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险与风险管理
【学习目的】
掌握风险的概念和特点;理解风险的构成要素;了解风险的分类;理解风险管理的含义与目标;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处理风险的方法;理解可保风险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第一节 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概念
(一)风险的概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故和自然灾害。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在全球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全球气候和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人类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灾害与不幸事故,特别是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损失程度和频率比过去要高得多。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但不幸事件何时何地发生,致害于何人,造成何种程度的损失,则是无法预知的。因而,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对自己是否会遭遇灾难与不幸事件,将会受到多大的损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这就是风险(Risk)。在这里“风”意味着不确定性,“险”意味着损害事件。
1.风险的不同含义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风险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般说来,人们用风险来描述具有不确定结果的情况。生活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即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也会有种种不确定的事件发生。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投资管理中,风险具有更特定的含义,通常指的是相对于某个期望结果可能发生的变动。在其他情况下,风险可能指的是某种情况下的期望损失。例如,在保险市场中常常提到所谓高风险投保人,此时,风险的含义就是指保险公司承担的损失的期望值(期望损失)较高。再比如,我们常常说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风险很高,虽然这句话也包含了相对于期望值发生变动的意思,但它实际上是指与其他州相比,加利福尼亚州由于地震而导致的损失期望值会更高一些。
2.风险的保险学表述
在保险学中,风险是指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该定义揭示了两层含义:一是风险的结果是可能的损失,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加以详细讲述。二是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核心。不确定的程度可以用概率来描述,当概率在0~0.5时,随着概率的增加,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加;当概率为0.5时,不确定性最大;当概率在0.5~1时,随着概率的增加,不确定性随之减少;当概率为0或者1时,不确定性事件可能会转化为确定性事件,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肯定会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两者皆无风险可言。保险学中所讲的风险事件通常是指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介于0~1之间。
损失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不确定性表现为:导致损失的随机事件是否发生不确定;损失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损失发生的地点不确定;损失发生的原因及损失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程度和范围不确定,即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
(二)风险的属性
风险的属性表明其所具有的性质。风险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1.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表明事物本身固有的运动规律和不受外界影响的事物本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基础。然而自然界的运动对人类的经济和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如地震、风暴和洪水),其中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伤害和经济生活造成损失的自然运动就构成了风险。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它,但改变不了它。风险的自然属性一般称为不可抗力。
2.社会属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风险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这就是风险的社会属性。任何风险的发生均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制度、技术条件和生产关系,没有抽象的风险。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风险的内容是不同的。一方面,某一个风险损失就整体而言是全社会财产总量的损失;另一方面,某一种标的风险损失就全社会而言,其风险损失是一定有规律的、可以估测的。保险就是运用风险的社会性,承担起“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风险损失经济补偿的社会职责。
3.经济属性
风险的经济属性强调风险发生后产生的经济后果,只有当自然灾害、人为灾祸对人类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造成经济损失时,才能体现出风险的经济属性,风险也因此被称为风险。否则,就不叫风险。
(三)与风险有关的基本概念
1.危险
危险与风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英语中危险称为danger,而风险则称为risk。危险与风险都是有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现象。危险与风险的区别在于:危险的后果是严重的不利结果,而风险的后果则不一定是不利结果;危险只有一种可能的结果,而风险则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如人们穿好防护设施从事带电作业与不穿防护设施从事带电作业,前一种行为可能产生不触电或触电两种结果,后一种行为却只能有触电这一种结果,前者为风险,后者为危险。
2.损失机会
损失机会又称损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规模的危险单位可能发生损失的次数。其公式为:
损失频率表明风险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即风险的大小。不确定性大,则风险大;不确定性小,则风险小。损失频率反映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即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3.损失程度
损失程度是指一次事故发生所导致标的物的损毁程度。损失程度显示风险发生后所致经济损失的规模。其公式为:
二、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风险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某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想象或主观估计的抽象概念。所谓自然现象是指地震、海啸、台风、洪水、冰雪、干旱、风沙等自然界不规则运动的表现形式;生理现象是指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运动的自然表现;社会现象是指战争、盗抢、政变、恐怖事件等。风险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但是,从总体上说,风险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在一定的环境下,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通过这些风险规律,认识风险、估测风险和选择风险的有效管理方法,进而将风险对经济的冲击减少到最小。风险的客观性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普遍性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类自从出现后,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死亡、战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进化,又产生新的风险,且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在当今社会,个人面临着生、老、病、死、意外伤害等风险;企业则面临着自然风险、意外事故、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治风险等,甚至国家和政府机关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总之,风险渗入到社会、企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普遍和长期的。
