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分析方法的简要评述
1.关于货币分析法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资本账户的不平衡是由于资本流动引起的,因此本书主要从货币经济这个视角研究国际收支失衡。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在部分程度上是由于各国金融体系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引起国际资本的不同流向造成的,这与前面文献综述提到的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s Theory;MABP)有一定相似之处。应该说,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开创了一个从货币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国际收支问题的先河,在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的研究框架。
在国际收支的理论中,主要有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三种主要流派。无论是弹性分析法还是吸收分析法都仅仅分析经常账户,没有涉及资本账户。进入1970年代,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和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资本账户成为一国国际收支重要内容。在此条件下,从货币经济的角度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联系起来全面分析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货币分析法由此产生,它最早由Robert Mundell和Harry Johnson(1974)提出,此后Jacob Frenkel等加以扩展和修改[8]。
货币分析法建立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基础上。首先,当一国货币供求均衡时,Ms=Md,其中Ms代表货币供给,Md表示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又等于:Ms=m(D+R),其中m为货币乘数,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即国际储备。当m=1时,货币供给量为Ms=D+R,由于Ms=Md,则:
Md=D+R
R=Md-D
也就是说,国际收支的任何失衡问题是以货币失衡为基础的,它反映的是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需求的调整过程。当国内的名义货币供给量(D)超过货币需求时,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因此个人和企业就增加货币支出。对整个国家而言,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就表现为货币外流(购买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相应地造成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
但在货币分析法中,国际收支并没有区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而是将它定义为官方结算余额,即官方国际货币持有量的变动。另外,货币分析法仅适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的情况,在研究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时并没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无疑这种理论为理解当前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作者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经济的一种货币现象,它需要用货币存量的概念来分析,同时要用货币流量来调节,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框架之上,认为在19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是导致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国际资本流动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所能够解释的,而主要与一国的金融结构有关。
2.关于结构分析法
从结构性因素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并非作者首创,早在1950年代,作为IMF竭力主张的货币论对立面,此类的研究文献已经大量出现。但总体而言,结构分析法(the Structral Approach)至今仍然算不上一种成熟和完善的理论。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Paul Stephen,英国海外发展署的Tony Klick和肯特大学的A.Thirwall,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大批经济学家都是结构论的主要倡导者。早期研究主要局限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国际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而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包括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老化或经济结构落后等。
一国与国际收支均衡相应的产出增长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g=εz/π,其中ε表示该国的出口收入需求弹性,z是该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收入增长率,π是该国进口的收入需求弹性。进出口的收入需求弹性与商品的性质有关,诸如初级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一般比高级工业品更低。这意味着有着相同经济增长率的两国,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长比出口增长更快。如果相对价格变化(汇率)不是一种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这样一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了(从而收入弹性有了变化)才有可能得到扭转。因此,生产结构、产品性质和技术复杂程度作为ε和π的决定因素,间接地影响到与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相应的经济增长率。在Mc Combie和Thirwall等人看来,传统的国际收支平衡手段如货币贬值和支出缩减无助于改善国际收支,因为它们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决定因素无关(ε和π)。只有改变生产结构和产品性质,由此改变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弹性,这样会同时增加ε减少π,从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与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相似,结构论的分析框架也主要局限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但与以往的分析法不同,结构论将国际收支放在经济增长的框架范围内分析。在结构论者看来,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供给不足,必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而要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应该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以此增加产出和供给。对此有人提出批评,认为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由于没有直接针对性,往往是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的,结构论讲的实际上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国际收支问题。
结构分析法的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需求弹性较低,必定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其实并不符合后来的事实。比如我国以及东亚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恰恰相反,发达国家却面临着经常账户连年赤字的困扰。其原因也在于国内的经济结构,但并非经济结构单一、老化和落后的问题,而在于内部经济结构中的储蓄、投资等微观变量出现比例失调。因此可以肯定,无论是当前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不平衡形成都与经济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论在分析当前国际收支失衡过程中并不过时,仍然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
另外,自19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收支资本账户失衡最为重要的因素,其背后也可以在国内金融结构上找到原因。因此,从结构性因素考察国际收支失衡不仅可以运用到经常账户,同时也可以运用到资本账户。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将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扩展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个项目,并将这两个项目联系起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主要思想是: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经常账户失衡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而资本账户失衡主要是金融结构的问题。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两者之间往往又存在相互促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有时并不是绝对的。运用支出转换型政策和支出增减型政策只能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规模上起一定调整作用,但不可能改变整个失衡的格局。要从根本上消除外部失衡问题,只能从长期入手并运用供给政策解决国内的结构性问题。
由于传统的结论分析法已经运用结构性因素对经常账户失衡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论述,故本书侧重于运用结构分析法对资本账户失衡进行研究。而资本账户失衡主要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本书认为金融体系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接下去,作者就来探讨一下金融体系与国际收支失衡之间内在的关联机制。
【注释】
[1]参见Hausmann,Richardo,and Federico Sturzengger,“U.S.and Global Imbalances:Can Dark Matter Prevent the Big Bang?”Working Paper,November 13,2005.原文为“The name is taken from a termu sed in physics to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the world is more stable than you would think if it were held together only by the gravity emanating from visible matter”.
[2]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土耳其是一个亚洲国家。然而在现代国际政治关系中,土耳其更多地被看成是一个欧洲国家。1999年欧盟赫尔辛基峰会上,欧盟曾称土耳其“是一个负有欧洲使命的国家”,这是对其欧洲属性的承认。
[3]杨正位:《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转移是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中国金融》,2005(14)。
[4]以上数据均来自美国经济研究局网站(http://bea.gov/)。
[5]萨缪尔逊在他的名著《经济学》中也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一国国际收支表现也完全不同。他以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为例描述了国际收支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的债务国,大致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这一时期,经常账户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用对外借款支付,通过向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借款,建立了美国自己的资本结构。第二阶段为成熟的债务国,大致在1873—1914年,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顺差用于偿还外债。资本流动处于平衡状态。第三阶段为新的债权国,时间从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战中,美国出口猛增,贸易顺差用于对法国、英国等的贷款,同时也用于对外投资。日本和德国分别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也重复了美国的这一道路。第四阶段为成熟的债权国,英国早于美国首先进入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用对外借款的利息,或者投资收益支付。
[6]施建淮(2006)认为,美国如此之高的消费水平与房地产市场有很强的相关性。1990年代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远大于股票市场上升的作用。部分原因是美国居民更多地拥有住房而不是股票,美国居民自有住房的比例非常高,而灵活的抵押贷款制度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很容易地支取他们在房地产市场的财富进行消费。目前美国长期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更加刺激了个人的信用消费,导致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消费进一步被带动起来。
[7]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Dooley、Folkerts Landau和Garber最早提出,也有人称之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Ⅱ。
[8]关于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详见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汇率决定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