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含义,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了解会计的目标、任务和作用,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中外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地位和作用。尤其应该重点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和关系。西周还出现了三柱结算法的萌芽,产生官厅会计采用的入出记账法和民间会计采用的单式收付记账法。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含义,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了解会计的目标、任务和作用,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中外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地位和作用。尤其应该重点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和关系。

关键概念:

会计 会计职能 会计目标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们既要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也要关注劳动耗费的高低。伴随着生产发展,带来日益突出的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尤其在逐步形成劳动产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时,客观上要求通过反映已完成的生产状况,处理当时的产品分配、交换问题,并预先安排未来的生产,由此出现了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一、会计产生的基本动因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对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这也是理解会计概念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也是人类的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因此,人类的会计行为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剩余产品开始经常性出现并不断增多时,私有制逐步产生,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人也形成并发展起来。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阶级和国家也产生了。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控制和剥削,统治阶级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对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和记录的需求逐步增加,从而使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

二、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会计活动很早就出现了,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产生的条件。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结绳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将“结绳记事”、“刻木计数”等作为会计的萌芽。

从我国会计的发展及历史变迁来看,“会计”一词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王朝就已经出现了。据史书记载,我国商代是官厅会计的创始时期。什么是官厅会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人们对官厅会计的一般认识是:主要服务于奴隶主和封建王室赋税征收、财税支出及其财产保管的会计。依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在奴隶主政权最高长官天官大宰所辖管理体系中,单独设置有司会职官系统。司会是西周中央政权中负责财计管理工作的行政长官,掌管钱粮和财务收支,定期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月计”、“岁会”,并实施监督。

西周还出现了三柱结算法的萌芽,产生官厅会计采用的入出记账法和民间会计采用的单式收付记账法。三柱结算法是中式会计根据本期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入-出=余”的公式,记录本期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并记录账目的方法。入出记账法是中国古代官厅会计采用的以“入”、“出”为记账符号的记账方法。单式收付记账法是中国古代民间会计采用的以“收”、“付”为记账符号的记账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明晰会计的含义,并最终确立了“会计”的命名。“会计”一词的含义,据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当时,“会计”和“计会”两种词序的含义大致相同,为人们所通用。汉代以后,“会计”逐渐成为固定的单一用法。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合核算,月计岁会。春秋时代的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青年时就曾经当过管会计的官吏,并对会计提出个人见解:“会计当而已矣”,对这句话的基本含义的理解成为会计界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

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起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并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及财政赋税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这一时期会计的统一和发展。

唐代是我国单式记账法发展的完善时期,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前单式记账法的基本特点,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使之趋于完善。在唐代的官厅会计核算中,主流仍然是采用“入-出=余”的三柱式结算法。但是,唐朝中期已经出现“四柱结算法”的名目,有了由“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过渡的迹象。宋代以后,四柱结算法广泛运用于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事务的处理和核算中。四柱结算法以四项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采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基本计算公式,计算一定时期内某种财物增减变化的结果。

大约在明朝和明末清初之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形成并获得一定的发展,“三脚账”和“龙门账”就是其标志。“三脚账”是我国传统的在单式记账法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法,它的特点在于其既保留了单式记账的特点,又增加了复式记账的因素。它分别不同性质的业务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凡属现金出纳性质的业务只考虑现金对方科目的处理,故而对现金业务的处理过程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脚”;凡属转账业务均应同时记入双方科目,故被喻为“二只脚”。处理现金业务应用单式记账方法的一只脚与处理转账业务应用复式记账方法的两只脚构成这种记账方法的两个侧面,所以此法被称为“三脚账”。“龙门账”是明末清初以四柱清册原理创设的民间商业流行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使用龙门账的店家将经营中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按其性质的不同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发生业务时,将业务划归相应的大类:“进”类包括全部收入性质的业务;“缴”类包括全部支出性质的业务;“存”类包括全部资产、货物及对外债权;“该”类包括业主投资和对外债务。“龙门账”是具体完整的账簿组织系统,其中有原始簿、序时账、分类账和会计报表四部分。“龙门账”区别于以往其他记账方法的突出标志是同时并重资金平衡试算和经营损益核算,体现在账法之中便是采用双轨计算制,即同时进行进与缴之间和存与该之间的计算,四者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运用此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类似于现在的“利润表”)和“存该表”(类似于现在的“资产负债表”)。

