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已实施过货币国际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探索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
英镑:依托工业革命和殖民地起家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逐渐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确立的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到20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也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就从根本上破环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战争也使得“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衰落,并最终逐渐被美元所取代。
美元:两次战争中崛起
美元的国际化进程始于二战期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大陆动荡不安,人们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转而将资金投向美国。美国获得了急需的资金和技术,经济得以高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具潜力的市场和项目投资目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开始准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二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经济遭受战争重创,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之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使用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与黄金地位相同,一度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外汇储备中占比达到80%以上。
到了1973年,限于国际黄金储备与美元之间的天然矛盾,IMF通过了《牙买加协议》,宣告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自此美元与黄金脱钩,浮动汇率合法化,全球纸币失去与黄金的最后一丝联系,美元如同脱缰的野马开始狂飙之旅。美元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和石油美元政策,特别是美国拥有规模巨大、体系健全、层次复杂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市场发达,持有美元有众多的投资渠道,因而美元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美元早在1944年以前就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是对美元已有的国际地位进行法律上的追认。美元对国际社会更深远的影响是通过此后以各种名义向全球进行的资本输出形成的。所以,以资本输出深化其国际化程度是美元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日元国际化:急于突进,功过参半
日元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对金融领域的管制还相当严格,担心日元国际化会使资金大量外流,对日本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日元国际化实际上是持消极态度。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实现自由兑换、放松对欧洲日元贷款和欧洲日元债券的有关限制、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取消日本对居民和非居民原有的资本流动限制措施等一系列措施,到1990年,日元终于成为多元化储备货币中仅次于美元、马克的国际货币。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欧元启动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日元国际化。但是,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也是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10余年长期萧条的转折过程。随着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停滞和和萧条期,日元国际化原有的成果也开始萎缩,日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实际上是相对下降了。虽然作为国际货币,但是到2009年也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与日元挂钩或盯住日元。日元在贸易中的使用也只是与日本的进出口相关,其在日本进口中的比重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相比只是略有上升,由1990年的14.5%上升为18.9%;在出口中比重反而略有下降,由1990年的37.5%降至1997年的35.8%。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的交易规模占所有外汇交易规模的比重1992年时为11.5%,到1998年反而下降为10.5%;日元在外汇储备中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8%下降至1997年的4.7%,目前这一比重仅接近4%。
欧元:区域货币联盟的成功示范
欧元的问世是当今世界经济史上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结盟的尝试。1967年德国制定了《促进稳定与增长法》,将汇率稳定关系作为重要目标,制定了价格水平稳定、适度的增长率、国际收支平衡和高就业目标。1979年形成了欧洲货币体系,成为以马克为稳定锚的“马克区”。
在经过结盟与合作,有调节的固定汇率制等多种方式的尝试后,欧盟国家认为建立共同的货币是欧洲实现金融稳定的途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举措。自1992年签订《马约》,到1994年1月进入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再到1999年1月1日欧元的问世,欧洲的货币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马约》规定经济趋同标准,制定了一个稳定政策目标的四大框架:即持续增长、高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和保护环境义务的趋同目标。在构建欧洲央行的过程中,主张欧洲银行体系需要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独立于政府。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国际金融体系出现了三级体系——美元、马克和日元过渡的趋势。1999年欧元启动后,欧元区加大了货币国际化的步伐。具体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增加国际贸易中欧元结算的比重。欧元启动后欧洲的跨国公司立即以欧元结算,跨出欧洲的兼并和收购则多以欧元结算;美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占到15%,亚洲对欧元区的出口占到10%,他们大部分同欧元区的贸易都将以欧元结算;中东欧和地中海国家已经准备将欧元作为结算货币。
2.增强欧元的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在欧元酝酿阶段,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有价证券投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欧元启动后,更加快了这一趋势,欧洲金融界推出欧洲八大金融证券市场联合的举措。货币联盟极力保持欧元币值的稳定与经济增长的趋势,以使欧盟以外的跨国证券交易在预期内能够以欧元进行。
3.完善欧洲金融市场。欧元启动后,欧洲债券市场改进了交易体系和融资方式,效率和透明度均有提高;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通过联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了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更新基础设施,欧元区建立了由先进电子技术装备的一体化的转账支付体系,以此将各国的支付体系连成一个跨国界的支付平台,日成交量约3500亿欧元;另一方面,进行股票市场的合并,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向,使其从传统的结算信贷业务转为投资银行的经营范围,加快兼并收购,形成银行、保险公司和股票市场相互参股的综合经营的发展格局,使得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股票市场规模与美国差距有所减少。
欧元的诞生是货币国际区域化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几个经济实力相当、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联合起来使用统一的货币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种模式。
小结:货币国际化的共性
