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前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尤其是随着美国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受到人们的空前关注。2004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6653亿美元,占GDP5.68%。2005年又进一步增加到7915亿美元,占GDP的6.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国际知名的战略投资者,专门投入人力进行全球收支失衡的研究。在美国,无论是财政部、美联储等政府机构,还是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等研究部门,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加入该问题的讨论。在我国,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惊人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如何应对全球失衡成为研究国内经济问题时一个无法绕开的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关注逐渐变成了一种忧虑。因为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仍然有增无减,随之而来的各种贸易摩擦也不断。而且,国际社会对失衡的原因以及调整的方式远未达成共识。经济学家担心由于巨大失衡和整个经济流动的不平衡所蕴含的危机,政治学家则担心由于外国投资者对美元丧失信心,会引起世界经济的萧条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前美联储主席Volcker(2004)曾预测:未来5年内,美国有75%的可能性因内外失衡而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如何全面认清国际收支失衡形成的原因,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国际政策的协调,对外部均衡加以调节,是十分紧迫也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国际收支失衡,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全面理解全球经济失衡,促进我国对外部均衡的政策调节。
美国经常账户巨额赤字仅是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一个关键问题,与此相对应,亚洲日本、中国及新兴工业国家却在经常账户上表现出巨额顺差。而事实上,各国在国际收支上长期以来几乎都是不平衡的,而且各国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不平衡上有着不同表现。本书的研究重点并不在美国单个国家为何会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而是从全球范围看,各国的国际收支为何有不同表现。本书的写作缘起基于这么一个事实:同是发达国家——以美国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和日本及欧洲大陆国家,几乎有着相反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前者大多表现为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1];而后者更多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这一现象几乎被经济学家所忽视,也是传统国际经济学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美日两类国家在国际收支上表现相反,在金融结构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作者猜测美日两类国家国际收支失衡可能与金融体系有关。另外,根据LLSV等人关于“法与金融学”的研究我们知道,金融体系的形成又与法律制度不同有关。而且,法律制度本身也可能影响到资本流动,进而影响到一国国际收支。
从金融体系的结构差异来说明国际收支失衡不是本书的首创,IMF三位经济学家Lall、Cardarelli和Tytell在2006年第9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也曾提到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可能与金融体系有关,但他们仅在说明金融体系与经济周期时作了一个猜测,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证。本书则试图从两者的内在关联机制进行理论和经验上的论证。作者无意说明金融体系的差异是造成全球国际收支的主要原因,但从货币因素这个角度寻找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理解当前不同国家在国际收支上为何有不同表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