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世界各国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以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各国达成“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关系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些变化虽然是在牙买加会议前发生的,但一般都在会议上得到认可。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世界各国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以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为了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1972年7月就成立了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有关问题委员会”,作为基金组织的一个咨询机构,由20国组成,因此又称“二十国委员会”。1974年该委员会发表了《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概要》,该项概要要求各国以稳定的但可调整的平价为基础,只在特殊情况下,承认浮动汇率。197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二十国委员会”的建议,设立了“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负责研究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问题。经反复研讨磋商,1976年1月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的第5次会议上,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信贷等问题达成了一些协定,即“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后来又获得法定60%以上的会员国和总投票权的85%的多数票批准同意,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各国达成“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关系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诸如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地位的降低,国际储备多元化现象的产生,各种形式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的增强等。有些变化虽然是在牙买加会议前发生的,但一般都在会议上得到认可。由于“牙买加协定”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关系格局,因此,亦可称之为“牙买加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