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们强调经济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高增长,但也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惯性下滑,这种辩证思想对指导建设经济强国的前进方向至关重要。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好经济始终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关键所在。
坚持区间管理,注重定向调控。2013年年初,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出台新的调控思路和方式,确定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下限是保增长、保就业,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不能低于一定幅度,上限是防通胀,物价上涨不能高于一定幅度。此举增强了市场信心,2013年下半年经济回稳向好。2014年以来,受世界经济波动和我国经济固有矛盾的影响,全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4%,2015年前三季度虽经济下滑态势进一步显现,但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势看,总的特征是: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面对这种情况,中央创新了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讲,就是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进行“喷灌”“滴灌”。定向调控是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间调控的深化,也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实施定向调控,就是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定向施策,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更惠长远。
链接: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
区间调控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一种创新。它与过去制定经济指标的某个具体数值不同,更加重视用区间概念来观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区间调控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而“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2014年,我国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创新实施定向调控,其基本思路是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调控“靶点”,实现精准调控。
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2014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保持简政放权力度不放松,继续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等。“一石激起千层浪”,简政放权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例,由于企业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年检制”改为“年报公示制”,市场的经营和投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便利,社会新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下一步要继续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使制度更为公开透明,给权力涂上防腐剂,营造更加宽松便利、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励更多人去创业创造,让松绑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竞争,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加大公共投资,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稳增长有效的手段仍然是投资,特别是公共领域的投资,能够起到补“短板”的作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2012年以来,经济发展能在合理区间运行,这其中投资无疑是重要的抓手。稳增长增加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方向。应当增加调结构的投资,投向符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公共服务投资就具有这样的属性。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上看仍然是发展的“短板”。铁路、公路、水利等有许多属于公共产品,目前还比较薄弱。比如铁路,不仅中西部地区缺乏,东部地区也不完善。机场、公路等交通设施,世界经济强国的网络密度比我们要高得多,而他们的人口密度比我们要小得多。在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大国计民生方面的公共设施投入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加强这些领域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有利于经济增长。
链接:公共投资
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这些政府投资往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因此这些资本被称为“公共投资”,也被称为“政府投资”。公共投资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凯恩斯主义倡导的重要宏观调控工具。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投资、教育投资、科技研发投资等方面的内容。
向结构调整要助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全球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中,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巨大的压力。我们只有主动适应外部变化,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得优势。对于结构调整,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落后产能要淘汰,过剩产能要消化,要靠改革来推进。对基础薄弱的产业要加强,服务业比重要提高。要创造条件,让核电、高铁以及更多装备走出去,努力消化过剩但并不落后的产能。当然,调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科技进步,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迈进。通过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瓶颈问题,推动经济向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区域发展上,要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不断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总的来看,需要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稳定发挥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扭转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趋势。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保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