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1.1 会计的产生
1)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料并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会发生劳动耗费,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实践中人们要记录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劳动耗费和形成的劳动成果,并进行观察、计量和比较,其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判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否有经济效益,继续生产是否有意义。在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计量、记录和比较的过程中,便产生了最早的会计。在原始社会,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有关当事人从事记录的独立的职能。所以,会计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2)生产活动发展的产物
随着生产的发展,复杂劳动逐渐代替简单劳动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当社会出现产品剩余时,劳动耗费(所费)与劳动成果(所得)的数量增加,对其记录的原始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时,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活动。会计活动是对产品生产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计量、计算和记录的活动,会计也因此而进入了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奴隶社会漫长的过程。因此,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3)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内容的日渐复杂,对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管理要求就越高,会计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会计从简单地计算和记录财务收支,逐渐发展到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经济过程。一方面,会计的方法和技术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完善起来。如整理会计资料,从全部手工操作到利用机械操作,又发展到现在的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操作。另一方面,会计将会计信息反馈给有关方面,为经济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对会计的精辟论断:“生产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1.1.2 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密切依存于客观环境,经济、政治、法律、风俗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发展。会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仅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其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它的起源都很早。
1)国外会计历史发展
会计在外国有很长久的历史。据马克思的考察,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会计的发展包含了会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会计发展的整个时间跨度进行分割,可将会计的发展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阶段
在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时代都留存有商业合同、“农庄庄园的不动产账目”等有关会计的记录。在欧洲,会计主要起源于庄园经济中的庄园主和所聘任的管家之间隐含的“委托—代理”关系。管家要向庄园主汇报收入、支出、利润等情况,以反映其对庄园进行管理的过程和成效。
在古代会计阶段,会计所具有的专门的方法、对象、职能等远远还未成形,会计是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付等记载下来”,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2)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即14世纪前后。在12世纪前后,意大利已经出现复式簿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在《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专设“簿记论”篇,用一个章节阐述了复式簿记的基本原理。“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被认为是会计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
15世纪末到18世纪,随着商业经济在欧洲其他城市的发展,意大利记账法不断地传播并继续得到完善。德国、荷兰、法国等先后继承并发展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实务与理论,最终在欧洲造就了“卢卡·帕乔利时代”。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的完成,出现了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点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护外部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为适应这一要求,产生了以查账为职业的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英国利用早期会计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复式簿记原理和审计方面的贡献,成为世界会计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会计发展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形成“英美式会计”流派。德国在会计理论研究与方法处理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自成一派,成为“大陆式会计”的创始国,与“英美式会计”并列成为两大流派。这一时期会计思想的突出特征体现在:①折旧的思想;②划分资本与收益的思想;③成本会计;④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3)现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会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更确切地讲,是以1939年第一份代表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为起点。在这一阶段,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在这个阶段,会计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要,会计分化为两个领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应用,使会计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经过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重振会计职业,会计界开始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管理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逐步形成并发展。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管理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并将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引进会计领域,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专门方法,这是管理会计的雏形。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年会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会计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因此,管理会计和会计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是现代会计的两个重要标志。
为适应经济业务国际化和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报表信息在国际上的可比性,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同时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使用。
2)我国会计历史发展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这是会计的萌芽状态。奴隶社会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西周时期出现“会计”一词,其含义是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年终的总合核算。这个时期为了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以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至秦汉时期,会计原则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秦汉时期,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这种记账法称“三柱结算法”。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会计核算出现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
到了明末清初,会计核算出现了“龙门账”。“龙门账”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该账法运用“该+进=存+缴”,或“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计算企业的盈亏。“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核算出现了“四脚账”。“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既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
19世纪中叶以后,以借贷复式记账法为主要内容的“英美式会计”传入我国,我国会计学者也致力于“西式会计”的传播,这对我国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会计司,引进了苏联计划经济会计模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会计新的理论与方法也被引进和利用,先后制定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1981年建立了注册会计师制度,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时期。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1992年11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则)及13个行业制度,这是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个重大措施,标志着我国会计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993年我国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1999年进行了再次修订。1997年以来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以后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2006 年2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