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会计政策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结果(郭道扬,2007)。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到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
从表象上看,会计政策属于会计技术领域,是在多种备选会计程序、会计技术方法中选择一种为己所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透过表象看本质,在利用会计语言反映资本运动的过程中,会计政策始终左右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体现出经济后果的特征(经济后果理论将在下一节论述)。经济后果学说提出后,人们更加关注会计准则及其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能力,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而成为其与会计政策选择不断博弈的发展过程。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会计对象是企业的资本运动,会计要素又是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要素运动的复杂性导致了会计对象存在着不确定性,会计事项确认时间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仅能近似或模糊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会计估计与判断必不可少,这就产生了会计政策选择。
(2)计量属性的多样性。会计人员对事物的本质认知不同和会计知识的素养差异,导致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对会计计量方法存有不同的会计观点,因此会计计量方法和计量手段多种多样。
(3)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涉及利益的复杂性。会计准则的制定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合约。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为了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相对地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每个利益集团都想对自己有利,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作为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也有追求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其效用主要是表现在维护准则制定的垄断权和权威性。这样,利益相关各方通过协调、谈判、争论及妥协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必然是各方利益都不同程度得到满足的均衡结果,同时减少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压力,维护了其权威性,并使交易费用最小化(包括准则的制定费用、执行费用和摩擦成本等)。
(4)会计准则的公共契约性。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性的社会契约,具有刚性特征,而会计实务具有复杂多样性,这使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可能针对每一类经济事项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会计方法,因此,制定“不完全性”准则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不完全”准则下,企业拥有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