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税收促进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研究

税收促进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时期。2009年6月,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正式亮相,即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发展活力的投资热点地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牛 丽

“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时期。2005年,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和任务;2009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设立统一的行政区,新区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年来,滨海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滨海新区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连同填海造陆和产业规划区面积2700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248万人。新区下辖3个城区、27个街镇和9个产业功能区,是天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上,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靠华北、西北,内陆腹地广阔,南和北沟通华东沿海发达地区和东北工业基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渤海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00多亿立方米。现年产原油3300多万吨、天然气17亿立方米、原盐200多万吨,地热、风能和潮汐能资源也具一定的开发潜力。新区还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荒地、500平方公里的水库湿地和大量滩涂,发展条件优越。新区背靠北京和天津中心城区,可依托的智力资源密集。新区产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八大优势产业骨架。天津港是欧亚大陆桥东部最佳起点,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通道。

2009年6月,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正式亮相,即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凸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核”是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九区”是指九大产业功能区:即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以及中心商务区。滨海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发展活力的投资热点地区。空客A320,大火箭、大乙烯、大炼油等项目纷纷落户滨海新区,各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聚集,正在成为万商云集的创业热土。

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势头强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天津的龙头带动作用日趋显著。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随着“十大战役”的全面打响,滨海新区自主创新步伐逐渐加快,经济总量以每年跨越一个1000亿元GDP的台阶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底,滨海新区经济总量跨越5000亿元大关,已超越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5%,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3500亿元的规划目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7 %;财政收入1006亿元,年均增长28.4%,是规划目标700亿元的1.44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年均增长38.2%;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8亿元,是规划目标5000亿元的1.9倍。

2.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我市实施了总投资达2万亿元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先后推出了940个重大项目,进而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产业企业进驻,并以产业链形式推动经济增长。滨海新区近40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00多个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天河一号超算中心、维斯塔斯风电设备等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300万吨造修船、和谐型大功率机车、长城汽车、中粮佳悦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有力促进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集聚。

3.十大战役全面展开。随着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北塘经济区等十大战役建设深入展开,标志着滨海新区从重点开发转入全面建设阶段。空港经济区、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等部分标准厂房完工,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响螺湾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渤龙湖总部经济区、中新生态城南部片区等商务楼宇抓紧建设。邮轮母港、极地海洋馆投入运营。到2010年底,十大战役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亿元,填海造陆150平方公里以上。

4.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形成了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多种形态的特殊开放区域。在内陆城市设立了18个无水港,天津港近70%的货物吞吐量来自外省市,北方门户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取得突破,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走出去”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五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853家,实际利用外资251.5亿美元,利用内资1085.7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9家在新区投资,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5.城市服务辐射功能大幅提升。一是实现产业对接。滨海新区分别与河北、山东等地的8个城市签署经济协议,天津市政府还与河北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围绕产业配套、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引导新区相关配套产业向周边区域有序转移,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另外,为市内六区规划开发滨海工业园,把新区的政策效应向区县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市区的发展空间。二是功能延伸。进一步提升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特殊政策区的辐射功能,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大通关体系,强化跨区域口岸直通与合作,为北方地区和东北亚区域大宗货物进出提供一流服务。三是科技和人才服务。滨海新区以建设自主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抓紧在建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建设向新区汇集。按照《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合作廊坊协议》,新区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在环渤海区域合理配置、自由流动,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支撑。

1.滨海新区在环渤海经济圈的示范效应。短期看,虽然获得先行先试的政策制定权和试点机会,形成资金洼地和商品、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对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地区来说机会相对不均等,形成竞争性不利影响。但长期看,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地区最终也将成为受益者。首先,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地区具有临近滨海新区的空间优势,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将最先推广到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地区;其次,在环渤海经济圈建立滨海新区经济增长引擎,形成与浦东新区、深圳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鼎力态势,弥补了北方经济增长引擎空缺的劣势,对推动环渤海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再次,具体到微观层面上,滨海新区十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些新业务,新产品增长点将在滨海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北京可利用其金融机构总部和科技、人才、信息优势进一步成为新的制高点,同时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地区可推进相关形式配套试点,最终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创新模式,推动环渤海经济圈产业、金融、政策一体化建设。

