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合理性与现实作用
一、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合理性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其趋势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大企业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然而,上述理论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中小企业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越发显示出生命力,与大企业长期共存。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原因。
1.规模经济作用的有限性
规模经济作用在不同的产业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否认规模经济在一些产业是非常显著的,如采掘业、金属材料工业、建材工业、基础化学工业等这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企业规模越大,建设与生产的经济指标就越好。因此,这一类产业中都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不适宜中小企业生存。但是,对于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而言,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如机械电子、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呈现出大中小型企业并存的局面。
规模经济作用在某些领域也不明显。在许多经济活动领域,规模经济的作用很不明显,甚至根本不存在。如家具、玩具、钟表组装和简单制造业,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生产效率。在许多服务业领域,并不是规模大就效率高,这些领域内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优势并不明显。
在某些行业内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在一些产业中存在着规模不经济效应,即小规模企业比大规模企业具有更大的效率。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这类行业中的企业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明显。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市场竞争要求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品种和样式不断变化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时,大企业的效率并不比中小企业高,甚至还低于中小企业。第二,管理成本不完全和规模成正比。一些中小企业中,所有者有时也是管理者,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种管理更为灵活和高效。此外,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又比较低。这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中小企业在这个领域可以尽情开展自由竞争。
库存成本高和销售不稳定使大企业显出劣势。当市场销售波动较大且经济出现市场需求低迷时,高库存成本使得大企业为应付不稳定的市场而付出很大代价,从而抵消了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率。然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设备专业化程度低,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时候仍然能保持较好的业绩。
2.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存在共生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历程,尤其是工业化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市场竞争多么激烈,企业规模怎样扩大,也不论企业的结构发生何种变化,大中小企业总是并存的,一些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不断被淘汰(或者在与大企业协作中得到改造、发展和壮大),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又在不断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必然为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大企业提供了价格低廉、质地优良的配套产品。这些产品若由大企业进行低级一体化生产,不仅会造成规模不经济,还会带来组织管理的低效率。因此,无论市场竞争怎么激烈,大企业总需要与大量中小企业并存,它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吞并中小企业。据有关调查表明,国际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内协作度为70%~80%。世界著名的IBM公司、波音公司、大众汽车公司、飞利浦集团等大工业公司,各自都拥有成千上万个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中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大都表现为这些大公司的子公司、孙公司等,形成了非常严密的大中小企业网,众多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大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3.创造性的劳动在中小企业中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层次少,官僚气息较淡,有利于调动职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以创造性劳动为主的行业中,如广告业、设计业、咨询业等,是中小企业活动的天下。同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产品多样化,因而,创造性劳动在许多行业的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以小批量的差别产品来满足不同口味的客户群,加上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方式,使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外,在新兴的产业中,市场竞争中起作用的往往是创造性的劳动,而这正是中小企业的长处。再加上当一个产业刚兴起时,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掌握足够的资源占据大市场份额,进入的壁垒较低,许多企业纷纷进入该产业,形成了众多中小企业竞相追逐的局面。
二、中小企业的现实作用
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它们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更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研究表明,在一些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的65%~81%在中小企业就业;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4.9万家,从业人数7236.9万人,比规模以上大型企业从业人数的2307.8万人多出近5000万人,占到了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的75.82%。在我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80%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农民工相当大一部分在中小企业务工,中小企业也开始逐渐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分布上点多面广,有利于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解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中小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能够更好地满足买方市场下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再次,中小企业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技术相对简单、占用资源少,尤其适合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最后,中小企业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试制、开发,易于形成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特色,是科研成果进行测试的理想基地。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得在旅游、建筑、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服务、餐饮娱乐业、商业零售和批发等行业,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众多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成为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2.中小企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在经济景气指数不高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并对经济体制的转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的生活由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增幅较大,同时,消费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人们不再满足于某种功能的需要,还对产品的花色品种更加关注。