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公共管理中,比较严重的是公共物品领域的“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方面获得收益的行为。信用伦理道德精神中所包含的诚信意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和爱护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诚实使用、自觉归还,消除“搭便车”思想,从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和范围,减少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费用,降低公共事务的运行成本。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建设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功能问题。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通过具体的信用来展示。

一、社会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功能

交易的普遍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普遍的交易行为有赖于交易秩序和规则的约束和引导,否则,会出现无序与混乱的状态,从而破坏交易的正常进行和交易预期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市场经济的信任度以及人们参与市场的信心。一切商品(包括服务在内)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趋于最大价值的利用,因而,良好的经济秩序是实现商品交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切社会资源实现其最大限度增值的必由之路,是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和增长的基本条件。经济的有序发展既需要正式制度(如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的约束和规范,也需要非正式制度(如习惯、道德调节等)的调节和引导。“习惯与道德调节是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的第三种调节。……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也是法律所替代不了的。”

在经济发展中,信用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调节,其功能隐含和渗透在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间接地影响和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在经济生活中都越发感到信用获得的艰难,且弥足珍贵。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伦理道德在其中所发挥的无法替代的功能。

二、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府权力运行中的功能

(一)社会信用体系节约公共事务管理的运行成本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良的公共物品和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安定、有序的公共秩序。目前,在公共管理中,比较严重的是公共物品领域的“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方面获得收益的行为。公共物品领域的“搭便车”表现为个人不愿主动为公共物品付费,总想让别人生产后自己免费享用,这种动机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而政府又很难了解个人的真实意图,难以确切地了解个别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效用函数,从而使资源配置失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并不好。在公共物品的消费领域,还是要靠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靠人们自觉意识的增强。信用伦理道德精神中所包含的诚信意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和爱护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诚实使用、自觉归还,消除“搭便车”思想,从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和范围,减少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费用,降低公共事务的运行成本。

此外,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和维护,也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自律行为,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支出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是成正比发展的,社会整体诚信度越高,文明行为越普遍,公共性服务和物品也就越全面越丰富。

(二)社会信用体系节约法律实施中的执法成本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其不但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立法成本,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执法成本。一方面,任何部门法的制定、修改都存在一定成本。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是一种公共成本,在摩擦严重时,这种公共成本可能会升高。另一方面,法律在执行程序上也存在一定成本。目前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引发的经济纠纷,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证券期货市场的财务虚报等等法律案件的增多,客观上增加了案件查处和法律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判决后的法律执行,更是耗费检察机关和各类执法机关大量人员和财力去监督执行,以保证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正常运转所需的法律保障大大超出了社会应有的承受能力,透支着社会成本。而信用伦理道德则是通过信用伦理道德精神对人们内在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及信用伦理道德规范对人们外在行为的约束,在社会中建立人际信任关系,促进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使不法分子失去生存空间,减少法律实施中的费用消耗如法律诉讼费用、庭审判决费用以及监狱管理费用等,从而节约社会运行成本。

(三)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政府的形象塑造功能

信用伦理道德对于政府自身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研究。支撑政府所反映的一种权力委托与利益互动关系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信任,即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另一个是诚信,即政府必须讲信用,把对人民的承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要求,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准则和目标。只有政府讲信用,才能保持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政府形象塑造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以实际的诚信行动获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从而保障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行政目标和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

信用伦理道德中的诚信思想及其意识,体现在诚实和守信两个层面。诚实主要是强调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欺的行为准则,即以尊重事实的态度反映事物,向他人传递真实信息,讲真话,不说假话。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是诚实核心的规定性。但是,要做到真实地反映事物,前提是必须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去认识事物。而从另一层次上讲,尊重事实这样一种规定性,又必须要求人们在认识了事物的本真和客观规律以后,以事实为依据来解决问题,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来处理问题。所以,从扩展意义上讲,诚实实际上就是求真、求实,即实事求是。以真诚的心境去认识事物,以真实的语言去反映事物,以诚挚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处理事件。而目前有些地区的政府领导在决策中缺少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往往无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决策中带有官僚主义作风,违背客观实际的需要,盲目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其结果是造成豆腐渣工程和烂尾楼工程的存在。信用伦理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通过道德的教化和引导,有助于各级领导及公务员从思想上树立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只有在认识问题真实准确、分析问题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制定出的决策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前的客观实际,才能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杜绝政策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从而真正树立政府执政为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现实生活中,政令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执行不畅,故意曲解,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使得科学正确的决策得不到贯彻执行,无法发挥其实际效用,未能在各地区收到预期效果。通过信用伦理道德的调节和规范,增强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保障政令贯彻和实施的准确到位。政府的承诺与践诺得到统一,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使人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好处和实惠。人民真正满意了,对政府信任度自然就会提高,政府的权威也随之提升,廉政为民的政府形象也会随之树立。