2.滨海新区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天津滨海新区主要承担环渤海经济圈的制造、物流航运和外向型经济的职能分工,因此,滨海新区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航运和物流中心比较适合。从滨海新区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技术协作、要素和产品流动情况看,滨海新区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可以为环渤海经济圈提供工业最终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定位为航运和物流中心会拉动环渤海经济圈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而通过垂直和水平分工与环渤海经济圈形成有效分工的协作与竞争关系。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滨海新区地税收入规模也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9.3%。2010年,滨海新区实现地税收入204.34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31.2%,较2006年的73亿元税收增长了1.8倍。2010年,滨海新区宏观税负为20%,高于深圳特区,低于浦东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宏观税负率还有小幅提升的空间;税收弹性为1.03,随着经济增长,税收参与新增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2010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作为四大主体税种,累计完成税收163.22亿元,占滨海新区税收总额的80%,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77.3%,支柱作用凸显,其中:营业税83.81亿元,同比增长23.59%,占总体税收比重高达41.02%,居滨海新区税收的主导地位;企业所得税22.97亿元,同比增长27.08%,受经济危机和税源增量影响,近两年税收比重明显下滑(2008年为15.25%,2009年为11.14%),2010年占总体税收的比重为11.24%;个人所得税35.80亿元,同比增长31.44%,高于滨海新区平均增幅5.56个百分点,占总体税收比重达17.52%,税收贡献仅次于营业税;契税20.63亿元,同比增长17.04%,占总体税收比重为10.10 %,近年来,契税贡献逐年提高,对总体税收的支撑作用越发明显。

2010年滨海新区税收各税种比重图

2010年,滨海新区经济全面发展,第一产业税收收入485万元,同比增长22.17%,占总体税收比重为0.03%;第二产业税收收入60.97亿元,同比增长26.40%,占总体税收比重为33.19%;第三产业税收收入122.69亿元,占总体税收66.78%,税收增幅27.23%,同比增长67.32%。新区八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撑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汽车、石油等行业税收增加74.4亿元,占新区税收增收额的44%,拉动收入增幅13.8个百分点。

行业税源相对集中,我市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八大重点行业税收贡献突出。其中建筑业税收35亿元,增长30%,占税收总额的19.1%。“十一五”期间,由于各功能区内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建筑业税收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行业税收贡献率持续上升,2006~2009年分别为11.6%、12%、17%和18.1%,已逐渐取代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地税税收增长的龙头行业。制造业税收23.32亿元,同比增收4.79亿元,增长25.9%,占税收总额的12.7%。制造业税收的增加,得益于国内外经济持续复苏,企业效益逐步向好,该行业的个人所得税增长突出。房地产业税收31.55亿元,同比增收6.49亿元,增长25.9%,占税收总额的17.2%,税收贡献逐年下滑(2006~2009年比重分别为27.9%、25.2%、18.2%和17.4%)。随着“新国十条”的出台,国家对房地产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凸显,2010年房地产业税收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但受益于下半年土地增值税的集中清算,有效弥补了房地产业的税收缺口,全年才得以保持增长态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22.99亿元,增长57.1%,占税收总额的12.5%,仅低于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列居第四位。近年来,众多新兴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团式公司、新型投资公司迅猛发展,自2006年至今该行业税收年均增幅达到51.36%,对滨海地税税收增长起到有力的拉动。交通运输业税收16.41亿元,增长22.8%,占税收总额的8.9%,该行业自2006年起占整体税收比重逐年下降。特别是2008年以来,交通运输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负面效果至今并未完全消退,尚处于企稳回升阶段。金融业税收5.50亿元,增长116.9%,占税收总额的3%。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区域优惠政策的影响下,该行业税收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兴的融资租赁行业给金融业税收带来新的活力。

2010年滨海新区税收各行业比重图

2010年,滨海新区地税机关管理纳税人52208户,其中内资企业占69.7%,累计完成税收139.36亿元,增长27.7%,占总体税收比重为75.9%;2010年,内资企业税收增幅较高的有:联营企业101.7%,国有企业34.1%,股份公司32.4%,私营企业31.1%;港台投资企业占1.9%,占总体税收比重为5.7%;外商投资企业占5.4%,占总体税收比重为17.%;个体经营户占23%,占总体税收比重为1.4%。

