009)》报告,浙江是唯一一个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为AAA的省份,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仅次上海,位居全国第二。浙江在经济发展、法治环境、金融设施、企业诚信、政府服务等金融生态要素方面,形成了高品质的“浙银品牌”、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主的“浙证板块”、创新活跃的“浙保亮点”和充满活力的“浙商系列”,金融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金融生态优势明显。截至2009年底,浙江企业征信系统已收录了全省有信贷记录企业43万余户,超过3438万自然人有了自己的信用报告,占到全省常住人口的74%。在中小企业金融生态方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已累计为全省14.7万户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其中已有1.7万户因此获得银行授信。

4.金融创新动力强劲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金融业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鲜明特色。一是组织机构创新先行先试。超过50%的银行机构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杭州银行、浙商银行顺利完成增资扩股,泰隆、民泰、稠州3家城市信用社成为全国率先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城信社;农信社系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两级法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初步形成;较早启动和积极推进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组织)的试点。二是金融产品创新活跃。全省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品种已发展到40多种,仓单、股权、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林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排污权等各类动产和权利都成为可用于融资的标准资产,尤其是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络联保贷款、桥隧模式担保贷款、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等新型模式有着广泛影响。三是银行间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已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587.6亿元;浙商银行成功发行6.96亿元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全国首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今年浙商银行又承销发行6.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为目前注册额度最大的一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四是保险业务逐步开放,已有11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我省开展业务。

5.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有益实践

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省金融业发展,相关领导多次提出打造浙江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并将其纳入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浙江省政府的主导和强有力的推动,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益实践一直在积极实践与探索。在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2005年,首创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模式; 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全面展开,走在全国前列; 2008年,首发中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开创中小企业融资“路衢模式”; 2009年,探索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丽水模式”等等。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成果突出,率先推出了小微企业贷款、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保险、商业保险参与社保等金融业务试点,创新开展了股权质押融资、“抱团增信”和多户联保、农房抵押和林权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电子商务网络联保联贷、“信贷工厂”、金融仓储等新型金融产品和业务。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和财政政策陆续出台,全省已有55个市(县)参加风险补偿,省级财政累计补偿资金2亿多元,带动贷款增加近400亿元。这些创新经验都有助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