三、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功能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反映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而且也反映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驱使其在经济活动中不择手段,无视市场规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以骗取或牺牲他人利益而求得自身发展,致使失信现象逐年增多,社会风气日益污浊,人际关系渐趋冷漠。信用的缺失,不但给人们的经济交往附加了条件,增加了难度,而且动摇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任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憧憬。

(一)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风气、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也弥漫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人们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采用不正当或非法手段获取利益,使社会上渐成损人利己风气,人们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彼此信任。

由于信用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致使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回报,失信者却堂而皇之地大赚不义之财,这样一来,失信的人越来越多,普遍的不诚信则成为一种社会环境。人们会感到身边存在着这样的信任危机,种种现象说明当前人们对于他人的行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自身也会在日常交往或交易中出现失信行为,推而广之地认为他人会有和自己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由此会对整个社会的普遍信任产生怀疑和迷茫,进而造成整个社会中缺乏诚信的环境和风气,这一点在不少问卷调查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信用伦理道德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诚信品质,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只有社会个体的诚信度提高,整个社会的普遍诚信度才会随之提升,社会风气才会逐步得到净化和改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不是个体的、分散的,而是群体的、聚居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交往和交易日益紧密,交往的广泛性、普遍性以及高度的频繁性,使个人不再是单独和孤立的个体,其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与社会沟通、与他人交往成为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性行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是否满意、工作是否顺心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失信行为已经波及到人际交往中,严重破坏着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现在所谓的“杀熟”就是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典型例子。人们之间由于彼此的不信任,容易产生冷漠、孤僻、自负、多疑的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对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伦理道德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和教化,内化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普遍心理,从而增强人们彼此间的信任,使人们交往更加和谐与融洽,减少主观猜疑和摩擦,提高社会整体的诚信度。

(二)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信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它“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对内表现为企业精神,包括企业信念、价值观念、企业士气、企业氛围、人文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习惯等;外在表现为企业形象,包括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企业整体形象等;而企业行为,包括企业活动行为、企业制度行为,企业道德行为则是将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形象的必要途径。”

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文化为核心,企业精神文化又以企业基本伦理价值观为核心,这成为企业个性的发源地。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发展的外在形象。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推行企业文化就是要向社会、向消费者展示统一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以便让社会、消费者认同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这种认同中提高产品的无形价值,进而形成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等无形资本,从而获得更大、更持久的利润。其中企业文化中是否具有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为目标且合乎社会道义的伦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交易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交易双方均希望获得持久的利益,其前提就是交易双方的诚信道德。

因此,众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诚信企业精神和诚信企业形象对获得交易机会、达成交易契约以及最终履行交易契约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诚信企业文化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内容。

诚信企业文化,指企业内在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完全以诚信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诚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所具有的诚信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是指企业为了自身的私利而迫于无奈地执行诚信理念,而是指企业把诚信理念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信条。任何一个企业虽然可能在一事一时上使自己的欺诈手段得逞,但其欺诈、骗人的手法不可能永远得逞,其骗术最终会被识破和揭穿,那么短期行为的收益,将远远不能弥补长期交易的最终毁灭。信用伦理道德能够培养企业与员工的互信意识,从而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企业的发展主要靠企业内部团队间的互相支持和配合,团结协作才能产生高效率,创造经济效益,团队建设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尊重每一个人,并尽力给每个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空间,充分信任员工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的自主性、自律性。相对地,员工在进入企业前,客观诚实地填写简历,面试时真实反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潜在能力,给企业一个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介绍,以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要,给聘用者一定的空间。员工在进入企业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事前约定的各项待遇满足员工的要求,员工同时也诚实地按照自己面试时所介绍的自身特点展开工作。企业与员工双方互信意识的建立,有助于贯彻其经营理念,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在企业中自觉形成诚信的文化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