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就业方向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我国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77亿元,比2009年的573亿元足足增加了104亿元,增幅为18.1%。有关专家估测,到2015年,我国健康险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调整与改善,它很可能会成为阻碍未来我国健康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软肋。(一)针对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从健康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更加重视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

健康保险高等教育:问题、对策与建议

江西中医学院 吴海波

2010年,我国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77亿元,比2009年的573亿元足足增加了104亿元,增幅为18.1%。有关专家估测,到2015年,我国健康险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未来发展是否真能如人所愿,还有待做进一步的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健康保险业要发展,相关教育必须要先行。我国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发端于上世纪90年初期,经过十数年的发展,该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无论是从该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来看,还是就健康保险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该专业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仍需不断提高、优化和完善。

一、当前,我国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规模太小,影响力与知名度有限

从1994年郧阳医学院首创医疗保险方向起,迄今为止该专业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十多年来,健康保险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商业健康保险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纵观健康保险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该专业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发展状态中。无论是在健康险业不受重视的二十世纪,还是在健康险业发展较快的新世纪,该专业都不曾出现过“兴旺发达”的现象;与社会保障、保险精算、保险投资与理财、保险法等相关专业相比,显得了无生机。无论从专业地位、发展规模,还是发展前景、影响力与知名度来看,健康保险都要比上述相关专业明显逊色得多。在全国上百所保险高等院校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开办了健康保险专业;上百所保险高等院校之外虽然也有不少医学院校开办了类似学科,但那只是医学与保险学相结合的健康保险方向,该类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而非金融保险人才。可见,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发展规模太小,难以适应健康保险业未来发展需要。

(二)各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不利于健康保险专业做强做大

从这十多年的情况来看,全国30所开办了健康保险(医疗保险)相关专业的高校中,除少数几所高校之间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合作交流外,大多数院校之间均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与联系,尤其中西医高校之间与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之间交流非常少。各高校基本上都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办学状态中,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不少学校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国内有哪些高校开设了类似的专业,合作就更无从谈起。他们仅仅凭借现有的办学条件与自身的办学经验一步步摸索前进,至于是否在重复别人曾经患过的错误,根本无从知晓,结果在发展过程中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这种“闭门造车”的办学方式,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保险学历教育的做强做大。

(三)学界与业界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与联系,制约了健康保险教育的发展

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但到底应该培养、输送怎样的人才,则必须以业界的需求为基准。因此,加强学界与业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与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界与业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似乎总是若即若离、若隐若现。除实习、见习或是开讲座、作报告之类的潜层次合作外,相互之间始终没有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学界对业界的需求不甚了解,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由于始终难以构建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康保险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总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瑕疵,比如保险知识有余、医学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不足等,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健康保险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导致健康保险业发展急需人才而健康保险专业毕业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康保险业的快速、健康成长,同时也对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

(四)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也对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全国各高校的健康保险专业建立时间都比较短,再加上该专业的受重视程度又不够,因此,一直以来,各高校始终存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第一,医学专业教师不缺(因为大多数健康保险专业或方向都是由医学院校所创办)、但保险专业教师太少;第二,只懂医或只熟悉保险的专职教师不少,但既懂医又精通保险的跨学科专业教师太少;第三,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师资太少,既精通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则更是凤毛麟角。通过培养与引进,近年来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师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教师队伍中尤其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

其次,人才培养层次相对滞后,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除少部分院校具备硕士培养能力外,大多数高校还是停留在本、专科层次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更有待突破,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更高层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调整与改善,它很可能会成为阻碍未来我国健康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软肋。

再次,课程设置不完善,动摇了本学科合格人才的培养基础。健康保险有别于其他保险专业的关键,在于它更注重医学在保险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功效。因此,在设置相关课程时,要特别注重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同时保证经济类、保险类基础课程不受影响,在课时量又不可能扩充的前提下,课程的选择与搭配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各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结果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五花八门,很不统一;加上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联系也不够深入,使得课程设置方面明显存在脱离现实需求的情况,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急需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式。

二、促进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从健康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更加重视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健康保险高等教育是健康保险业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它承担着为健康保险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指导的重任。如果健康保险教育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需要,它就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与影响等方法,给予健康保险高等教育更多的扶助与支持,使健康保险专业能像保险学其他专业一样,受到学界与业界应有的重视。

(二)针对封闭办学问题,首先应该让相关高校认识到加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增进了解、交流经验、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在办学过程中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这既可以节约办学成本,又可以提高办学效率,扩大办学影响。为此,相关部门(比如教育部门、监管部门或保险协会、保险学会)应该发挥牵头作用,创造条件或亲自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学术交流或研讨会的形式,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以此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合作的项目包括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相互借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师资交流、科研合作、信息共享等各个方面。

(三)针对学界与业界沟通不足而导致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必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双赢。作为偏重理论教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健康保险学与应用型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在“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大胆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借鉴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模式,广泛开展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应用型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四)针对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等。就师资而言,重点在于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师资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师资培养,尤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完全局限于进修、访问等外部培养方式,还包括“以老带新”、公开课、新教师听课等内部培养方式。健全师资培养管理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如鼓励教师“考研”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制度等等。

就人才培养层次而言,有必要发展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形成涵盖专、本、硕、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从而改变人才培养层次不高的局面,以满足我国健康保险业未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课程建设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基本要求。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健康保险专业的课程建设必然会经历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设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健康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既吸收借鉴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具有实用型、创新性、开拓性和前瞻性,以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能适应新世纪健康保险业的发展需要。从近几年的办学经验来看,我们认为,健康保险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经济类基础课,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二是保险类专业课,主要包括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人身保险学、寿险精算、商业健康保险学、健康保险核保理赔、保险营销学、保险法等;三是医学类必修课,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案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上述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既强调经济类、金融类、保险类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又突出健康保险的课程设置特色,体现健康保险独特的医学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