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出总量上看,中国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几年来,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中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超前的。2014年,中国继续蝉联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2.8万亿元人民币,工业产品产量二百二十多种位居世界第一。高速轨道交通、百万千瓦的核电装备、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的火电装备、百万千瓦的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
链接:中国高铁
高速铁路(高铁)是指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并且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客运专线)。中国高铁已经成为走向全球的名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高速推进,中国高铁正迅速崛起。李克强总理在英国、罗马尼亚、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国际贸易交流中,主动推介中国的高铁技术。中国高铁变成中国人手中的一张“王牌”,中国高铁的技术与需求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国际贸易战略大合作的力度。
但与此同时,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的瓶颈。从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看,中国制造业与主要世界经济强国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发展不平衡。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中国在部分行业,如电信设备制造,开始拥有世界级的国际竞争力,相关企业也具备了强大实力,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其他重要行业,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
第二,规模大但质量不强。中国制造业具有庞大的规模优势,但这种优势伴随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中国工业整体呈现的状态是既“大”且“胖”,如何“瘦身”,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总体上具有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特点,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看都是如此,如何清洁化、绿色化,是中国工业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在一些行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处在价值链的相对低端,如组装环节。由于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同生产活动相关的本土价值创造非常有限,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低端的生产组装活动面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严峻挑战。当然,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第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工业的整体升级需要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赖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对企业而言,既要加强获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更要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品牌,特别是国际品牌的开发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强。总体上讲,研发、技术和品牌将是中国企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本土竞争到全球竞争转变的关键。
目前,不少国家均将制造业创新、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作为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力量,比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印度制造战略等等,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以制造业强国练就世界经济强国的铮铮筋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