2010年滨海新区税收各纳税类型比重图

注:数据不含契税和耕地占用税。

滨海新区各区域税收贡献差异较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塘沽地区是滨海新区税收的主要来源区,两区域收入占总体税收的57%;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两个区域属于新兴功能区,尚处在高速成长期,税收仅占滨海新区的4%;汉沽地区以海洋化工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税收占滨海新区的5%,但近年来税收增长较快,2010年增幅为51%;大港区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主体产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税收增幅为32.4%,税收占滨海新区的9.3%;天津港保税区作为天津的保税物流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2010年实现税收达到滨海新区的17.5%;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着力建设产业创新集群,2010年税收增幅为27.5%,税收占滨海新区的6.9%。

2009~2010年滨海新区各区域税收对比表

2009~2010年滨海新区各区域税收对比图(单位:万元)

2010年滨海新区各区域税收主要税种完成情况统计图(单位:万元)

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定位各异,特色鲜明,其中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港物流区,以及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取得了飞速发展。

1.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产业。通过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促使电子通讯、食品、机械、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并行发展,努力建成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该功能区经济发展迅猛,税收收入体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区,且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滨海新区税收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先进制造业产业区2010年实现税收收入62.26亿元,增幅为23.7%,占滨海新区收入的30.5%。该区域涉外税收比重较大,2010年达到21.62亿元,占滨海新区涉外税收比重为53%。

2.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高新企业主要涉及专业技术服务、通信设备、计算机及设备制造业等,对符合高新技术资格的企业,企业所得税一律减按15%征收。在高新企业的税收拉动作用影响下,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实现税收14.17亿元,成为滨海新区强有力的税收支撑点。

3.海港物流区。海港物流区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形成货物能源储运、商品进出口保税加工和综合性的国际物流基地。海港物流区以天津港保税区为主要区域。2010年税收35.8亿元,增长11.3%。

4.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两个新生力量,具有税基小、发展迅猛的特点。2010年两个区域实现地税收入8.47亿元,同比增收4.47亿元,增长112%。虽然该区域收入仅占滨海新区的4.1%,但税收增速远远超过滨海新区其他区域,税收拉动作用显著,推动滨海新区税收规模不断扩大。东疆保税港区在金融与租赁业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自2010年4月,客机融资租赁业务和公务机融资租赁业务“第一单”在东疆保税港区签订,创下了国内金融租赁公司此项业务的先河。2010年14户单机单船融资租赁企业税收1089万元,为滨海新区税收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全力构筑生态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文化部唯一确认的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落户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前景十分可观。2010年动漫、文化和科技企业已缴纳各项税收1.11亿元。动漫文化产业作为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朝阳产业,为滨海新区的税收良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产业受到挑战,一批新的产业正在涌现,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结构升级。

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尚未改变,资本、技术、人才等继续聚焦中国市场,新区作为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有利于吸引各种资源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是全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先行先试,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

四是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统一行政区设立后,有利于统筹规划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集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较多,存在着各种风险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金融创新等方面将受到较大制约。

二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市场面临游资冲击,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不断上升,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对新区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国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重庆两江新区、山东蓝色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正在加速崛起,滨海新区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

四是国家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新区重化产业比重较高,环境容量约束凸显,新一轮节能减排难度加大。

五是新区区域发展不协调,南北两翼发展相对较慢,城区与功能区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六是高端领军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不足。

一是第二、三产业的经济规模与地税收入呈倒挂格局。近年来,滨海新区始终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比重上看,各次产业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缩小,第三产业比重增大的格局。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4:69.6:29.7,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2:67.4:32.4。从各次产业所形成地税收入上看,第三产业是地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第二、三产业经济规模比例为67:33,其所形成的地税收入比例为33:67,第二、三产业的经济规模与地税收入间形成倒挂格局。形成这种倒挂格局是由于税制征管因素和各产业地税贡献率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大,但实现的地税收入较少,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税收主体是增值税与消费税,由国税征收,地税分享收入比例较少。相反,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都低于第二产业,但实现地税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地方税收主体税源集中于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较高。

二是税源行业结构不均衡。滨海新区税源的行业结构略显不均,存在着区内各行业税基增长不均衡的问题。滨海新区目前的重点行业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易受到投资增减、经济和社会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税源稳定性相对较弱,加大了今后的收入风险,影响到地方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浦东和深圳相比,滨海新区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比重仅占32.4%。

