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风险的应对策略

企业风险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企业面对不同风险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竞争风险来自于竞争各方的较量。只要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只能承担,比如说系统风险。这些共同的因素会对所有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而分散,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对于不可分散风险,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承担风险。承担了系统风险,能得到市场的平均报酬。要得到更高的报酬率,只能从事风险高于系统风险的项目。

当企业面对不同风险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我们认为有以下四种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风险回避、企业风险承担、企业风险降低、企业风险分担。

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因素,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的中止、放弃某种策略方案,改变某种策略风险的处理方式,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企业对自身的条件和外部形式、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属性及大小有准确的判断与认识。风险回避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风险回避在风险产生之前将其化解于无形,大大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效避免了可能遭受的损失;第二,节省了企业的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使得企业有的放矢,在市场经营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1.企业风险回避的类型

风险回避的类型可以分为积极的风险回避与消极的风险回避。积极的风险回避与消极的回避有不同点,但也存在着相同点。相同点在于两者都认识到企业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承受可能遭受的损失,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从风险的偏好来说,积极的风险回避者和消极的风险回避者同属于风险厌恶者,但两者对于风险认识的能动性是不同的。消极的风险回避者更惧怕风险,风险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也较差,他们不会去主动识别风险,更谈不上应对风险。积极的风险回避者不会一味地回避风险,从而丧失商业机会,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更了解,更有自知之明,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这条法则。

2.企业风险回避的策略

企业风险回避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回避风险,而是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回避风险,是一种策略性回避,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当某项活动风险极大时,企业确实无力加以防范和控制;当实现某项活动有许多方案,而各种方案的风险程度高低不同时,可选择地风险的方案;当实现某项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风险因素时,采取措施绕道,迂回包抄。风险回避可采用以下四种策略:

1)步步为营。企业中的某项经营活动,若一步到位肯定跳跃太大,不确定因素增加,为企业所不能承受。如果分步实施,则可能回避部分风险,增加安全性。

2)避实就虚。就是指不与风险正面冲突,从风险小处着手,绕过风险障碍,待竞争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时机成熟后,再进入较大的风险领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销售、品牌以及经济实力等高低强弱之分。实力较弱的企业若遇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则难免处于劣势,此时可绕道行之,在他处发挥自身优势,积累实力,然后再与竞争对手进行正面交锋。

3)瞒天过海。竞争风险来自于竞争各方的较量。因此,若能够瞒过对手,趁其不备突然袭击,可令对手防不胜防,风险自解。

4)移花接木。指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有把握、风险较小的项目上,或者回避某种政策或技术壁垒而采取的一种风险回避策略。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时候面临的风险无法分散,也无法回避。只要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只能承担,比如说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以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由于这些因素来自企业外部,是单一证券无法抗拒和回避的,因此又叫不可回避风险。这些共同的因素会对所有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而分散,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

不管投资多样化有多充分,也不能消除全部风险,即使购买的是全部股票的市场组合。由于系统风险是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所以也称“市场风险”。由于系统没有有效的分散方法,所也称“不可分散风险”。

对于不可分散风险,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承担风险。这样的风险不是企业所能选择的,而是存在于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与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相联系。承担了系统风险,能得到市场的平均报酬。对于这种风险,不管是风险偏好者还是风险厌恶者,都只能承担。要得到更高的报酬率,只能从事风险高于系统风险的项目。

当预计到从事某项经营活动的风险太高,而此项活动又无法避免的时候,可以通过购买保险这种方式,承担一定的风险,把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最小数额之内。这种承担风险的方法,需要预先对此项损失的发生可能、发生损失后的损失额进行概率估计和区间估计。

承担风险的方法还有投资组合,“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进行充分的投资组合,可以抵消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非系统风险,组合越充分,承担的系统风险就越小。就算一项投资遭受损失,其他投资的收益可以对此进行弥补,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风险降低是指风险承担主体将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或承担不确定性的后果转嫁给他人的风险处理方法。风险降低主要通过风险转移的手段来实现。尽管风险转移的手段各异,但都试图达到同一目的,即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他人,从而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风险转移可以通过保险、外包和出售的方式来实现。

1.保险与风险转移

保险的基本运作机制在于:投保人与保险人共同签订保险合同,投保人向保险人交纳保费,来换取保险人对投保人遭受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或在约定时间发生时给予一定保险金的承诺。保险人利用大数原则,通过大量的互相独立的个体将个别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以预测的稳定支出,实现风险的降低。

