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息及相关基本概念

利息及相关基本概念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根据利息的概念可知,没有借贷,便没有利息。一般而言,利率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组成。商业银行利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各种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发行金融债券利率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同业拆借利率。如年息7厘是指年利率是7%;月息7厘是指月利率是7‰;日息7厘是指日利率为7‰。名义利率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变动的影响。

第二节 利息及相关基本概念

既然信用是一种有偿的借贷资金的运动,利息就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因此,研究利息的实质及其应用对于正确理解信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利息的概念及实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利息是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这种补偿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机会成本的补偿,资金供给者将资金贷给借者使用,即失去了现在投资获益的机会,因此,需要得到补偿;二是对违约风险的补偿,如果借者日后投资失败将导致其无法偿还本息,由此而给资金贷出者带来的风险,也需要由借者给予补偿。

利息的存在,使人们对货币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似乎货币可以自行增值。这是涉及利息来源或者说利息实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有深刻的剖析。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后者手中才执行资本的职能。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由此可见,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在借贷双方之间的分割。

二、利息概念的应用

利息概念存在的重要性在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一是产生了“将利息作为收益的一般形态”现象;二是存在着“收益的资本化”现象。

(一)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根据利息的概念可知,没有借贷,便没有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已经被人们看成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即无论资本是贷出还是没有贷出,利息都被看做是资本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是借入资本还是完全自有资本投资,企业主也总是把自己所得的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率就成为判断投资机会的一个尺度:如果投资回报率不大于利率则根本不需要投资。

(二)收益的资本化

由于利息概念的存在,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出去的货币,甚至它根本就不是一笔实实在在的货币,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种现象称为“收益的资本化”。

在一般的贷放中,贷放的货币金额,通常称之为本金,与利息和收益的关系如下式:

img1

其中,C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率。当我们知道P和r时,可以计算出C;同样地,当我们知道C和r时,我们可以求出P,即

img2

根据上述公式,有些甚至本身并不存在内在价值的东西也具有了价格。如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但由于土地可以有收益所以也具有价格。比如,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2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4 000元(200/5%)的价格买卖成交。又如,一个人的年工资为4万元,按照资本化的思路,这个人可视为取得4万元收益的资本额,即“人力资本”。以年平均利率5%计算,这个金额就是80万元。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年工资4万元是人力资本80万元的所得;而这个80万元的人力资本则是由为了增进一个人的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投资所形成的。

三、利率及其种类

谈到利息概念,必然会想到利率,因为,利率即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利息与其本金之比。

经济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率,这些利率种类由内在因素联结而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形成了利率体系。利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和各种利率间的传导机制。由于各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不同,因而利率体系各有特色。一般而言,利率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组成。中央银行利率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以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各种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发行金融债券利率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和企业发行各种债券的利率等。

无论哪种利率,通常都会有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之分,亦称年息、月息和日息。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分)表示,月利率以本金的千分之几(厘)表示,日利率以本金的万分之几(毫)表示。但是,在我国,不论是年息、月息还是日息,习惯上都用“厘”作单位。虽然都叫“厘”,但差别很大。如年息7厘是指年利率是7%;月息7厘是指月利率是7‰;日息7厘是指日利率为7‰。

(一)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基准利率(Benchmark Interest Rate)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因而,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即国债利率。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基准利率必须是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另一方面,也只有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其变化才可以使全社会其他利率按照同样的方向发生变化。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基准利率也有另外的运用。如,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以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为基准利率。现在已有变化,各国不尽相同。美国主要是“联邦基金利率”,同时公布象征意义的贴现率。欧洲中央银行则发布三个指导利率:有价证券回购利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隔夜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而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也叫基准利率。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标明的利息率,也就是新闻报刊上所公布的利率。名义利率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变动的影响。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也就是在名义利率基础上剔除了预期通货膨胀以后的真实利率。这里使用预期通货膨胀率,是因为名义利率所表示的收益是未来收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img3

其中,Rn为名义利率,Rr为实际利率,P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这一公式被称为费雪方程式,整理可得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近似换算公式为:

img4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费雪效应[1]

