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是国际金融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大批著名学者陆续卷入了这场争论。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后,经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而在固定汇率制下,相关产业部门将被迫主动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以下两个因素使浮动汇率制具有稳定性。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是国际金融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大批著名学者陆续卷入了这场争论。比如赞成浮动汇率制的经济学家有弗里德曼(M.Friedman)、约翰逊(H.Johnson)、哈伯勒(G.Haberler)等,赞成固定汇率制的有纳克斯(R.Nurkse)、蒙代尔和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等。这一争论所涉及的问题是极为广泛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学者的观点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来加以介绍[1]

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后,经济恢复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同。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会在固定的汇率水平下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消除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缺口,并相应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对经济不平衡进行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则完全听任汇率变动来平衡外汇供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以上两种调节方式各有其特点,对于哪种调节方式更有效率的分析便构成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争论的第一个问题。以下分别介绍支持浮动汇率制的四个理由,并在介绍每个理由时同时说明固定汇率制支持者的反驳。

(1)简单性。以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为例,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只需听任汇率这唯一的变量进行调整,让本币贬值即可,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则必须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进而本国的价格体系(各种商品、各种市场上的价格),这就牵涉到许多变量的调整。很显然,前者的调整必然时间更快、成本更低。尤其是本国价格调整存在黏性时,浮动汇率制的优势更为明显。

但是,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对本国价格体系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而仅仅或完全通过汇率变动是不合理的。例如,如果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是由于生产出口产品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导致的成本过高所致,本币贬值虽可在短期内增加出口,但从长期看不利于本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在固定汇率制下,相关产业部门将被迫主动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这一价格调整往往是不可回避的。所以,从长期看,固定汇率制的调节成本反而较低。

(2)自发性。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失衡,货币就会自动地贬值或升值,从而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乃至于强制措施。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失衡一般都需要政府制定出特定的政策组合来加以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时滞等问题使其效率较低,所以,浮动汇率制的调节更加灵活。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驳的。首先,导致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汇率未必能按照平衡国际收支所需的方向进行调整。例如,如果一国在经常账户出现较大赤字的同时,存在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则本国货币不但不会贬值,反而会升值。这一升值若持续较长时间,将会给本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带来严重而不可逆转的损害。经常账户的状况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当再次出现大规模的资金流出时,货币贬值就很难迅速发挥效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汇率变动就不能说是合理或合时的。其次,汇率只能通过价格因素影响到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就带来很多情况下汇率调整的乏力。例如,当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满足时,或者一国吸收比例过高时,货币贬值都无法改善国际收支。再次,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整往往需要国内政策的支持。例如,贬值刺激出口必须有相应的紧缩政策才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而抵消贬值的负作用,没有相应政策配合的汇率变动往往是难以发挥效力的。

(3)微调性。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可以根据一国国际收支的变动情况进行连续微调而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而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对国际收支的调整往往到了问题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时才发生,调整幅度一般较大,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剧烈。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不否认固定汇率制下的调整较为僵硬,但是他们同时指出,固定汇率制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汇率调整,尤其是当这些调整是货币性干扰或投机性干扰所造成的时候。例如,当资产市场上出现供求的暂时性变化时(例如本国货币需求的暂时下降),在固定汇率制下可以通过储备变动予以消除,避免汇率的频繁调整。另外,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还指出,在资金流动对汇率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时,浮动汇率的无谓调整是很剧烈的,对经济的冲击也非常大。

(4)稳定性。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以下两个因素使浮动汇率制具有稳定性。首先,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主要是一种稳定性投机(Stabilizing Speculation),因为投机者只有在货币币值相对于均衡水平被低估时买入该货币,或在货币币值相对于均衡水平被高估时卖出此货币,才能持续获利,而这一投机策略能够使被低估的货币升值,使被高估的货币贬值,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是稳定性的,倾向于降低市场价格的波幅。其次,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汇率随时都在进行调整,政府也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同时在进行投机活动时还得承担汇率反向变动的风险。而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对汇率的调整是很少见的,这便会给投机性资金找到汇率错误定值的时机;而且在政府承诺支持汇率水平时,投机活动就演变为和政府进行的较量,在前者实力非常强大的情况下,国际投机性资金可以从政府的失败干预中获得高额利润。尤其重要的是,固定汇率制下的投机活动可以不承担任何风险,失败后还可以按固定汇率水平进行抵补交易,大大刺激了投机活动的发生。所以,资金的高度流动再加上固定汇率制可能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组合[2]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首先,浮动汇率制下盛行的不是稳定性投机,而是非稳定性投机(Destabilizing Speculation)。投机者的心理往往是非理性的,其表现之一就是“羊群效应”(Herd Effects或Bandwagon Effects),也就是交易者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争相买进,价格下跌时纷纷卖出。结果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市场价格的波幅。并且,实力较强的投机者还会故意制造价格的大幅波动以从中获利。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制下的投机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因为投机者们预期汇率将会向固定水平调整,从而会在现实汇率水平与固定平价存在差异时通过缩小这一差异获利。其次,固定汇率制下政府的介入使市场交易者在心理上存在“名义驻锚”(Nominal Anchor),并通过改变投机者的预期对实现汇率的稳定施加影响,消除不确定性。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则完全没有任何客观依据,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使外汇市场完全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凭一国政府之力很难对之进行制约和抗衡。