(三)不确定性
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总体上说是必然的、可知的;但在个体上却是偶然的、不可知的,具有不确定性。正是风险的这种总体上的必然性与个体上的偶然性(即风险存在的确定性和发生的不确定性)的统一,才构成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
1.空间上的不确定性
如火灾,就总体上来说,所有的房屋都存在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而且在一定时间内总有少数房屋会发生火灾,并且必然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经济损失。这种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具体到某一幢房屋来说,是否发生火灾,则是不一定的。
2.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例如,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但是何时死亡,在健康的时候是不可能预知的。
3.结果上的不确定性
即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例如,我国沿海地区每年都会或大或小遭受台风的袭击,但是人们却无法预知未来年份发生的台风是否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以及程度如何。
(四)可测性
个别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不可预知的,但通过对大量风险事故的观察,我们会发现,风险往往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法则”。运用统计方法去处理大量相互独立的偶发风险事故,其结果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风险的规律性。根据以往大量资料,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可测算出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并且可构造出损失分布的模型,成为衡量风险的基础。比如,死亡对于个别人来说是偶然的不幸事件,但是经过对某一地区人们的各年龄段死亡率的长期观察统计,就可以准确地编制出该地区的生命表,从而可测算出各个年龄段的人的死亡率。风险的可测性为保险费率的厘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五)可变性
世间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风险更是如此。风险的变化,有量的增减,也有质的改变,还有旧风险的消亡与新风险的产生。风险的变化,主要是由风险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
1.科技进步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不少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这使风险事故发生概率降低,风险损失的范围缩小、程度减轻,有些风险甚至被消除。例如,随着船舶及设备的改进和雷达导航技术的采用,远洋运输遭遇海难的风险减小了。又如,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状况的改善,人们所面临的疾病和死亡风险也大大减小了,有的“瘟神”则被送走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会导致新风险的产生。例如空难风险、核风险、计算机泄密风险等。
2.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变
例如,经济结构的转变会增加某些人的失业风险,经济的繁荣或萧条也会使风险性质发生变化。又如,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股票市场,因而没有炒股票所导致的投机风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有这种投机风险。
3.政治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政治制度、法律、政策的改变,民情风俗的变化都会使风险发生改变,战争风险、投资风险等都与之有关。
三、风险的要素
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是风险构成的三要素。
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原因和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的或间接的原因。构成风险因素的条件越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
(1)实质风险因素。实质风险因素是指有形的并能直接影响事件的物理功能的因素。即某一标的物本身所具有的足以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和扩大损失程度的客观原因和条件。如地壳的异常变化、机器设备的内在缺陷、汽车刹车系统失灵、电路短路等。
(2)道德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由于个人的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或人身伤亡的,或扩大已发生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的原因或条件。在保险领域,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投保人利用保险牟取不正当利益。如纵火、欺诈、盗窃、抢劫、贪污、谋害等。
(3)心理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即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因素。如躺在床上吸烟的习惯,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外出不锁门,增加了偷窃发生的可能性;投保人购买保险后,觉得万事大吉而疏于防灾防损等。
实质风险因素与人无关,故也称为物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均与人密切相关,前者侧重于人的恶意行为,后者侧重于人的疏忽行为,因此这两类风险也可合并称为人为风险因素。
2.风险事故
风险事故又称风险事件,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也就是说,风险事故是损失的媒介,是造成损失的直接或外在原因,只有风险事故发生了,才会导致损失。例如,汽车刹车失灵酿成车祸导致车毁人亡,其中刹车失灵是风险因素,车祸是风险事故。如果仅有刹车失灵而无车祸,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需要指出的是,风险因素和风险事故的区分是相对的。某一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为风险因素,而在另一条件下则为风险事故。如雷电,雷电直接击伤人或击毁财产,则雷电属于风险事故;如果雷电造成火灾,进而损害人或财物,则雷电属于风险因素。一般而言,风险事故发生的根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等;二是社会经济的变动,如社会动乱、汇率变动等;三是人和物体本身所引起的,如疾病、设备故障等。
3.损失
在风险管理及保险学中,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损失必须是“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如折旧、馈赠,虽有经济价值的减少,但不符合此条件;二是损失必须是经济损失,即损失必须能以货币来衡量。如某人因病导致智力下降,虽然符合第一个条件,但不符合第二个条件,因此不能称为损失。两方面都不可缺少,否则就不是损失。
在保险实务中,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实质的、直接的损失,由于风险事故直接引起的损失;间接损失是由直接损失进一步引发的或带来的无形损失,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每一种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形态均不会脱离上述范畴。因此,人们直接将损失分为四种:实质损失、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其中,责任损失包括无法履行契约责任所造成的损失和因为过失或故意而导致他人遭受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侵权行为所构成的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
4.三者的关系
