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很大程度上是说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奋斗,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了,已经是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大国了。但是,放眼世界来看,还不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不能停留在经济大国的认识水平和发展水平上,需要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靠改革和创新着力推动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那么,现实到底怎样呢?现在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一些经济体的复苏仍然脆弱,新旧增长点转换任务艰巨。从经济总量、部分省市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等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下三个大的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经济缓慢低速增长。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美欧等经济强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意在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实体经济,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得有限世界市场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现在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增长。我们既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加快全球战略性布局,又要防范各类风险,保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繁重。经历了三十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我国经济的增长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刘易斯拐点”正在加速到来。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存在着“跑马占荒”、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很多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诸多问题,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客观上要求我们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三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目标任重道远。2014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3%,继续位居全球经济体的第二位。而从经济强国的角度看,其基本的量化门槛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至少要达到6%;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要进入世界前五名的行列;服务业产值占比要超过70%;城市化率不能低于70%;国际储备货币占比要超过4%。目前,从各项经济强国指标的水平看,中国显然离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