因此市场要求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这要求企业要具备较快的转变产品结构和更新产品的能力。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特征是规模经济,面对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多变性往往不能迅速转型。而中小企业则能以分散的形式生产,在经济规模壁垒低的行业内,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小企业在促进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方面的贡献突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经济的份额持续下降,而其他形式的经济份额不断增长,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国有经济在大中型企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在中小企业中,集体、私营等开始并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的优势发挥不了,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整个经济也缺乏活力。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中小企业抓住了良好机遇,迅速发展,异军突起。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快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也较快,沿海发达省份和地区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明证。
3.中小企业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开拓者
我国人口众多,稳定向来是压倒一切的首要原则。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先易后难的改革程序。中小企业分布广、数量多,有利于分散改革的风险。但大中型企业一旦出现改革失误,将对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中小企业如果出现失误,造成的损失是局部的,不会危及整个行业,更不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为减轻改革可能给社会造成的动荡风险,中小企业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市场转型的拓荒者。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试点,推进市场体制建设的措施首先在一些中小企业实行,取得一定的经验之后逐步向大型企业推行,分散了我国市场改革中的风险。
中小企业推动了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原有的存量资产进行并购重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配套服务。这些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的经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使国民经济的效率和活力都大为增强。中小企业的改革,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国有大企业改革的许多做法都来源于中小企业的实践经验,许多改革中的难点也是由中小企业取得突破的。中小企业在资产重组和流动中,其易操作、见效快、震荡小的特点,使得改革的进程有了较大的推进。
4.中小企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中的公平竞争氛围日益浓厚,整个市场也变得越来越规范和繁荣,各类要素市场更是得到了空前完善。中小企业在要素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商品市场中,中小企业提供了花色品种繁多的大小商品;在生产资料市场中,中小企业提供了小建材、小五金、装修材料、家具等产品的大部分份额;在人才市场中,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使劳动者在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下得到了锻炼,劳动者的素质提到了提高。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产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据有关方面对200家乡镇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它们在创办时期,产品主要是在创办地销售,其中33%由当地及附近居民购买;32%由本地工商企业收购;25%的产品销往外地。80年代大量销往外省区,这个比例一度达到81.7%;从90年代开始,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大量销往国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一大批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迅速发展起来。
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创造了372498.9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7.94%。这说明,我国2/3的工业总产值来自中小企业。同时,我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缴税额也占到了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
5.中小企业可以减缓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一些国家的经济风波迅速扩散,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幸免,经济危机有时会影响甚至摧毁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在1998年初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和台湾地区在经历危机时表现不同,韩国的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而台湾地区相对少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组织的构成不同。韩国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大。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是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形成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从而使得东南亚金融风暴得到缓冲,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大型企业是增加国际竞争的基础,而中小企业的存在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在金融方面,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融资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中小企业主要靠自有资金来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负债率较低。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小,一旦发生,对银行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但大企业如果出现支付危机,它的巨额债务偿还将会变得困难,不可避免地对银行造成较大损失。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能够迅速地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正所谓“船小好调头”,在经济景气市场需求量大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市场进一步繁荣,促进有效需求;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时,中小企业会选择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快速退出某个行业,对市场变化适应快,可以说是能屈能伸。中小企业在经济周期变动中起到了很好的“稳定器”的作用,在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中小企业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技术,而大企业才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大企业并不总是最有创新意识,并非有着很强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大企业通常是通过兼并或购买现有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已经成熟的中小企业去占领新的市场,而不是通过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去扩大企业规模。大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程序繁琐,加上创新活动中的官僚主义,容易带来创新的报酬递减。同时,削弱竞争的市场垄断力量会养成惰性和迟钝。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动力和良好的内部联系则使其在研究与开发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有研究表明,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中等规模企业比大企业更有效。美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约有70%的创新是由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创新是大企业的两倍,技术发明的商业化速度是大企业的1.5倍,被称为“技术创新的尖兵”。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而,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