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的发生必然导致损失。解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有两种理论:一是亨利希(H.W.Heinrich)的骨牌理论;二是哈顿(W.Haddon)的能量释放理论。两者都认为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故而导致风险损失。但解释不同。前者强调: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张骨牌之所以相继倾倒,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错误所致。后者强调:之所以造成损失,是因为事物所承受的能量超过所能容纳的能量所致,物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四、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指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的发生,人们所必须支出的费用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它包括,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和预防或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
(一)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
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是由风险造成的直接损失成本和间接损失成本构成的。
1.风险直接损失成本
风险直接损失成本是指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所导致的实际经济利益减少所必需的货币支出,即必须支付的实际经济代价。例如,企业因为厂房、机器设备被毁损,该企业要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必须支付修复这些厂房、机器设备的费用以及与修复相关的人员工时费用等。如有人员伤亡,还必须支付伤亡人员的医疗费用、丧葬费用等。
2.风险间接损失成本
风险间接损失成本是指某一风险事故的发生而导致的该财产本身以外的损失成本以及与之有关的他物损失和责任等的损失成本。包括:
(1)营运收入损失的成本。包括营业中断损失、连带营业中断损失、成品利润损失、应收账款减少的损失和租金收入损失等。
(2)风险造成的额外费用增加损失。包括租赁价值损失的成本、额外费用损失的成本和租权利益损失的成本等。
(3)责任风险成本。它是指因侵权、违反契约等行为而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所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其责任风险的成本大小要以法院判决作为依据。
(二)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
风险损失的无形成本是指由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企业、个人付出的经济代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会造成社会经济福利减少
风险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事故后果的灾难性,使得人们处于担忧恐惧和焦虑状态。为了应对风险事故的损失,不得不提留和维持一定数量的风险补偿基金。当社会资本为常量时,提存一定数量的风险补偿准备基金,用于生产和流通的资本则会相应减少。那么社会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社会福利水平。风险的不确定性,使人们付出了精神幸福的代价,降低了生活质量。
2.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使社会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影响社会产量达到最佳水平
经济学原理表明,只有当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与边际生产力相等时才能处于最佳配置状态。由于风险的存在,整个社会资源易于流向低风险的领域,使该领域的社会资源供给大于需求,难以形成最佳经济效益。而高风险领域的社会资源处于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行为容易短期化,这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这种因风险存在而导致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衡,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品不能达到最佳产量、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
3.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精神成本
风险的存在导致人们的忧虑感和恐惧感,这种忧虑与恐惧的大小取决于不确定的程度、潜在的损失后果、人们处置损失后果的经济力量,以及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对风险的态度等诸因素。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因人们的忧虑和恐惧感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甚至可能超过风险事故本身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人们对风险的忧虑和恐惧,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行为和对风险的态度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预防或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
为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人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而造成了费用支出。各项费用的支出构成了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这种成本既包含了预防和控制风险的直接成本和个体成本,又包含了间接成本和总体成本,预防和控制风险的费用包括:购置用于预防和减损的设备及其维护费、咨询费、安全人员费、训练计划费、施救费、试验费,为预防和阻止战争而进行的宣传所支付的费用,为防止环境污染所支付的宣传、研究费用,为人类生存而进行的各种宇宙太空计划所支付的费用等。另外,以上这些活动还需要相应的管理与工作人员,他们为此而耗费了时间又不能同时从事其他活动,这种机会成本也是预防与控制风险损失的成本。
第二节 风险分类
一、按风险的性质分类
根据风险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一)纯粹风险
纯粹风险是指那些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其导致的结果只有两种,即损失和无损失,它并无获利的可能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均属此类风险。
(二)投机风险
投机风险是指那些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其导致的结果有三种,即损失、无损失和获利。如商业行为中的价格投机,就属于此类风险。
(三)两者的比较
分析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可以发现:
(1)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的共存性。即同一标的可能同时面临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如房屋,其所有人既面临火灾、地震等纯粹风险,也面临房屋市价涨落的投机风险。
(2)一般而言,纯粹风险所致的损失是绝对的,即个人和团体遭受纯粹风险所致的损失,社会全体也会蒙受同样的损失。而投机风险所致的损失是相对的。某个人遭受损失,他人可能盈利,就整个社会而言,则不一定有损失。
(3)纯粹风险更适用于大数法则。
(4)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财产的火灾损失对于财产所有人来说是纯粹风险,而对承担大量这种火灾险业务并预期在经营中能获取一定利润的保险人来说,则变为投机风险。
二、按风险的环境分类
按风险的环境分类,可分为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
(一)静态风险
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作用,或者由于人们的错误或失当行为而招致的风险。例如,水灾、火灾、海难,人的死亡、伤残、疾病,盗窃、欺诈等。静态风险一般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变动无关,在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动态风险
动态风险是指以社会经济的变动为直接原因的风险,通常由人们欲望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以及产业组织的变化等所引起。例如,消费者爱好转移、市场结构调整、资本扩大、技术改进、人口增长、利率变化、环境改变等。
(三)两者的区别
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有着本质区别,具体表现在:
1.损失不同
静态风险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是纯粹损失;而动态风险对于一部分个体可能有损失,但对另一部分个体则可能获利,从社会总体上看也不一定有损失,甚至可能受益。例如,消费者爱好的转移,会引起旧产品失去销路和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
2.影响范围不同
静态风险一般只对少数社会成员(个体)产生影响,而动态风险的影响较为广泛。
3.发生特点不同
静态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服从概率分布;而动态风险则不具备这一特点,无规律可循。
4.性质不同
