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过高

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过高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阶段,出口贸易仍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产品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对加工贸易的支持等原因,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商品出口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这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一方面也会阻止加工贸易技术外溢,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1981-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1]为辅的局面(见图3-9)。总体来看,加工贸易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图3-9 1981-2008年按贸易方式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及中国海关网站

(1)1981-1991年加工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主要内容是打破中央集权下的外贸垄断,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大外贸经营渠道。在改革之初,为了促进出口,中央政府引进了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以进养出的贸易方式。在这一阶段,虽然总体表现为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为辅;但从发展速度上来看,加工贸易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发展速度。1981-1991年间,加工贸易从最初的11.31亿美元增加到324.3亿美元,增长了近29倍;而一般贸易仅仅从208亿美元增加到381亿美元,增加了1.8倍。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归结为下述原因:首先从中国的国情来说,当时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能够好而快速地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最初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张养殖[2],前两个是针对工业品,后一种是针对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其次,继1979年中国首先扩大了广东、福建两省的外贸经营权后,以后又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召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沿海地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在这些开放的经济特区内,实行的种种优惠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这些制度包括:允许外资进入,优惠税、进口原料[3]免税并优先供应,差别汇率。这些措施会提高加工贸易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发展。

(2)1992-2002年加工贸易主导地位确立阶段

1992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此相对应,外贸体制也进行了深化改革:不仅使国有外贸公司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且国家对外贸的管理开始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1992年6月27日,我国开始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和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1992年7月,进一步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个长江沿岸城市。1992年至1994年,国务院批准在原有的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再增设长春、武汉、重庆等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此同时,中央对待外资的政策也逐步放宽。这一阶段,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由沿海城市向沿江、内陆地区展开。开放步伐的加快造就了我国加工贸易进一步的飞跃:1995年,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出口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方式。此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一般贸易出口小幅下降,但加工贸易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1年底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出口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3)2003-2008加工贸易增长平稳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进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广泛地参与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阶段,出口贸易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但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略微高于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由于产品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对加工贸易的支持等原因,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商品出口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加工贸易在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增加就业以及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问题:(1)我国贸易顺差几乎完全由加工贸易方式所贡献,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尹浩华和陈继勇,2008),由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过高带来的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2)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由外资主导,国内企业参与不足。外资牢牢控制的是价值链中的产品研发、营销以及品牌的塑造核心环节,而将零部件生产、产品加工组装放在我国。这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一方面也会阻止加工贸易技术外溢,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并且从福利的角度分析,会导致加工贸易的大部分收益都为外资企业所占有(马涛, 2009)。为此加工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争取摆脱“微笑曲线”底部的地位,从而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和平崛起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