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本岛景点众多,马公市几乎是每位游人来到澎湖的第一站,这里有许多酒店与民宿,还有一条古色古香的马公老街和街上最著名的四眼井。另外,本岛还有张雨生纪念馆、潘安邦旧居、彩虹桥、山水沙滩、跨海大桥、风柜洞、鲸鱼洞、通粱古榕、二崁村和渔翁岛灯塔等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澎湖也称菊岛,因为这里四面环海,湿咸的海风常年吹拂着这座岛屿,高大的植物一般都无法存活,只有低矮的仙人掌和漫山遍野的天人菊能在岛屿上定居。随手折一朵天人菊戴在耳边,感觉自己与这座海岛更亲近了。任由双脚带领着我走在无人的小路上,偶尔踱步而过的猫好奇地向我张望。我会微笑着对它们问声好,继续欣赏路旁上了年纪的屋宇。小路干净又平整,午后的空气中有一股熟悉而咸腥的海风味道。从路边摘来一片草叶,贴近双唇,叶片上依然停留着阳光的温度,这种种味道将思绪带回小时候,仿佛我又变回那个生长在海边的小女孩,赤着脚追逐浪花……
马公市在前清时代也叫妈宫城,是汉人的村落,早期移居澎湖的先民为了感谢妈祖庇佑,让他们能平安抵达澎湖而修建了妈祖庙。后来在日据时期,这里改名为“马公”,并沿用至今。1887年,马公开始建城墙和城楼,其后历经百余年的变迁,城墙已拆毁殆尽,6座城门中只有顺承门保存至今。马公大街上特产店林立,街道上尽是川流不息的观光人潮,澎湖城市的发展脉络在这里可见一斑。
我居然慢慢走到了美丽的山水沙滩,在海滩上歇歇脚,让海浪轻轻抚摸我的脚背,感觉海浪退去时,脚底的沙砾同时跟着溃退。海浪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越来越深陷于沙砾中……无所谓,不是足踝深陷,便是意念深陷,这里午后的绝美景致总之会让人不能自拔。
脚步继续向前,来到了传说中的风柜洞。早就听说了马公岛上的风柜洞,它位于鸡笼屿的风柜里。风柜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渔村,因为风柜涛声、水柱喷潮和海水抽吸声等奇观而闻名,也因为侯孝贤导演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而声名大噪,一度还成为澎湖的代名词。风柜沿海尽是壮观的柱状节理玄武岩,由于海浪长年的冲击,形成了狭长的海蚀沟与海蚀洞。每当巨浪激荡冲向洞口,岩洞内一阵阵如雷涛声就像风箱鼓风。要是碰巧在台风天来到这里,风势强劲,还可以见到水柱喷潮的奇景,十分壮观。
第二天早上,拜谒了通粱村300多岁高龄的巨大古榕树后,来到连接白沙与西屿两岛的跨海大桥。大桥横跨波涛汹涌的吼门水道,全长2494米。漫步于桥面上,视野开阔,海风徐徐拂面,内心一片清朗。继续阔步向前,便看到了小门屿的指示牌。小门屿是一座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型小岛,而鲸鱼洞就位于小岛的西北海岸。这里柱状节理的玄武岩海崖,因受海蚀作用而形成一个巨形海蚀洞,远观仿佛是搁浅海滩的鲸鱼。置身于洞中,海浪的怒吼声既荡气回肠又令人战栗,非常刺激。鲸鱼洞东南方的台地上,由石英砂构成的“满地金砂”奇景难得一见。这种地貌是由于植被稀疏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半干燥地形,饶富趣味。
民宿的老板在我出门时特意交代,一定要去看看西屿的二崁古厝,说那是澎湖人文景观的精华,于是我便跋涉而来。在这里,重新整修完成的闽南合院建筑群保持着传统村落的风貌。走在古色古香又纯朴的二崁村落古厝巷弄间,感觉时光仿佛停滞在百年之前,从未在此地流淌过。据说,除了马公市兴仁里的蔡廷兰进士第和白沙乡瓦硐村的张百万旧宅之外,西屿乡二崁村也留存着一幢名列县定古迹的百年古厝,那便是陈家古厝。二崁陈家古厝属陈氏家族所有,是一座三进平房大厝。它以当地的石老、石古与玄武岩为墙身,支撑屋顶结构,并以彩绘瓷砖、交趾陶和泥塑等为装饰,瓦房、条窗与马背完全按照闽南传统建筑形式修建,绝对称得上是一座传承传统工艺美学精髓的建筑。
我之所以一大早出发,全因西屿海岛尽头的这座渔翁岛灯塔。不知为何,我对灯塔总有一丝莫名的情结。一看见灯塔,总觉得到了陆地的尽头,可算完成了一路的艰辛,能够踏上归途了。在暗夜里,这白色灯塔闪烁的亮光又如一盏归家的明灯,静静点亮,守候着远方的旅人,有一种安抚心灵的魔力。渔翁岛灯塔位于西屿乡外垵村,建于1778年。它是台湾的第一座灯塔,历史意义非凡。外垵是西屿西南端的小渔村,向来是台湾与厦门之间的航线指标,这里附近海域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灯塔的设置成为过往船只的守护天使。于是我一步步跟随脚下的路引导,来到这座白色灯塔前。把写给远方好友的明信片,投入红色的“幸福邮筒”里,内心播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台湾澎湖县
www.penghu-nsa.gov.tw
台北松山、台中清泉冈、嘉义水上、嘉义布袋、台南和高雄小港分别有航班直达;也可经七美岛与望安岛飞抵马公市;另外,嘉义布袋与高雄小港分别有客轮直达(或经七美与望安抵达)马公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