静态风险一般均为纯粹风险,而动态风险包含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比如商业萧条时期,商品大量积压,此属投机风险;而商品积压,遭受各种意外事故所致损失的机会就大,此为纯粹风险。
三、按风险的载体分类
按风险事故发生的载体分类,可分为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一)人身风险
人身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人死亡、伤残或丧失劳动力的风险。如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这些风险都会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影响本人或其直系亲属的经济生活的安定。
(二)财产风险
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毁损、灭失或贬值的风险。例如,建筑物有遭受火灾、地震、爆炸等损失的风险;船舶在航行中,有遭到沉没、碰撞、搁浅等损失的风险;露天堆放或运输中的货物有遭到雨水浸泡、损毁或贬值的风险等。至于因市场价格跌落致使某种财产贬值,则不属于财产风险,而是经济风险。
(三)责任风险
责任风险是指由于社会个体(经济单位)的侵权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依照法律负有经济赔偿责任,以及无法履行合同致使对方受损而应负的合同责任,所形成的风险。与财产风险和人身风险相比,责任风险是一种更为复杂而又较难控制的风险,尤以专业技术人员如医师、律师、会计师、理发师、教师等职业的责任风险为甚。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行为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四、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动导致财产损毁和人员伤亡的风险。自然风险是保险人承保最多的风险,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自然风险形成的不可控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受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人类对自然灾害只有基本的认识,但对灾害的控制往往束手无策,如地震、山洪、飓风等自然灾害。第二,自然风险形成的周期性。虽然自然灾害的形成具有不可控性,但它却具有周期性,使人类能够对灾害予以防御。如夏季可能出现洪灾和高温灾害,冬季可能出现冰雪、冻灾,秋季可能出现旱灾,春季可能出现瘟疫流行、风沙等。第三,自然风险事故引起后果的共沾性,自然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其后果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很广(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甚至全世界),一般地讲,自然风险事故引起后果的共沾性越大,人类所蒙受的经济损失就越惨重;反之,人类所受的经济损失较轻。
(二)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包括过失行为、不当行为及故意行为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宠物伤人、玩忽职守、盗抢以及恐怖爆炸等行为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相关因素的变动或估计错误导致产量减少或价格涨跌的风险。如市场预期失误、经济管理不善、消费需求变化、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所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四)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又称为国家风险,它是指在对外投资和贸易过程中,因政治原因或订约双方所不能控制的原因,使债权人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如因输入国家发生战争、革命、内乱而中止货物进口;或因输入国家实施进口或外汇管制,对输入货物加以限制或禁止输入;或因本国变更外贸法令,使输出货物无法送达输入国,造成合同无法履行而形成的损失等。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时很难明确区分。例如,由于人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以某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则风险本身属于自然风险,但由于它是人们行为的反常所致,因此又属于社会风险。又如,由于价格变动引起产品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这本身是一种经济风险,但价格变动导致某些部门、行业生产不景气,造成社会不安定,因此又是一种社会风险。还有,社会问题积累可能演变成政治问题,因而社会风险酝酿着政治风险。
五、按风险产生的损失程度分类
按风险产生的损失程度分类,可分为一般灾害风险和巨灾风险。
(一)一般灾害风险
一般灾害风险是相对于巨灾风险而言的,是指发生频率高,所导致的损失金额相对较少、波及范围相对较小、短周期的风险。一般灾害风险到处可见。例如,一般的火灾、偷窃等。
(二)巨灾风险
巨灾风险是因重大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袭击或人为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目前国际保险界对巨灾风险尚无统一的定义,我国保险业界定巨灾风险常用两种方法——定性法和定量法。
1.定性法
巨灾风险是指发生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带来巨大损失的不确定性灾害事件。比如说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4年年底的东南亚海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都属于巨灾风险事件。
2.定量法
一般来说,保险业内部是从损失金额、死亡人数、损失波及范围、发生频率、周期长短等方面对巨灾风险加以界定的,以区别于小范围、小金额、高频率、短周期的一般性灾害风险。如,美国联邦保险服务局规定,“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属于巨灾风险事件”。
巨灾风险除了具有风险的客观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这两种属性外,和一般灾害风险相比较,还具有以下特点:
1.发生的频率较低
巨灾的发生频率比一般灾害事故的发生频率要低得多。在一个国家或每个较大区域,一般性的火灾、车祸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而破坏性地震、大的洪水灾害则很少发生,甚至几年或更长时间才发生一次。
2.影响范围广泛,损失巨大
虽然巨灾事故发生的频率很低,但其造成的损失却是非常巨大的。一次普通的火灾事故可能烧毁一栋建筑物或数栋建筑物,造成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或上千万元的损失;而一次大地震或大洪灾则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众多建筑物损毁,从而造成数亿元、数十亿元甚至成百上千亿元的损失。例如2009年2月9日北京央视新楼配楼起火,在火灾救援过程中造成1名消防队员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亿余元,设备损失达几十亿元。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中国损失了一万多亿元人民币。
3.风险难以预测性
巨灾事件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尽管人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巨灾事件的预测问题,但迄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4.概率论不适用于巨灾风险
对于一般灾害风险而言,计算费率主要应用大数法则和以往的经验数据,而巨灾风险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少而缺少可信的参考资料,使大数法则的应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费率的正确厘定。
六、按承担风险的主体分类
按承担风险的主体分类,风险可分为个人风险和企业风险。
(一)个人风险
个人风险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承担的风险,强调个人风险的承担主体是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个人风险有六类:收入风险、医疗费用风险、责任风险、实物资产风险、金融资产风险和寿命风险。收入风险指的是家庭收入的潜在波动,这类风险是由于收入的获得者因为死亡、伤残、年龄和技术变革等导致的劳动能力下降。家庭费用支出也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医疗和责任诉讼会带来巨大的非预期费用。家庭同时还面临着实物资产价值损失的风险,汽车、房屋、家具和电脑可能会遗失、被窃或损坏。金融资产的价值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和股票债券实际价值的变动而发生波动。寿命风险就是个人何时死亡的风险,也包括长寿风险,长寿风险指的是退休后个人可能会比他们所拥有的财务资源更加长寿的风险。
(二)企业风险
从广义上讲,任何原因所引起的企业价值可能的减少都可以被定义为企业风险。企业价值对股东来说,体现在其持有的普通股的价值上。从根本上说,企业价值是由公司未来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期望值的大小、获得的时间以及风险因素决定的。引起企业价值发生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预期的未来净现金流发生了意外变动。企业风险中对现金流量以及企业价值变动影响最大的为: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纯粹风险。
