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的演变与崩溃
一、国际金币本位制
1.国际金币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决定。汇率的波动自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
(3)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受本国黄金储备的制约。因此,货币供给量与其国际收支状况相联系,即逆差时黄金流出货币供应下降,顺差时黄金流入货币供应增加。这使国际金本位制度有自动平衡国际收支的机制,可以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自动得到纠正(大卫休莫的铸币—价格流动机制)。
2.金币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
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例如:1925—1931年期间,1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 4克,1美元所含纯金为1.504 665克,1英镑=7.322 4/1.504 665=4.866 5美元(铸币平价mint parity、金平价gold parity),实际汇率波动幅度叫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
3.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
货币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是金平价的一种表现形式,汇率波动幅度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政府通过外汇平准基金来维护汇率稳定,汇率稳定性程度已经降低了。
4.对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评价
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之时,正值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全盛时期。金本位制度所带来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但金本位制本身也存在许多缺陷。
(1)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自动调节机制受许多因素制约,它要求各国政府对经济不加干预,或者干预的目标是以维持对外均衡为前提的。然而在金本位制度末期,各国政府经常设法抵消黄金流动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使自动调节机制难以实现。
(2)金本位制下的价格稳定只有当黄金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为稳定时才能实现。经验研究表明,国际金本位时期,价格并不是长期稳定的,其波动与世界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相关。
(3)金本位制下,黄金是最重要的储备资产和最后的结算手段。该制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货币黄金的增加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满足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时,金本位制就显得非常虚弱,难以经受各种冲击。
(4)在国际金本位条件下,根据“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国际收支失衡使盈余国出现通货膨胀,赤字国出现通货紧缩,从而引起国内生产和就业水平的变化,进而恢复收支平衡。这种机制虽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却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
二、国际金块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均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暂时停止实行。战争期间,各参战国为筹措战争经费而发行了大量不能兑换的纸币,这些纸币在战后大幅贬值,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汇率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所以,在战后各国先后着手恢复金本位制,但各国面临的世界黄金存量绝对不足与相对不均的局面更加严重了,此时恢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与战前已大不相同。当时的货币体系比较复杂,只有美国实行的是金币本位制,英法两国实行金块本位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丹麦等三十几个国家实行以美元、英镑和法郎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
(1)金块本位制是指纸币有限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因为货币的发行已经没有100%的黄金准备,只有达到一定数额的纸币才能兑换黄金,黄金的可兑换性受到削弱。
(2)金汇兑本位制将本国货币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美国、英国或法国)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外汇或黄金,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就是持有本国货币完全不能兑换黄金,只有持有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外汇)才能兑换黄金。
(3)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内均衡目标,不愿遵守金本位制的规则,阻断黄金流入流出同国内货币供应间的联系,使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限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可信性也大大下降了。一战后勉强恢复的金汇兑本位制,终于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引起的金融危机中彻底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