在清朝民间工商企业中采用的四脚账是清朝会计最富有特色的一种记账方法。四脚账是以三脚账和龙门账为基础演变而成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同时并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和付方的账务处理。其记账规则是: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不仅转账业务必须按照此规则处理,对于现金业务也须如此。它明显地弥补了原有的三脚账中对现金收付业务的处理仅实行“一只脚”的不足。“四脚账”中凡是业务的收方内容记录于账簿或报表的上半部分,被称为“天”;凡是业务的付方内容记录于账簿或报表的下半部分,被称为“地”。待结账时,报表上下两部分的总计金额应该相等,即“天地和”或“天”与“地”相符,故而该账法又被称为“天地合账”。

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复式记账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我国后来的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当时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蓬勃兴起的近代工业所取代,传统的中式簿记已经不能适应近代生产的客观需要。曾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的中国学者蔡锡勇撰著了《连环账谱》一书(1905年),该书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同时期,另一位中国学者谢霖在留学日本期间,于1907年间与孟森合著《银行簿记学》,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西式记账法在银行业的应用,为中国的银行业采用西式复式记账法、为中国簿记的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至1908年,大清银行的创办,标志着借贷记账法从此开始在中国的企事业单位中得以实际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会计工作的规范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会计行政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会计行政法规主要有1951年发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该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预算管理法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快进程。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第一部会计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于1985年5月1日起施行。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财政部于1992年开始着手对《会计法》进行修改。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会计法》的修订再次被提上会计法制建设的议程。1999年,新《会计法》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体表决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以第17号令予以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会计模式也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完善。1992年会计领域掀起了第一次会计改革浪潮。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第5号部长令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1997年5月,财政部公布了第1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正式公布了16项具体准则。至此,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形成。在此次改革中,我国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和管理要求,按行业性质制定了13个全国性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实施。

2000年左右我国又掀起了第二次会计改革浪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彻底打破了行业的限制,实现了会计制度的真正统一。2001年之后财政部又先后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范围的要求,与此同时,为顺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弥补部分交易或事项在原有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空白,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认真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于2006 年2月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一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年10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可谓是我国掀起的第三次会计改革浪潮。

至此,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已经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1所示。

图1-1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图

三、国外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也有类似会计的记录、会计管制和会计活动的记载。如古埃及出现主管财计的官吏主要有宰相、国库长官、出纳官、记录官等;古巴比伦民间会计有了广泛的运用,采用“收入-支出=结余”来计算盈亏,已经从盘点清算法迈向了三柱结算法等;古希腊出现了公开财政,实现了“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的跨越,政府开始实施官吏经济责任审计等等。

进入人类第一个千年后,会计首先在意大利取得了重大进展,以经济发展为先导,意大利会计最先在几个商业、银行业等尤其发达的地区取得了进展。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是当时欧洲的金融中心,也成为当时早期意大利复式簿记的主要代表城市。复式簿记作为一种记账方法,自中世纪就已经在意大利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但是,直至15世纪,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出版了他多年的心血结晶——《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即《数学大全》(1494年),作为一本数学专著,其中有一部分篇章是介绍复式簿记的,该部分章节较为系统、完整地对威尼斯簿记作了总结,形成了复式簿记的基本框架和思想。这一文献,既是对已经长期在实践中应用的复式记账作了理论上的升华,同时又为以后的会计学者继续丰富、发展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并出现了股份公司,产生并发展于商业革命的意大利式簿记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需求。因而,会计的革新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英国民间审计在英国酝酿并建立。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实践工作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时第一批审计理论研究探索者应运而生,其中尤以弗朗西丝·威廉·皮克斯利和劳伦斯·罗伯特·迪克西最为著名。1903年,特许会计师弗朗西丝·威廉·皮克斯利的《会计学》问世,这部著作不仅被认为是西方会计学的奠基大作之一,而且被认为是推动世界由簿记时代进入会计时代的力作。同年,英国会计师劳伦斯·罗伯特·迪克西(LawrenceRobertDicksee)的《高等会计学》出版,这本专著被会计学和会计史学界誉为奠定西方会计学基础的力作。这一时期,由于经济日益复杂化,促进会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使会计从一门应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由于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广大股东以及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其他方面迫切要求准确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求公司定期提供会计报告。各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会计技术的规范和发展。