1.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输出价格或者输入价格的可能变动所导致的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输出价格风险指的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风险;输入价格风险指的是公司为其生产过程顺利进行所支付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其他输入要素的价格变动风险。价格风险又可细分为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2.信用风险
当公司无法履行所承诺的借款和支付时,公司就面临着信用风险。绝大多数的公司在应收账目上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
3.纯粹风险
影响公司商务活动的几类主要的纯粹风险有:①由于物理损坏、被盗以及政府征收而引起的公司资产价值减少的风险。②由于给客户、供应商、股东以及其他团体带来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而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③由于对雇员造成人身伤害而引起的按照员工赔偿法必须进行赔偿的风险,以及除此之外必须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风险。④由于雇员(有时也包括其家庭成员)死亡、生病以及伤残而引起的按照雇员福利计划支付费用的风险,还包括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储蓄计划中对雇员的责任 。
案例1-1
2002年9月6日,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损失巨大。承保的财产保险公司向其支付了总额达1.3亿元人民币的赔款。这是2002年国内企业财产保险单项赔款额最大的一件赔案。
资料来源:《新快报》2003年1月7日。
第三节 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人们对各种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控制和处理的主动行为,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过程。作为人类社会对客观存在的风险的主观能动行为和经验总结,古已有之;作为独立的管理系统而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在美国兴起,迄今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20世纪末,出现了整体化风险管理这一崭新的概念,即把纯粹风险和财务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和管理。
风险管理的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
(一)风险管理的对象
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在理论界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风险管理的对象限于纯粹风险,二是认为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全部风险。从现代风险管理实践看,风险管理的对象已不限于纯粹风险。若就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而言,由于风险管理主体不同、环境不同,以及要求目标不同,现代风险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任何组织都可以树立风险管理的思想,运用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对其活动进行风险管理。
(二)风险管理的主体
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以及跨国集团和国际联合组织等。所以,按主体不同,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个人家庭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共风险管理[1]等。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的风险管理实践与发展,其主体主要是指非保险企业,或者说是以生产制造行业等为主,但随着对融资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风险管理的内容不仅开始逐步以融资风险管理为主,而且其内容日益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当然,也包括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是基础,而选择合理的风险处理手段则是关键。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经济单位和个人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是通过调查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方位。
(2)分析风险。分析风险是通过调查、比较和分析,揭示风险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和性质。
感知风险是分析风险的基础,而分析风险则是感知风险的深化。由于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风险识别应成为一项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风险列举法、生产流程图法、财物报表分析法等。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上述一种方法,也可以选择几种方法的组合。
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的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估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损失概率的估测,是指预测风险损失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际发生或预期发生损失数量与所有可能发生损失数量的比值。
(2)损失程度的估测,是指预测标的物发生一次风险事故时的平均损失额度。它是发生损失金额的算术平均数。
(3)风险损失的变异程度估测,也称为风险损失的波动程度,通常用损失变量的方差或者标准差来度量。如果某种损失的波动性越大,则其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相应地,其风险也就越大。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又称安全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然后根据系统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
4.选择风险管理技术
选择风险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方法予以实施。风险管理技术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后者的目的是以提供基金和订立保险合同等方式,消化发生损失的成本,即对无法控制的风险做出财务安排。
5.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与收益性状况的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现实中,风险的性质具有可变性,同时人们认识风险的水平也具有阶段性,这决定了风险管理技术是在认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因此,需要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以及管理方式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四)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随着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丰富与总结,风险管理成为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控制与处置风险,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通常被分为两部分:
(一)损失发生前的目标
损失发生前的管理目标是避免、预防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1.节约成本
风险管理者应在损失发生前,比较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以及有关的安全计划,对保险和防损技术费用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从而以最合理的处置方式,把控制损失的费用降到最低限度,通过尽可能低的管理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取得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风险管理人员对效益与费用支出的科学分析和对成本及费用支出的严格核算。此目标也是风险管理的经济目标。
2.减少忧虑心理
