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评析

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评析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北京、上海已经是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但都还够不上国内金融中心。从经济布局来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也将是亚洲最瞩目的经济区,上海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城市,也将是最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当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它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也提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并建设了金融街,京沪国际金融中心竞赛已不宣而战。

讨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看似与北京无关,其实不然。北京也明确提出要建国际金融中心,据中新网2003年12月14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对于北京提出要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的一份报告指出,出现北京、上海、香港三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就布局合理性而言是不现实的,北京、上海只能二选一。

“是不是金融中心要市场说了算!”,这是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一次会议上被媒体逼急之语,想必他应该是知道国家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的。目前,北京、上海已经是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但都还够不上国内金融中心。未来哪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最终要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治权力决定。从经济布局来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也将是亚洲最瞩目的经济区,上海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城市,也将是最有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当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它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不言而喻的是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首先是国内的金融中心(不考虑离岸金融中心),而眼下的竞争实质上还只是国内金融中心之争。另外,除北京外,深圳也早就在图谋金融中心之位,天津、南京、武汉也时有声音,如今京、深、沪争夺中国金融中心的“三国演义”已战鼓雷鸣,剑拔弩张。上海能否借助国家尚方宝剑的利刃披荆斩棘?北京能否借助首都优势重整旧山河?深圳会否借助香港之力反戈一击,改变有可能最终败北后偏安华南一隅的命运?如此情势下,鹿死谁手似乎尚无定数。

京沪国际金融中心之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1年2月,当时邓小平在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001年国家批准上海城市规划,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变成了国家战略,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现已具备了一个中国金融中心的雏形。然而十多年过去了,2002年北京金融业产值达到485亿元,占到了其GDP的15.5%[1],比重居全国首位;北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1%[2],也超过上海。北京感到经济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北京有金融监管的“一行三会”、四大国有银行总部、一批大公司总部的优势,2003年年初,北京开始有了明确的动议,并成立了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依托北京金融街发展北京金融区的议案被确定为北京市政府调研重点,列入北京市人大的议事日程,北京市人大也专题研究金融产业的发展。北京也提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并建设了金融街,京沪国际金融中心竞赛已不宣而战。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博士曾运用金融地理学和总部经济的研究发现,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北京明显较多,他的结论是,中国入世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归纳起来,实际形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都优势论”,尽管一直有热门讨论,学者和官员的结论却都莫衷一是。

下面将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进行分析,也为京沪之争提供一个分析比较方法。虽然有多个学者设计过多种指标体系分析,但它们就像股票的技术指标体系,恰当地揭示着一个不拘泥于它的变化趋势。本书将用简单而直观的统计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特征进行分析,看能否得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推论,这种方法就好比股票分析的基本分析法,力求简单而实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