美国经济从19世纪最后30年开始呈现跳跃式发展。在经历了1929年股市崩溃和大萧条以后,从1930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师协会为了改进民间审计工作进行了讨论并陆续出台了若干有关财务报告审计方面的文件,其中,1933年的《证券法》这部规范证券发行市场的法规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这部旨在规范证券交易市场秩序的法规,对民间会计和审计有着重大影响。20世纪同时也是美国会计原则蓬勃发展的时代。率先举起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大旗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公认会计原则”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会计进入了现代会计阶段。

人们常听到不同的会计定义,会遇到会计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议,以及会计究竟是“管理活动”还是“信息系统”等不同的看法。

一、会计的含义

( 一)国外对会计的定义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名词术语委员会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用独特方式并以货币对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和事项进行记录、分类和汇总,并对结果予以解释的艺术。

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的范围显然是有限的。美国会计理论界还有几个常见的会计定义:

会计是对经济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表述的过程,以便于信息使用者能作出判断和决策。

会计是一项服务活动,其功能是就一个经济个体主要是财务方面提供量化的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以及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作出最终的选择。

这些定义既有将会计定义为“艺术”的,也有将会计定义为“服务活动”的,这意味着会计是与技能不可分离的,并认为在特定领域是有用的。

纵观不同国家对会计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将会计的含义归纳成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方法论

方法论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计量和计算的一种方法。这种说法比较常见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学术界。

2.管理工具论

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种观点在原有的方法论的基础上更强调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体现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曾一度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

3.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管理而在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这种观点把会计对各种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汇集、加工、整理和提供当成一个信息系统,认为会计的基本活动就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活动加工生成财务信息,供会计主体内外两方面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和社会发展决策使用。该观点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4.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对各单位的经济业务,主要运用货币形式,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产生一系列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管理活动。按管理活动论对会计的认识,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主动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督或管理。这种观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5.控制论

控制论认为会计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控制系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说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但提及者不是很多。

(二)国内对会计的定义

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断探索,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定义逐渐集中在三种观点上:管理工具论、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

1.葛家澍教授对会计的定义

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而在每一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他对会计本质的解释比较倾向于“信息系统论”。

2.娄尔行教授对会计的定义

娄尔行教授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显然,他比较倾向于“管理活动论”。

3.伍中信教授对会计的定义

伍中信教授认为,伴随着西方委任责任学派的兴起,伍中信把会计定义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货币为主要量度,按公认标准认定和解除委任责任完成情况的经济控制系统。他认为会计的实质是“经济控制系统”。

事实上,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专家对会计的定义描述有所不同,但是种种观点并不是矛盾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譬如,“信息系统论”侧重于会计的结果,是一种时点性或者静态表述,说明现代会计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管理活动论”侧重于会计的操作过程和内容,是一种时期性或者动态表述,说明在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所以,在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含义时不能片面地仅凭文字表述去理解,而应该和当时的会计理论发展形势及提出相关观点的学者的研究角度相联系去理解。

本教材在博采众长的前提下,得出以下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客观、真实的凭证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特征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会计在不同时期的定义,可以看出,跟其他经济管理学科或活动相比,会计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 一)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原始的会计计量只是简单地用实物量和劳动量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务收支进行记录和计算。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复杂,简单的实物量和劳动量呈现出其固有的缺陷,因为无论是实物计量(如千克、件等)还是劳动量(如工时、台时等),在各种不同的衡量尺度之间均无法进行比较或加总。只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才能将经济活动的成果从实物量转化为统一的价值量,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一切物资资产的共同衡量标准,可以作为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的统一尺度。因此,会计必须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适时辅助以实物量和劳动量计量单位,才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使用者通过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使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会计以真实、合法的凭证为依据

会计信息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可验证性。实现可验证性的最重要前提就是会计信息提供的经济业务必须要有凭有据。这就要求经济业务都要有合法、真实的凭证。会计首先就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填制或取得相关原始凭证,譬如发票;同时审核这些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而后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再接着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这些操作程序都是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

(三)会计具有专门的程序和方法

会计在其产生和发展的漫长时期内,产生了若干专门的程序和方法,这些方法是会计实务工作者以及会计理论研究者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陆续总结出来的。这些专门方法和程序既有各自独立的作用,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会计管理活动中缺一不可,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些方法和程序的具体内容将在本章第五节中具体介绍。