风险还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这种心理上的忧虑和恐惧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损失前的另一重要管理目标就是要减少人们的这种焦虑情绪,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宽松环境。
3.履行有关义务
企业生存于社会之中,必然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实施风险管理也不例外。风险管理必须满足政府的法规和各项公共准则,必须全面实施防灾、防损计划,尽可能地消除风险损失的隐患,履行有关义务,承担必要的责任。
(二)损失发生后的目标
损失发生后的管理目标是尽快地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1.维持生存
这是在发生损失后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管理目标。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家庭、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在发生损失后渡过难关,继续生存下去。只有首先保持住经济单位的存在,才可能逐步恢复和发展。
2.保证生产服务的持续,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是损失发生后实施风险管理的第二个目标。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为经济单位、家庭、个人提供经济补偿,并为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提供条件,使企业、个人在损失后迅速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为达到整个生产服务持续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在遭受损失后的最短时间内,尽快在全部或至少在部分范围内提供服务或恢复生产。
3.实现稳定的收入
在成本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通过提供资金以补偿由于生产经营的中断而造成的收入损失,这两种方式均能达到实现稳定收入这一目标。
4.实现生产的持续增长
实施风险管理,不但要使企业在遭到损失后能够求得生存,恢复原有生产水平,而且应该使企业在遭受损失后,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好各种损失,并尽快实现持续增长计划,使企业获得连续性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企业在运用调研、发展、促进生产的资金上,有较强的流动性。
5.履行社会责任
风险不仅影响家庭、企业或公共机构,它还会对其他成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应该通过风险管理,防止由于风险而导致生产经营的中断或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可能减轻企业受损对其他人和整个社会的不利影响。这样才尽到了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风险管理为全面处置各类风险提供了可能,是现代社会控制风险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
它建立在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基础之上,对风险和风险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风险事故的各种因果链进行系统研究,准确把握风险及其波动轨迹,为科学地管理各类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基础和决策依据。正如伯恩斯坦所说,“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看法是,对风险的把握程度是划分现代和过去时代的分水岭。对风险的把握意味着对未来不再是过多地依赖于上帝的安排,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再是被动的选择。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为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为风险控制、风险补偿、风险转嫁提供了可能,形成了系统、综合的风险处理机制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风险管理通过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减少损失事件的发生,减轻损失后果;通过多种技术强化减灾防损,增进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系数,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通过各种补偿机制实现灾后的经济补偿和灾后重建计划,为恢复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民安定的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风险管理成为社会生活的稳定器
由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冰雪、干旱、海啸、地震等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后果更加严重和难以控制,空气、水源和土地污染的长、短期后果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减轻灾害事故的损失后果。“9·11”恐怖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在21世纪向世人敲响了关注风险管理的警钟,凸显了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社会稳定机制和管理策略之一。
(三)风险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首先,实施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可以直接减少或消除企业的经济损失,降低风险成本,减小企业的财务波动,稳定生产经营。这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降低风险的背景下,有助于推进有效的风险融资,获得更好的风险评级服务,也就更有利于企业获得产品出口方面的融资和保险服务。再次,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够减少企业员工面临的各类风险事故,避免工资和收入损失,降低工伤事故、疾病发生的频率,减轻损失。这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积极性,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风险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降低工商企业的破产数量,有利于国内信贷和资本市场的扩张,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国内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四、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我们应遵循下述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周详原则
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首先必须全面周详地了解各种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因素以及因风险出现而引起的其他连锁反应,这是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中损失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发生的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损失危害后果的估计,从而最终决定着风险管理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效果的优劣。其次,应全面周详地安排风险管理计划,选择风险管理的工具。局部的乃至细微的疏忽往往会给全局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最后,应当全面周详地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形不断进行调整,这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可靠保证和必备前提。所以,全面周详原则是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量力而行原则