保险是风险降低中一项很普遍、容易操作的方法。它可以规范各方关系,保护企业利益。保险公司接受风险转移是因为可保风险是有规律的。通过研究不同风险的发生概率,寻找规律,为众多企业的顾虑提供了保障。

2.外包与风险转移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业务,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外包业务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内部优势资源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活动上,剩余的其他业务交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在企业竞争过程中,环境、技术、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企业投资于自身非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存在巨大的风险。通过外包策略,可以将这种风险转移给外包商,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

企业外包业务有助于以下三方面风险的转移,从而能做到降低自身风险:

1)质量方面的风险转移。在外包业务中,企业通过采取严格有效的合同方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交货时间等问题全部由外包商承担,同时将由质量问题导致所承担的风险也一并转移给外包商。

2)资金占用风险的转移。通过外包,合同制造商将帮助企业解决一部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资金占用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一,通过外包,可以帮助组织重构财务预算,从而避免对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二,通过外包将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单元或者设备资产转交给外包商,企业能够获得一笔现金流,从而释放出一部分资源进行其他投资;三,外包将固定成本业务转化为可变成本业务,有利于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3)技术风险转移。外包有利于企业获得原先无法凭自身实力取得的技术和技能。通过外包,企业可以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由最适合企业情况的、最好的专业公司来完成。常常能获得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和技能。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获得外部可利用的服务设备等资源,能降低自身的技术风险。

3.出售与风险转移

出售也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通过这种风险转移,降低了出售方的风险。企业认为不可取而拟转让的资产或实体,对于受让方来说未必就是糟粕,因为各个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所处的行业、自身的技术以及特殊的财务资本结构与经营方式等原因,对于同一项资产或实体的评价是各不相同的,正是“正看成岭侧成峰”。实体的权属问题与风险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以实体所有权的转移时间作为风险转移的时间,其理论依据在于,转移实体所有权是买卖合同的主要特征和法律后果,风险和收益都是基于所有权而产生的。因此,当所有权因买卖合同生效而发生转移时,风险就随之发生转移。

当实体在卖方手中时,卖方就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占有或经营此实体的风险。通过出售,所有权从卖方手中转移到买方手中,买方就需要对该实体承担全部的风险。

出售的风险转移方式常常发生在经济不景气、资源紧缩、产品滞销以及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时期,或者企业原先的经营领域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当企业原有经营领域的市场吸引力微弱,获利丧失而趋向衰退时,市场占有率受到侵蚀,企业经营活动受阻而有意从原有的领域抽身,另辟蹊径,将实体出售给新的进入者,从而实现企业长远的经营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以发展新的事业领域,从而转移风险。

风险分担指的是由于单个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企业选择与多个风险承受方承担属于某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总量一定的风险,从而降低单个企业承担的风险。风险分担与收益分摊是相辅相成的。由于风险与收益对称,所以联合投资可以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

风险分担是投资项目巨额投资资金的客观要求。一个项目从萌芽、开发、生产到投放市场,通常建立在巨额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而单独一家企业的筹资能力是有限的,难以单独满足项目资金上的要求。通过一家企业发起,多家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投资于一家企业,就可以做到风险的分担。

对于一定的风险项目,企业投资该项目所需承担的风险是一定的,但因自身资金实力有限、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以及风险感知的偏好,个别企业往往不具备独自承担全部资金风险的能力。因此,通过联合投资协议,各方根据自身的资金特点,选择不同的时期投入资金,在保证投资项目顺利进行的情况下,企业共享投资收益的同时,分担各自承担的风险。

在联合投资中,由于不同企业投入项目的风险资金存在差距,联合投资方对项目的风险认识以及项目的前景认识很难达成一致,所以各个企业对于风险愿意付出的监督成本、管理水平等与资金的投入不成严格的比例。这样,就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这对联合投资是一项障碍。避免“搭便车”的关键在于通过完善联合投资契约,加强对双方或者多方的约束力,以及对风险资金管理与使用的认识。

对于风险投资业,联合投资方式已经成为迅速集聚资金,降低风险,发挥协同管理作用的最受欢迎的方式。在现代经营环境中,可以通过联合具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及营销优势的企业,共同进行联合投资,从而充分分担风险。这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实现了优势互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