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情况,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战争以及建立殖民地的方法,将宗主国的货币强加于殖民地,然后再影响到世界各国,即英国路径;二是通过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即美元路径;三是通过有策略、有计划地培养区域内货币,然后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即欧元路径;四是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成为国际货币,即日元路径。上面四种货币的国际化具体路径虽然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但在其国际化的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
纵观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历史,我们看到一国的货币国际化要依托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实力是坚强的后盾,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则是实现货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后,将随着这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和资本博弈,也会经受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洗礼。大浪淘沙,最终它能否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还要看它的国家管理者能否以史为鉴,并以独具大智慧的决策以货币来引领经济。
人民币的国际化策略
人民币境外使用积极稳步推进,被各方专家视为人民币国际化长远路径的中期目标,将为人民币逐步发展成广被接受的国际货币构建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表明长期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国际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失衡发展的重大隐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尤为迫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国际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从经济规模、投资与贸易指标等方面来看,人民币最有潜力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此外,随着中国成为对外投资与贸易大国,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在贸易结算、投资和国际储备中的需求激增。
人民币国际化有所加快,总体上会沿着先周边化、再区域化、最终国际化的步伐,从易到难地推动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中的使用。但是,这个步伐是渐进的,必须在国内宏观监管水平提高、微观主体适应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推进,需要克服诸多障碍。最终的国际化目标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来完成。与历史上英镑、美元和欧元等最终实现国际化的历史相比,人民币国际化仍处在起步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将如何全面推进,需要理清思路。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要从“单兵突进”转向“整体突围”,特别是在中国利率自由化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弹性化方面仍有较多的工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贸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使国内金融体系面临较大的风险。
首先,强大的国内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形成基础。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总体还处于发展不足阶段,金融体系资本利用效率不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市场内部的投融资主体存在结构性缺陷,造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大量储蓄和国际收支盈余流出到国际金融市场,从而面临“资产错配”风险。因此,要大力发展本土金融市场,扩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开放对外投资渠道,努力将我国金融市场建成具有对外提供金融交易服务能力、由境内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具有一定国际或区域影响的市场,提高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民的财富效应。
其次,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性条件和核心内容。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成为高风险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推进,令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成为现实问题。但是又不可贸然放开,必须按照“渐次推进、有限放开”的原则开放资本项目,推进金融深化,在国内外金融一体化进程中把握本币资产的最终定价权,切实防范金融开放的各种风险。
“红色钞票对抗绿色钞票”,人们有可能如此概括外汇市场上似乎正显示出的对抗。金融分析家们认为,如果某种货币有一天能够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主心骨与美元竞争,它肯定就是中国的人民币。这对于一种甚至还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来说是难以解释的信心……然而,北京正在逐步准备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进程就在美元的至高无上地位受到各方质疑时适时地启动了。
乍一看,一切都有助于人民币实力的提升。从中国令人惊叹和不可抵抗的经济发展开始:2010年,它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3%,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工厂也是一个金融巨人,拥有3.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总之,它的经济影响力和它的货币近乎不重要的作用之间的差距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还没有准备完全放开其兑换模式。它并不想看到其外汇快速升值,而且它认为,自己的金融体系还不太发达,无法承受大规模的资本流量。不过,它担心自己过于依赖美元。在北京看来,美元因美国长期赤字而变得脆弱,并且导致汇兑系统的严重不稳定。中国对此的反应就是努力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
中国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一个拥有储备货币的国家。如果此事得以实现,其他国家就将不得不持有人民币储备,降低现有的储备货币——美元和欧元储备比例。然后,中国就可以运用本币来进行交易,由此可以在全球疯狂采购时(比如涉足大宗商品市场时)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国需要办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人民币甚至还无法与其他货币自由兑换。为刻意压低出口商品价格,中国还在很大程度上把人民币汇率同美元绑定在一起。迄今为止,北京一直通过一套复杂的外汇管理体制,有效地保护人民币不受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
如果想打造储备货币,中国就必须放弃所有这些。中国将不得不逐步推动人民币升值,甚至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这样的话汇率就能扎根于货币的真实价值以及中国的经济实力。这将大幅提高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正开始采取措施使人民币从长期来看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汇率争端让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正缓慢、稳步地采取措施,利用人民币在全球各地进行更多贸易和投资活动。
看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银行业专家已经在谈论一场会对世界市场造成重要影响的“金融革命”。让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通货的计划不会让任何人感到惊奇。这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自然结果。
对人民币崛起威胁美元地位的担忧并非无中生有。随着经济危机令美元和欧元遭受沉重打击,已经有众多金融专家预言,人民币将在若干年后成为全球三大主要货币之一,美国则有报告提出未来5~10年人民币就将威胁到美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长远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通过人民币的区域化不断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人民币才能真正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我们才会摆脱为外汇储备多寡而伤脑筋的困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