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持续经营是指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持续经营是指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收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并在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收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方作出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服务。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

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第一,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范围。只有那些影响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经济业务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增减,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第二,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处理会计事务的立场。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对外销售商品时,形成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资产或者减少一笔负债。企业采购材料时,导致现金减少、存货增加,或者负债增加、资产增加。第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营活动,最终都将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为了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比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为了全面反映这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通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有时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也对企业内部的部门单独加以核算,并编制出内部财务报表,企业内部划出的核算单位也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企业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例如,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企业的资产价值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采取现行市价或清算价格。正是由于企业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才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志,而不以是否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为依据。

持续经营假定解决了企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并在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根据持续经营前提,一个企业将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一个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时核算一次盈亏。但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为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

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方法。

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业按短于一年的期间编制财务报表,如要求上市公司每季度提供一次财务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也有可能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等。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业同时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

在我国,要求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这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前提的具体化。考虑到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地涉及外币,同时也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