风险管理方法及工具的选择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处置风险、控制风险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人们防范风险损失提供了工具。但并不是任何企业、单位与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实施风险管理,达到处置风险、减少损失的目标。相反,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各实施主体应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权衡可能采用的不同的工具或采取保险、转嫁风险、自担风险的办法,或通过实施损失控制来消除、减轻损失的办法来控制风险。如确认某种风险是无法消除和防止的,就应该预计损失的程度,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尽量降低该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对个人、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如果风险发生后将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企业停产、破产或使个人、家庭发生严重的经济困难,这种已超过主体自身财力所能承担的风险就应当采取保险方式来处置。所以,在风险管理中应注重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成本—效益比较原则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处置风险的方法,还在于它强调以最少的成本、最少的费用支出获得最大的风险管理效益。成本—效益比较原则是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实务中,这往往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最佳风险处理方法,应围绕以最少的费用支出获得最大的风险管理效益这一中心,无论是自担风险、转嫁风险、保险,还是损失控制,都应在成本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佳方案。上述方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使用,都必须进行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只有实现以最少费用获得最大风险效益之后,我们才能够说是真正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宗旨和目标。如果风险的处置与控制以付出高昂的费用成本为代价,就不能真正体现风险管理作为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优越性。
五、对待风险的常见处理方式
对待风险的处理方式也就是风险处理技术的选择方式,是指在风险识别、估测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风险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技术并进行实施的过程。对待风险的处理方式有两种:控制型方式和财务型方式。
(一)控制型风险管理方式
控制型风险管理方式是损失形成前防止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它通过避免、消除和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以及限制已发生损失继续扩大,达到减少损失概率、降低损失程度,使风险损失达到最小之目的。主要包括:
1.避免
避免是指放弃某项活动以达到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消除特定风险的措施。避免风险虽然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但也是一种处理风险的消极方法。因为几乎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与风险相联系,避免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与该项经济活动相联系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机会成本。如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对企业来说都有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企业放弃这些计划,同时也就失去了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另外,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如人的生老病死。再者,避免一种风险的同时可能产生另外一种风险,如避免了乘坐飞机的风险,却可能产生乘坐火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风险等。正因为存在上述原因,避免方法的使用通常会受到限制。
2.预防
预防是指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而降低损失概率,其主要措施有:①工程物理法,侧重于风险单位的物质因素的一种方法。如防火结构设计、防盗装置的设置等。②人类行为法,侧重于对人们行为教育的一种方法。如消防教育、职业安全教育等。③程序法,以制度化的程序和作业方式进行损失控制的一种方法。如汽车年检制度、消防安全检查制度等。
3.抑制
抑制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时或者发生后采取的防止损失扩大的各项措施。它是处理风险的有效技术。如在建筑物上安装火灾自喷淋系统和火灾警报系统,可以减轻火灾损失的程度,防止损失扩大。再如在乘坐汽车时系戴安全带,在座位前安装安全气囊袋等。
损失抑制的一种特殊办法是割离,它是指将风险单位割离成许多独立的小单位而达到减轻损失程度的一种方法。
4.分散
分散风险是指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以提高风险损失的可预测性,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对纯粹风险,由于风险单位的增加,在大数法则的原理基础上,使实际损失率更接近预期损失率,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的目的。对投机风险,通过兼并、扩张、联营等方式,使原来各自独立的风险单位集合成为一个大集团企业,增加风险单位,提高风险的可预测性,把握风险、分担风险、降低风险成本的目的。
(二)财务型风险管理方式
财务型风险管理方式即风险融资,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将消除和减少风险的代价均匀地分布在一定时期内,以减少因随机性巨大损失发生而引起的财务危机。主要包括:
1.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是指经济单位和个人承担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自留按性质分为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前者是指对于自身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在分析权衡的基础上主动承担风险,如家庭储蓄以备养老和医疗、企业留有后备基金等;后者是指对于那些无法转移或分散的风险只能选择自我承担。如车辆保险免赔额以内的风险损失,只能由被保险人自我承担。
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一些经济单位或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风险损失或与风险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承担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转移风险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1)保险转移。是指经济单位或个人通过投保某种保险的方式将相应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后面将会详细介绍。
(2)非保险转移。是指经济单位或个人通过经济合同,将损失或与损失相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另一些经济单位或个人。主要有:①利用资本市场转移风险。利用资本市场转移风险是指通过购买或者出售一些金融产品,从而将自身的风险转嫁给资本市场的一种风险融资方式。目前,主要的风险转移方式包括套期保值、巨灾期权、事件债券和风险证券化等。②通过承包、租赁转移风险。
六、风险处理方式的选择策略
(一)选择避免
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使用选择避免:①某种特定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相当高时;②在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时。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拒绝使用那些特定的财产、限制某些人从事某些活动,或者完全放弃某些财产。
(二)选择预防
预防措施通常在损失频率高且损失程度低时采用。预防是事前的措施,即所谓“防患于未然”。如建造防火建筑物、质量管理、驾驶技术考核、颁布安全条例、提供劳动保护用品、检查通风设备、产品设计改进等均是减少损失频率的措施。轮换使用机器设备、限制车速、安装防盗警报系统,对工伤者及早治疗、建立内部会计监督、限制保险柜内的现金数量等均是预防损失、减轻损失程度的措施。
(三)选择自留
自留风险通常在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程度低、损失短期内可预测以及最大损失不足以影响自己的财务稳定时采用。主要适用情况有:
(1)在其他对付损失风险的方法不可取得的情况下,自留风险是最后一种办法。例如企业因战争造成的财产损失可归入自留风险。
(2)在最大可能损失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选择自留风险。例如,一家大企业拥有一支庞大的车队,如果汽车停放在多个场所,不太可能同时受损,企业对汽车损失可以采取自留的方式。
(3)在对风险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时,所需要成本比不处理它时所遭受的损失还高时,自留风险是比较明智的。
(四)选择抑制
通常在损失程度高且风险无法避免和转移、分散的情况下采用抑制。在风险能够转移或分散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风险时也应该采取抑制的措施。