(四)会计信息具有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所谓连续性,是指会计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和核算每一项经济业务。所谓完整性,是指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录下来,不能避重就轻或者选择性地记录部分经济业务信息。所谓系统性,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处理,以生成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所谓综合性,是指借助统一的货币计量将大量的、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反映。会计只有连续、完整、系统、综合地提供会计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它是由会计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固有的、直接的功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的职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简单的计量、记录,以单纯地反映经济活动为主;而在生产力水平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的今天,记账、算账和报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便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的功能必定愈发多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述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的定义

什么是核算?比如一家公司在一定时间内购进了多少商品,花了多少钱,销售了多少商品,卖了多少钱,在购销过程中发生了多少费用,最后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把这些情况都记录下来并计算清楚,最终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记录、计算和报告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可见,会计核算就是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从会计的含义我们知道,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同时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核算的过程,可见会计本身就具有核算功能。随着管理对会计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不仅仅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还应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记录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还有面向未来)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2.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现代会计的核算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就必须广泛地利用价值形式计算劳动耗费的发生、劳动成果的实现以及收益的分配等。所以,主要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传统的会计主要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反映,因而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事后反映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规划未来的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应在如实反映已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基础上,还要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3)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是指各种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业务内容都应予以记录。所谓连续性,是指各种经济业务应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登记。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应当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汇总,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类会计信息。

(4)会计的核算职能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是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的重要依据,是进行会计管理活动的基础资料。

3.我国《会计法》中对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我国《会计法》第二章“会计核算”和第三章“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中针对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分别作了明文规定。

《会计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范围。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法》第九条还指出了会计核算的要求。具体包括:

(1)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法》第十二条指出了会计核算的货币选择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法》第二十六条进一步指出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1)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3)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4)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5)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二)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职能的定义

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主要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对即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会计核算资料、检查遵纪守法情况、评价活动成果、确定经营目标、调整计划等内容。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与企业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为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2.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会计监督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计量,提供一系列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指标。会计监督就是利用这些价值指标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借助于价值指标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

(2)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之后,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或费用预算时,就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经济规律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随时审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促使有关部门和人员采取改进措施,是对经济活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为依据,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资料对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价。会计事后监督同时可以为制订下期计划、预算提供资料,也可以预测今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

3.我国《会计法》对会计监督职能的规定

《会计法》第四章“会计监督”就如何进行会计监督、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等从法律高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指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会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等进一步提出有关人员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会计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等继续提出有关职能部门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如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1)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2)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3)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4)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理论水平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不断得到扩充和发展,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现代会计除了具有上述两项基本职能以外,还派生出许多其他职能,具体包括预测经济前景——预测职能、参与经济决策——决策职能、评价经营业绩——评价职能等。

二、会计的目标

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要做好会计工作,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就必须明确会计目标。会计的目标又称为会计的目的,是指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有了会计目标,就意味着社会各界向会计及其会计工作者提出了它应达到的要求,从而为会计活动指明了方向。

在西方国家,会计目标是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国对会计目标问题的研究随着与国际接轨而逐渐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会计目标的理论地位由此得到提高。在会计理论结构中,会计目标处于最高层次,是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制定会计原则、会计制度的出发点;在会计实务中,会计目标是制定、改进和评价会计程序和方法的依据,优化和控制着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

会计的目标可以从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来理解。

( 一)一般目标:“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理论界对会计一般目标的认识主要基于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广大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是有用的;财务报表还应反映管理当局托付给经营层的资源的受托责任或经济责任的实施结果。

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中提到: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显然,以上两个准则中对于会计目标同时提出了两个,即“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这两个目标也是多年来理论界一直在讨论的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定位在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现实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必须向资本市场上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大量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取向。譬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为:“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在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信息。这种观点产生于公司制企业形成时期,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会计目标上的体现。企业所有者将资源委托给经营者经营,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应当反映受托经营责任,从而产生了以解除受托责任为目标的受托责任观。

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都同时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但是在两个目标的侧重方面还是有些差异:国际会计准则显然首先提到“决策有用”,而后补充提出“还应反映管理当局托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责任或经济责任的实施结果”,前者无疑是首要目标,后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我国会计准则的说法中同时提到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均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而且把“受托责任”放在了“决策有用”的前面。