不过我们通常认为,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因此二者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

img5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根据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Fixed Interest Rate)是指在融资期限内不随借贷供求状况变动的利率。固定利率适用于短期借贷,它便于计算融资成本与收益,同时也锁定了融资成本或风险。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市场利率变化越来越频繁,许多国家越来越多地采取浮动利率进行融资。

浮动利率(Floating Interest Rate)是指在融资期限内融资利率不固定,每过一定时间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重新确定利率。浮动利率一般是根据市场短期利率的变化,每3个月或6个月调整一次。但是实行浮动利率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因而增加了费用开支。所以,多用于3年以上的借贷行为中。

在我国,浮动利率还有另一种含义,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以基准利率为基础自行确定的利率。利率浮动高于基准利率而低于最高幅度(含最高幅度)时,称为“利率上浮”;低于基准利率而高于最低幅度(含最低幅度)时,称为“利率下浮”。

(四)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行业利率

在市场机制下可以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就是官定利率或“官方利率”(Official Interest Rate),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属于行业自律性质,这种利率对其行业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官定利率与行业利率通常只是规定利率的上限或下限,在上限之下、下限之上由市场利率调节。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市场利率为主,同时有官定利率和行业利率。但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无显著脱节现象。在我国,绝大多数利率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其中,一部分是规定一个确定的值,不允许自行变动;一部分是在确定值的上下规定允许的浮动幅度。也存在着市场利率,但品种有限。主要是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等领域。

四、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利率的这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利息的支付及调整所引起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来实现的。

(一)利率变动的微观效应

1.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通过作用于投资成本可以影响投资。就实物投资而言,利率提高,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越大,投资后的利润相对减少,从而会抑制投资规模的增长。反之,利率下降会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刺激投资的增加。就证券投资而言,利率降低,使证券投资变得有利可图,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反之,利率提高,证券投资收益下降,需求下降,价格下跌。

2.利率变动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利率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分配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由于利率是储蓄者提供生息资产的收益,当利率较高时,生息资产的收益提高,即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居民就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而高利率也会缩减企业的生产规模,这会导致居民个人的收入下降,消费减少。

3.利率变动与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

利率变动,可以促进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调整。当代金融机构的资产运作形式呈多样化趋势。贷款已不是惟一的资产运用方式。由于政府债券信誉好,安全性高,成为金融机构主要的流动性资产。而政府债券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金融政策要求确定,贷款利率则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等因素确定,这样,政府债券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利率变动后,金融机构的资产就会在企业贷款与政府债券之间进行调整,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将利率指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成为可能和有效。

(二)利率变动的宏观效应

1.利率变动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供给成正比,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对筹资者来说,贷款利率下降,会刺激他们借入货币的动机,使货币需求上升;反之则相反。对投资者来说,存款利率下降,会抑制他们储蓄货币的动机,使部分储蓄性货币转化为流通性货币;反之则相反。所以,利率是调节货币供求的杠杆,提高利率可以紧缩银根,而降低利率则会放松银根。

2.利率变动与通货膨胀

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利率可作为预防和调节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高利率可抑制投资的过度增长,从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率,则可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利率的这一功能已被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所反复使用。2004年至2006年7月美联储体系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就是一个佐证。

3.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

利率变动将影响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从而会引起一国对外贸易的逆差;相反,降低利率会增加出口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从资本输出输入看,在高利率的诱惑下,外国资本特别是短期套利资本会迅速地流入,可以暂时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在高利率情况下的外国资本注入也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如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又会减弱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的政策效果。

总之,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微观经济运行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然,要使利率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对经济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已到相当的程度。利率本身属于货币与信用的范畴,是通过调节货币与信用关系来调节价值与利益关系,进而调节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总量的。因此,只有在经济的信用化达到一定程度,连接价值利益关系的主要枢纽成为货币与信用后,利率才能充分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二,资金借贷双方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只有资金的借贷双方都是具有健全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的法人主体,此时,利率变化才能影响到经济主体的经营和投资行为,从而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第三,健全的、发育成熟的金融市场。利率作为资金价格,以金融市场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在发育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有了一定的规模,利率才有其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第四,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当一国存在众多的拥有利率自主权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时,它们会根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资金供求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利率水平,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居民的经济行为,从而改变社会总需求,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五,中央银行运用间接手段调控经济,利率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