(五)选择分散
分散风险通常在风险不可避免,为减少各项资产遭受损失的相关性,减少一次事故可能发生的最大预期损失,使总体损失不致太大时采用。最通俗的例子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其他例子如,个人在旅行途中把自己的现金分几处放置等。
(六)选择转移
一般来说,损失频率低、损失程度大的风险适于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保险是一种转移风险的方法。对企业来说,企业的保险计划主要有:
1.选择保险的范围
企业的保险需要可根据轻重缓急分为基本的保险、合意的保险和适用的保险三种。基本的保险包括那些由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保险项目,如劳工保险;还包括那些威胁企业生存的巨灾损失保险,企业责任保险也属于此范畴。合意的保险是补偿那些能造成企业财务困难,但不会使企业濒临破产的损失。适用的保险补偿那些仅使企业感到不便的轻微损失。
2.选择保险人
企业必须选择一家或数家保险公司。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所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以及保险的费用等。
3.保险合同条件谈判
如果适用印制好的保险单、批单和附属保险单,企业与保险公司必须对这些文件达成一致意见,以此作为合同的基础。
4.定期检查保险计划
风险经理必须检查索赔是否及时得到赔偿,评估保险公司损失管理服务的质量,以便决定是否还要继续购买这家公司的保险。
下面使用一个简单的表格说明如何选择适当的对付风险的方法(见表1-1)。
表1-1 应对风险办法的选择
一般来说,对于所有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总是必要的。对第一种风险采用自留风险的方法最为适宜。对第二种风险应该加强损失管理,并辅之以自担风险和超额损失保险。保险方法最适用于对付第三种风险,损失程度严重意味着巨灾可能性存在,而低的损失概率表明购买保险在经济上承担得起。这种类型的风险包括火灾、车祸、龙卷风、责任诉讼等。风险经理也可结合适用自留风险和商业保险来对付这类风险。对付第四类风险的最好方法是避免风险,因为自留风险的办法不可行,也难以取得商业保险,即使能够取得也得缴付高额保险费 。
案例1-2
一家著名的化学品公司曾经计划在某一个小镇周围的农村地区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在准备试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试验可能对该地区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公司的风险经理受命为这种可能的损失购买保险,但是几乎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其承保,而且保险公司索要的保费远远超过了公司愿意支付的范围,最后,化学品公司决定终止原计划的试验。这个例子说明当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收益时,企业会完全放弃这个计划。
资料来源:段文军:《保险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四节 可保风险
一、可保风险的概念
保险所能承保的风险简称为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保险一般只承保纯粹风险,对有可能获利的投机风险一般是不承保的。但并非任何纯粹风险均可向保险公司转嫁,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是有条件地承保风险的。
可保风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对一定时期的保险市场而言的。既不是一切纯粹风险都可以承保,也不是一切投机风险都不予承保,而是根据保险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有需求,保险人对保险产品供给附有条件。
二、可保风险的要件
保险人对承保的风险是有选择的。一般来说,作为理想的可保风险,通常需符合以下条件:
1.风险必须是纯粹的
保险人承保的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仅有损失可能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例如火灾,只有给人的生命或财产带来损害的可能,而绝无带来利益的可能。而投机风险则不同,如股市风险,既可能因股价下跌而损失,也可能因股价上涨而获利,这类投机风险,保险人是不能承保的。
2.风险必须是偶然的
风险的偶然性是对于个体标的而言的,风险发生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程度是不可知、偶然的。如果风险肯定不会发生,保险就没有必要了;如果风险已经发生或者必然发生,保险公司仅仅收取少额的保费,却要支付大额的保险赔款,则显失公平。如汽车已经碰撞了再去买保险,当然是不能承保的;房屋、机器设备等的自然损耗、折旧、磨损,是必然发生的损失,保险公司就不会承保。大量独立的标的风险虽然具有偶然性,但运用大量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可以预测损失率。
3.风险必须是意外的
风险的意外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或损害后果的扩展都不是投保人的故意行为所致,即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任何一种保险都将其列为除外责任。对客体而言,标的损失是非必然的。例如自然磨损、低值易耗品等属于必然损失。但是,他人的故意行为造成被保险人的损失,如盗窃、故意纵火、出口业务中买方拒付货款等,这种风险对被保险人来说属于意外事故,则可以承保。
4.风险必须是大量的
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经营的科学基础是大数法则。大数法则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所有观测样本应具有风险的同质性和足够多的样本即数量要求。数量的充足程度关系到实际损失与预期损失的偏离程度,影响保险经营的稳定性。某一风险损失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才能产生大量的共同转移风险的保险需求,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将某一风险损失的不确定在同质风险的总体样本中进行分散。由此测算出的保险费,既使投保人有支付能力,又能满足保险人建立充足的保险基金的要求。这一点不仅表明了保险经营的科学基础,也表明了可保风险的经济需求规律。这一要件在新险种的研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5.风险发生必须是应有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发生有导致重大的或比较重大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才会产生对保险的需求,以小额固定保费的支出换取对大额风险损失的经济保障。如果风险损失程度轻微,选择保险方式则是不经济的。另外即使是可保风险,保险人对于小额损失通常也以免赔额方式不予赔偿。对于风险损失轻微的风险,一般采用自留风险的管理方式。
以上有关可保风险的五个条件是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的界限是相对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事实上,随着保险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保险经营技术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等,可保风险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以前不可保的风险变成可保风险。
重要概念:
风险 危险 静态风险 动态风险 纯粹风险 投机风险 风险事故 实质风险因素 道德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可保风险
思考题:
(1)什么是风险?风险有哪些特点?
(2)简述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风险成本?风险成本的构成。
(4)人类面临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如何分类?
(5)什么是巨灾风险?巨灾风险有哪些特点?
(6)什么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7)风险管理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
(8)风险的处理方式选择。
(9)比较风险管理的控制型和财务型方式。
(10)可保风险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11)试举例说明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处理方式。
【注释】
[1]公共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危机管理,它通常是指为了处理国际或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意外事故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危机管理通常以影响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危机为主要对象;而一般说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经济单位活动安定为目的,以影响某一经济单位经济活动或业务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风险为主要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