(二)具体目标

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会计一般目标的具体化,是在一般目标的约束下,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从理论上看,会计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2)向谁提供会计信息;(3)提供哪些会计信息;(4)以何种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而其中“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无疑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内容和提供方式,也直接回答了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

从总体上而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分为两大类: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

内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指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会计首先是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系统,会计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财务信息,包括资产的运用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债务清偿情况、收入和费用及利润情况等等,有助于企业决策者进行合理的决策,有助于梳理强化内部管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会计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强化会计对企业的服务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无论何时会计的目标都不能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

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指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正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中指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和现实的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是指有一定意向的投资企业,它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企业的股东;现实的投资者是已经出资且拥有企业一定比例股份、已经成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无论是股东还是潜在的投资者都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的经营成果、预期投资回报及其发展前景等,他们会阅读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借此获得有关企业的会计信息。

债权人是指向企业提供贷款或持有企业债券或向企业提供赊销的个人或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商业信用和融资需求,债权债务关系不可避免。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者,和股东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论上债权人的资金可以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按期获得资金偿还,但是鉴于债务人的财务成果和现金流入状况的优劣,债权人仍然存在资金到期无法收回的风险。所以现实的债权人可以通过债务人的会计信息及时了解债权的回收概率,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而对于潜在的债权人来说更倾向于通过对方的会计信息帮助企业作出信贷决策和商业信用决策,做到未雨绸缪。

政府部门使用会计信息主要基于两方面需求:一是政府需要借助会计信息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经济调控,譬如政府根据各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及时调整或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二是政府需要借助会计信息课征企业税收,企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必然会借助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当时税收政策的合理与否,从而为下一时期税收政策的调整及时提供数据。

企业职工在使用会计信息中同时承担着双重身份:一方面职工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时会用到相关的会计信息,这时他处于内部信息使用者的地位;另一方面职工以一个与企业签约的签约人身份运用会计信息,此时的企业职工处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地位,因为职工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评估自己职业的稳定性、发展性和风险性,并决定是否继续在企业就职。

其他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各方面组织或个人。例如,企业的上下游单位。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大,会计信息对社会公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企业职工、所在地区的社会公众,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公众。

一、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所应该完成的工作,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在我国,会计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经济信息,并利用取得的经济信息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并服务于会计主体内、外部的有关各方面。

现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核算和监督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资金运动情况和财务收支,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核算和监督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贯彻财经法规;

(3)核算和监督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财产物资的使用、保管情况,确保社会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4)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实现和利用会计的各项职能后,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会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会计工作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二是与会计自身的内在本质有关的因素,即会计的职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程度。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实践工作来看,会计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会计的正面(即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会计的负面(即消极)作用。

( 一)会计的正面作用

1.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会计信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但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为满足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国家可以通过分析、汇总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由此判断企业乃至全国经济情况,以便制定正确、合理、有效、及时的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有序协调发展。

2.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企业通过运用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如实、正确地记录、计算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可以系统及时地向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反映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通过运用会计监督的各种专门方法,对预期可能发生及已经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通过会计预测,确定目标成本和目标收入,对企业经济发展形势作出客观而科学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全面预算,可以为把握形势、明确目标、加强日常控制、沟通企业内部的情况、协调各部门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作为评定各部门业绩的依据;通过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数据和资料,为企业经营者选择实现增产节约的最优方案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为促进挖掘企业生产发展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3.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其生产经营活动与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了解企业资产的保管、使用情况,监督企业有效运用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益;债权人出于对自身债权安全的考虑,也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政府为了取得税收收入,也需要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通过会计活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满足其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二)会计的负面作用

会计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失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偷逃税款、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等现象的出现。尽管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尚无定论,但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所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这一点是认识会计作用时不应被回避的,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员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任务的关系

会计的职能、作用、任务三者都有联系,但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会计职能是从会计的本质出发,理论上而言是指会计工作可以做什么,这种可以做什么,经过会计主体的长期实践,一经认定和公认,职能就成为主体所具有的功能。这种职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客观性。会计作用是主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的实施对客体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会计任务是根据主体的职能和作用,所赋予主体必须达到的目标。

三者的关系以公式形象地描述,则可表示如下:

职能=功能

作用=功能+条件

任务=功能+条件+目标

因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职能(功能),但没有(不给)一定条件(环境),主体不能发生作用;有职能、有条件而不提出一定目标(要求),就无所谓任务,企业会计从理论上能够完成(职能)核算、监督和预测、评价等的工作,如果给会计工作创造相应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它就会完成给它提出的核算、监督和预测、评价等的任务,从而就会起到核算和监督的作用。如果会计有能力,而不给它创造一定条件,或者给了一定条件,而不提出具体的任务,那会计也就不能发挥它原有的职能和作用。

一、会计方法的含义与内容

( 一)会计方法的含义

会计方法,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是从事会计工作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会计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地完善和提高。

(二)会计方法的内容

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含义与内容

(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是正确填制会计凭证、运用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核算和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有着明显的特点,它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上进行登记,反映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同时,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全面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防止差错和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相比显然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指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经济业务是否发生、执行、完成,关键是看是否取得或填制了会计凭证,对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还要经过会计部门和人员的严格审核,在保证符合财经法律、法规而又准确无误的情况下,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因此,填制和审核凭证是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基础、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四)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账簿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序时、分类地进行登记。在账簿中应该开设相应的账户,把所有的经济业务记入相关的账户后,还应当定期计算和累计各项核算指标,并定期结账和对账,使账证之间、账账之间和账实之间保持一致。账簿记录是重要的会计资料,账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以工业企业或制造业为例,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计算指标主要有采购成本、产品成本和销售成本。采购成本是指企业采购入库的原材料等财产物资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产品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完工的产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它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销售成本是指企业已经销售商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进行盘点和核对。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并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

(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财务会计报告”一章中提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见图1-2)。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图1-2 会计核算方法逻辑关系图

会计核算方法逻辑关系图简要说明:企业发生每项经济业务,依次经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三个重要步骤,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工作中的三大书面载体。而设置科目和账户以及复式记账方法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以及登记账簿的前提。在填制和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时会用到成本计算方法和财产清查方法,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为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提供需要的会计资料,同时会计账簿也为财产清查提供相关信息。

会计人员是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实现会计任务,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等单位的会计机构必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合格的会计人员。

一、中国会计机构的设置

(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企业、事业等单位都要设置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机构。在我国,由于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都是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通常将两者合并在一起,设置一个财务会计机构。所以会计机构通常是指财务会计部门。

《会计法》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指出: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和充分发挥作用,各企业、各事业单位一般都应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大小、业务量多少等具体情况设置会计岗位,一般大中型企业应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材料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会计岗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便会计人员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熟悉各项会计工作,提高业务水平。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离岗,要将其经管的会计账目、款项和未了事项向接办人员移交清楚,并由其上级主管人员负责监交。

《会计法》第五章同时指出: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小型企业因业务量较少,应适当合并减少岗位设置,例如,可设置出纳、总账报表和明细分类核算等会计岗位。

对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会计机构是一个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它和单位内部其他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业务单位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机构要主动为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服务,并依靠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共同做好会计工作,完成会计任务。

(二)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1.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

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按其内容是否完整独立,分为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两种。

独立核算单位是指对本身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独立地记账、算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工作,并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与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单位。采取独立核算形式的单位通常拥有一定量的资金,在银行独立开户,对外办理结算,具有完整的账务处理系统,独立编制计划,独立预算,自负盈亏。对于有些独立核算的单位,如果会计核算业务不多,也可不单独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而只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

非独立核算单位又称报账单位,是向上级机构领取一定量物资和备用金从事业务活动,定期地报送日常业务资料,由上级机构综合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这些单位取得的一切收入全部上交给上级机构,发生的各项开支则向上级机构报销,平时只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整理和汇总,以及现金账、实物明细账的登记工作,没有完整的会计核算,不独立计算盈亏,不单独编制会计报表。实行非独立核算的单位一般不专设会计机构,只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

2.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

独立核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两种。

集中核算就是把整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单位内部的其他部门和下属单位只对其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送交会计部门。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由会计部门审核,然后据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非集中核算就是将会计工作分散在各有关部门进行,各会计部门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单位内部会计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下属单位,在会计部门的指导下,对发生在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

一个单位实行集中核算还是非集中核算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部门和下属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别采用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例如,如果该单位内部要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需要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一般应实行非集中核算,这有利于各部门及时利用核算资料进行日常考核和分析,因地制宜地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如果该单位规模较小、经济业务不多,实行集中核算有利于减少核算层次、精简机构、减少会计人员。此外,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二、中国会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 一)会计人员及其条件