三是税源的区域差异较大。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南北两翼发展相对较慢,城区与功能区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滨海新区各区域税收贡献差异较大。投资环境的差异,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都导致了税源的区域差异。

四是税源相关信息不完整,税源监控管理滞后。现阶段滨海地税在数据采集方面仍存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不全面、第三方信息占有量匮乏的问题,不能完全反应实际税源信息。以房地产业为例:①社会资讯渠道不畅,信息取得时间滞后。目前尚未建立法律或规章来约束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业的协税护税行为,部门之间的合作只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控收入实现的时间与实际应纳税款实现的时间。②税务部门在具体进行房地产税收征管过程中,一些基础信息来源于房管、土地等部门,但由于彼此不属于同一领导部门,致使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乏力,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③我市自2006年以后对房地产行业按开发项目实行属地征管,异地经营的项目其发票管理及营业税、契税的征缴由项目所在地税务局负责,造成部门管理分割,税种管理分割,这样注册地税务局难以发挥以票管税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源泉监控手段,致使税务部门不能及时实施管理,往往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为了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国家及天津地方政府给予滨海新区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要灵活把握税收调节的力度和步伐,在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减轻税负的同时,保证税收收入适度稳定增长,建立税收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机制。

滨海新区应充分利用房地产行业政策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以往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产业格局,着力转变社会经济增长方式,构筑以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转移、扩散部分传统产业,将土地、资本、人力等优势资源投入到高成长性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效益。

滨海新区是承接市区工业战略东移政策下诞生的,相对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等地区来说,滨海新区明显的产业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第一,滨海新区要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核心大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推进其整体改制或主营业务上市,这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而且可以吸附一大批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促使产业带动作用落到实处。同时,构建良好的科技融资机制和创业投资基金服务平台,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国有大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第二,要合理规划第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聚集区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注重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推进传统服务业向高端商贸服务业和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快转变。第三,滨海新区要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科技合作,实现与环渤海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关村园区互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带动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是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紧密联系的。在全市940项重大项目中,滨海新区占410项,强力支撑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一个助推器。为此,税务部门应进一步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滨海新区一些重大项目是关系国家产业命脉的重大项目,属于新材料、新能源、高科技领域,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应该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帮助企业落实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深入研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设立的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和申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帮助项目单位积极申请相关资金的支持。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历史性机遇,在全面落实中央给予滨海新区税收优惠的同时,研究制定我市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财团和研发机构落户新区,发挥滨海新区示范带动作用。依据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适当放宽对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将高新技术企业的业态范围,适当扩大到高新技术服务型企业、高端物流企业等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的企业,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以中新生态城为例,该功能区主要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在国家着力调控房地产行业的大环境下,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在生态城购房可享受契税减免优惠、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生态城投资或注册企业到一定额度即可申购宜居住房等等,来保证功能区优先的发展地位,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新区土地供应、标准厂房、蓝领公寓、行政审批和保姆式服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新区,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用足用好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地方收入全留、意愿结汇、入区退税、区内免税等优惠政策,努力打造区域招商引资的“政策洼地”,引进更多的企业总部、销售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形成项目投资注册的集聚效应。

发挥滨海新区门户作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以无水港为纽带,推进区域通关便利化,实施腹地口岸直通,服务环渤海和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开放。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临近地区在港口机场、产业发展、人才科技、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能源、水源、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大项目和企业总部为龙头,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产业链和服务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响螺湾商务区外省市驻津机构集中的优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采取飞地经济等形式,鼓励周边省市企业在新区发展壮大。加强国内招商引资,推动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在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一是紧密围绕新区加快发展的形势需要,坚持依法治税,改进和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升财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充分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健全税收源泉控制机制和税收代扣代缴制度,加强政府土地收益管理,努力防止收入流失。加强减免税政策审批管理,落实欠税公告制度,组织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加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政策环境。发挥税收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新区税收征管和收入分配运行机制,按照税收属地化征管原则,规范经济功能区的税收征管关系;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理顺经济功能区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实现税收的源泉控管。加强与国土、建设、规划、房产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建立信息传递制度,构建高效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的征管,就要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出(转)让信息、房地产立项批复信息、土地基准地价信息、房地产区域交易基准价格信息、企业资金账户监管信息等。为日后全程跟踪管理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增强税收管理的深度和税源源头控管的广度,实现对房地产业税收的部门联合控管。

(作者单位:天津市地方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