2.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

汇率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内外均衡实现过程中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方式也不同。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必须将货币政策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维持,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则无此限制。针对这一特点,不同汇率制度的拥护者也从政策利益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由。

(1)政策自主性。赞成实行浮动汇率制的重要理由之一是:货币政策可以从对汇率政策的依附中解脱出来,让汇率自发调节来实现外部平衡,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可专注于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并且,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可以将外国的通货膨胀隔绝在外,从而独立制定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政策。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则指出,首先,完全利用汇率政策解决外部平衡意味着政府准备接受任何汇率水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完全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其次,汇率调整必须有相应的其他国内政策的配合才能实现自动调整,譬如,根据国际收支的货币论,本币贬值时,只有国内信贷不扩大,才能带来国际收支改善。再次,浮动汇率制不可能真正隔绝外国通货膨胀对本国的影响,本国汇率的波动仍然会通过货币工资机制、成本机制等多种途径对国内物价水平发生作用。

不同汇率制度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称作A国)的通货膨胀通过两条途径传递到另一国(称作B国):第一,A国商品价格上升,在汇率固定时,B国进口的A国商品价格上升,并通过货币工资、成本等机制等,按照一定的比例传递到B国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带来B国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二,A国商品价格上升,B国国内产品相对便宜,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国货币有升值压力,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度,B国货币当局必须在市场上买入外汇,抛出本国货币,结果是国内货币供应量上升,物价随之上涨。

如果B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则当A国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B国没有维护固定汇率的义务,B国的货币就会升值,因此传递的第二条途径不起作用;但是,B国货币的升值常常不能够将A国商品的涨价完全抵消,B国进口的A国商品仍然会价格上升,因此传递的第一条途径仍然会发生一定作用。

由于价格刚性的存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可能具有不对称性。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国家的物价将会上升,但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物价却难以下降。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货币贬值,进口物价和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国际收支顺差国家的货币升值,进口物价和整体物价水平却不容易下降或下降不足。由于物价容易上升却不容易下降,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净结果就是全球物价水平的上升。

(2)政策纪律性。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指出,浮动汇率可以防止货币当局对汇率政策的滥用。例如,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进口需求时,会故意高估本国货币汇率以减少进口成本,这一做法往往会造成进口过度、外汇短缺、出口衰退、债务状况恶化等严重后果。再例如,出口导向型国家往往故意低估本国货币以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这可能会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不利于经济的长久发展。在浮动汇率制下,对汇率政策的滥用则难以发生,因为汇率已经脱离了当局的控制而由市场供求决定。

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指出,固定汇率制可以防止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滥用。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货币当局扩大货币供应时,就会面临本国利率下降、资金流出、本国货币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就需要动用外汇储备,从而基础货币重新减少,货币当局的扩张性政策受到了约束。而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可以更自主地推行扩张性政策,不必顾及本国货币的贬值。

(3)政策效力的放大性。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不同的,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较为有效,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较为有效[3],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其操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以及运用各项手段的条件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汇率制度。当一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时,政府使用货币政策的便利性就会提高,与之配合,政府可以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倡导固定汇率制的研究者还指出,政府在对固定汇率的维系中,会获得执行政策始终一致的声誉。这样在政府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会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而收到额外的效果。

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投资等活动的影响。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浮动汇率有利于国际间经济交往。首先,汇率自由浮动使固定汇率制下政府为维持固定汇率而采取的种种直接管制措施失去必要,浮动汇率制可以推动经济自由化,而这会极大地促进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发展。其次,汇率浮动固然给国际贸易、投资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这可以通过远期交易等方式来加以规避,国际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已使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大大减轻了。

赞成固定汇率制的人则认为绝不能低估浮动汇率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危害。首先,进行各项规避风险的交易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比较高,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许多经济活动是无法规避汇率风险的,例如跨国的长期投资等等。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远期交易等规避风险的工具,浮动汇率制对它们是特别不利的。

(2)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缺乏关于汇率约束的协议,各国将本国国内经济目标摆在首位,易于利用汇率的自由波动而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这会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

对此,浮动汇率制的拥护者则指出:首先,汇率本质上是个具有“竞争性”的变量,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都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往往会引起各国的关注,进而形成国际间的磋商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加强各国的政策协调。

以上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争论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两种汇率制度各有特点,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本质来说,这两种汇率制度的比较,实际上意味着在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中对“可信性”(Credility)与“灵活性”(Flexibility)的权衡,而这两者常常是不可兼得的。因此,从纯粹抽象的讨论来看,并不能简单得出哪种汇率制度更为优越的结论。

汇率制度的争论与国际金融学核心理论的发展

国际金融学萌芽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并最终瓦解的背景下,学者们就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汇率变动的效应进行了一系列争论,争论中形成了当代国际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争论的参与者中也产生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著名学者。在这些争论中产生的国际金融学核心理论,除包括本节所介绍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对比分析外,还包括: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有效性的分析,它从另一个角度比较了不同汇率制度;三元悖论理论,它讨论了汇率制度灵活程度的成本与代价问题;最优货币区理论,它讨论了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标准问题;复汇率理论,它讨论了汇率作为相对价格,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影响问题等等。这些理论的有序组合构成了国际金融学的主体内容,而汇率问题则成为国际金融学的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