会计人员是从事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业务、完成会计任务的人员。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等单位,都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认真贯彻执行和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法》第五章第三十八条指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并公布。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

(二)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务

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目前,会计专业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为初级职务。各级国家机关对会计专业职务实行任命制,各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职务一般实行聘任制。

1.会计员

根据《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担任会计员的基本条件是:初步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熟悉并能认真执行有关会计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能担任一个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大学专科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在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

会计员的基本职责是:负责具体审核和办理财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和办理其他会计事项。

2.助理会计师

担任助理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具备履行助理会计师职责的能力,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后在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或者大学专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两年以上,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4年以上。

助理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一般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一般规定,分析、检查某些方面或某些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的执行情况。

3.会计师

担任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较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负一个单位或管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某个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履行会计师职责的能力,或者取得硕士学位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两年左右,或者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2—3年,或者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4年以上。

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

4.高级会计师

担任高级会计师的基本条件是:较系统地掌握经济、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会计师职务2—3年,或者取得硕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师职务5年以上。

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培养中级以上会计人才。

(三)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是一个行政职位,不是专业技术职务。

1.总会计师的设置范围

《会计法》第五章指出: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2.总会计师的地位和任职条件

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总会计师具体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总会计师的职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应当支持并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

我国《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担任总会计师,要具备如下条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部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年;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熟悉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行业情况,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身体健康,胜任本职工作。

3.总会计师的职责

根据《总会计师条例》,我国总会计师的职责主要分成两个层次。

其一是由总会计师负责组织的工作。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其二是由总会计师协助参与完成的工作。包括: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订;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4.总会计师的权限

《总会计师条例》具体规定总会计师的权限为:总会计师对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者纠正。制止或者纠正无效时,提请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处理;总会计师有权组织本单位各职能部门、直属基层组织的经济核算、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总会计师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须经总会计师签署;涉及财务收支的重大业务计划、经济合同、经济协议等,在单位内部须经总会计师会签;会计人员的任用、晋升、调动、奖惩,应当事先征求总会计师的意见;财会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的人选,应当由总会计师进行业务考核,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四)各主要会计岗位的职责、地位和作用

1.会计主管岗位

(1)按照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主持起草本单位具体会计制度及实施办法,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并领导、督促会计人员贯彻执行;

(2)参与经营决策,主持制定和考核财务预算;

(3)经常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工作;

(4)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考核会计人员的能力,合理调配会计人员的工作。

2.出纳岗位

(1)严格按照本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复核,办理款项收付;

(2)办理银行结算,规范使用支票;

(3)认真登日记账,保证日清月结,及时查询未达账项;

(4)保管库存现金和有关印章,登记注销支票;

(5)审核收入凭证,及时办理销售款项的结算,督促有关部门催收销售货款。

3.固定资产核算岗位

(1)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

(2)参与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参与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

(3)计算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预提修理费用;

(4)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与报废;

(5)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

4.材料物资核算岗位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材料物资的核算与管理办法;

(2)审查汇编材料物资的采购资金计划;

(3)负责材料物资的明细核算;

(4)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材料物资计划成本目录;

(5)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材料物资消耗定额;

(6)参与材料物资的清查盘点。

5.库存商品核算岗位

(1)负责库存商品的明细分类核算;

(2)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库存商品计划成本目录;

(3)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库存商品的最低、最高限额;

(4)参与库存商品的清查盘点。

6.工资核算岗位

(1)监督工资基金的使用;

(2)审核发放工资、奖金;

(3)负责工资的明细核算;

(4)负责工资分配的核算;

(5)计提应付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费用。

7.成本核算岗位

(1)拟定成本核算办法;

(2)制订成本费用计划;

(3)负责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4)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5)编制成本费用报表并进行分析;

(6)协助管理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

8.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核算岗位

(1)负责编制收入、利润计划;

(2)办理销售款项结算业务;

(3)负责收入和利润的明细核算;

(4)负责利润分配的明细核算;

(5)编制收入和利润报表;

(6)协助有关部门对产成品进行清查盘点。

9.资金核算岗位

(1)拟定资金管理和核算办法;

(2)编制资金收支计划;

(3)负责资金调度;

(4)负责资金筹集的明细分类核算;

(5)负责企业各项投资的明细分类核算。

10.往来结算岗位

(1)建立往来款项结算手续制度;

(2)办理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

(3)负责往来款项结算的明细核算。

11.总账报表岗位

(1)负责登记总账;

(2)负责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有关财务会计报表;

(3)负责管理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表。

12.稽核岗位

(1)审查财务成本计划;

(2)审查各项财务收支;

(3)复核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表。

三、国外大型公司制企业常见会计岗位设置

健全的会计组织机构是有效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条件。由于公司财务决策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公司均单独设立会计组织机构,并设一名专管财务的公司副总,即财务总监(我国为总会计师)负责公司全面的财务工作,有的公司甚至由公司总经理亲自管理财务工作。图1-3是一张典型公司制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简图。

图1-3 会计组织机构图

财务副总裁管理全公司的财务工作,主持制定财务政策和公司规划,并对公司总体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

在财务副总裁之下,有两位重要管理人员:财务长和会计长。财务长负责资金筹集和使用以及股利分配等工作;有时,风险管理、保险、兼并与收购活动以及制定财务制度也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财务长负责的财务部门一般下设财务分析与预算组、融资组、投资组、现金管理组、信用与保险管理组,并设专人负责。会计长主要负责会计、税务、审计等方面的工作,会计部门一般下设税务会计组、财务会计组、成本核算与管理组、会计信息系统组、管理会计组和内部审计组,并设专人负责。

除财务部门管理财务以外,大型公司往往还采取财务委员会形式,即利用委员会中不同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委员来制定公司财务政策并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设有财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隶属董事会,为董事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们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和重要的生产经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财务委员会协同董事会对资本投资和经营预算等重大财务事项进行财务决策。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2.什么是会计?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它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3.会计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两种观点?

4.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并简要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5.简述我国主要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职责。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 )时期。

A.西周

B.春秋

C.唐朝

D.宋朝

2.在唐宋时期,我国会计采用的是( )。

A.复式记账法

B.单式记账法

C.四柱结算法

D.借贷记账法

3.我国分别在(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行了修订。

A.1985年,1992年

B.1992年,1999年

C.1985年,1999年

D.1999年,2006年

4.在西方会计史中,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地对威尼斯簿记作了总结,并形成了复式簿记的基本框架和思想的学者是( )。

A.英国人劳伦斯·罗伯特·迪克西

B.英国人弗朗西丝·威廉·皮克斯利

C.法国人乔治·利司尔

D.意大利人卢卡·帕乔利

5.会计是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对某一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A.实物

B.货币

C.工时

D.劳动耗费

6.下列项目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

A.计划职能、核算职能

B.预测职能、监督职能

C.核算职能、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监督职能

7.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是( )。

A.会计分析

B.成本计算

C.会计检查

D.会计控制

8.在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机构是( )。

A.国务院

B.国家税务局

C.企业

D.财政部

9.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 )年以上经历。

A.1

B.2

C.3

D.4

10.《会计法》规定( )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A.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

B.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中、小型企业

C.民营大中型企业

D.民营中小型企业

三、多项选择题

1.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 )。

A.复式记账

B.填制和审核凭证

C.成本计算

D.财产清查

E.登记账簿

F.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G.设置科目和账户

2.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B.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

C.没有核算提供的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依据

D.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3.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职能的有( )。

A.评价经营业绩

B.实施会计监督

C.预测经济前景

D.参与经济决策

4.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具有( )。

A.完整性

B.合理性

C.连续性D.系统性

5.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包括( )。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D.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6.各单位应当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 )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A.填制会计凭证

B.登记会计账簿

C.进行成本计算

D.财产清查

7.以下关于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柱结算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B.三柱结算法也称为三脚账

C.唐代开始出现四柱结算法

D.三脚账和龙门账是最早出现的复式记账法

8.会计具有以下特征( )。

A.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B.会计以真实、合法的凭证为依据

C.会计具有专门的程序和方法

D.会计信息具有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9.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科目包括( )。

A.《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

B.《会计基础》

C.《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

D.《会计实务》

10.以下有关会计机构设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计工作岗位,只能一人一岗

B.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C.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D.一个单位实行集中核算还是非集中核算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判断题

1.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

2.现代会计核算就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属于事后算账。( )

3.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之后,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

4.凡是特定对象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

5.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的作用。( )

6.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基础。( )

7.会计以货币作为唯一计量单位。( )

8.一个单位实行集中核算还是非集中核算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

9.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现金、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

10.目前,会计专业职务分为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