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什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让职业规划从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大学学习生活同步,以便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到了大学毕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出现就业恐慌。一提到职业生涯规划,许多人都将其等同于“就业”和“找工作”。所以,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至今,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许多大公司员工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让职业规划从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大学学习生活同步,以便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到了大学毕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出现就业恐慌。

一、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职业(Career)

一提到职业生涯规划,许多人都将其等同于“就业”和“找工作”。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是舶来品,也称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如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都已经从娃娃抓起了。

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工作(Job)是指相似的职位所组成的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如高校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汽车修理工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等。工作可以是有偿的也可是无偿的。其中职位是分配给个人的一系列具体任务相关的地位,一个人一个职位。

职业不同于工作,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职业是工作的类的称呼,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工作,即存在于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工作,如教师职业、医生职业、职业规划师职业等。

什么是职业?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职”包含着社会职责、权利与义务的意思;“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工作的意思。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活动。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对职业社会学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他将社会分层标准定为三个:(1)经济标准,主要是指财富,即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所处的地位;(2)社会标准,主要指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在很大程度上,这要依靠职业来获得;(3)政治标准,即权力。韦伯关于职业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首先,他将职业的声望和伦理的考虑糅合进了经济发展的研究之中,把新教的伦理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将职业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宏观领域;其次,韦伯将社会地位的分层一分为三,体现了近代的职业和社会分化的加速性,使得后来的学者们在研究社会分层和职业的关系的时候有了更为精确的模型和参考系。

现代社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学研究更是有了长足进展,也更专注于职业的专门化和中观微观化研究。其中相关的有影响的著作有:美国社会学家穆尔的《劳资关系与社会秩序》、卡普洛的《职业社会学》、达伦多夫的《工业——经营社会学》等。他们将职业的社会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将职业现象定位为社会现象,将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重新融入到职业现象的分析中。

我国职业社会学家认为,所谓职业是指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报酬的专门的工作或角色。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开始具有了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人们对职业的划分通常按照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劳动的内容、手段、方式、环境、脑体消耗量等标准来进行分类。从现阶段看,对职业的社会学研究有多种视角倾向,大体包括了制度分析、文化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等。这些研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譬如,在结构分析中强调不同职业的个人是社会宏观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由此研究不同的职业群体,可以通过职业结构的变迁说明社会结构的变迁,通过不同群体在就学和就业等发展机会方面的差异研究来作出进一步剖析。

职业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就职业一词的本意而论,它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首先,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专业分工,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要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其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忠诚。

(二)生涯

在古代汉语中,“生”原意为“活着”,“涯”为“边际”,“生涯”就是“一生的极限”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生涯又指个体一生中的一系列角色和职位。我国“生涯”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西方,“生涯”一词被叫做career,具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及事业的含义。通俗地讲,“生涯”广义上是指人一生生活的过程,狭义上则仅指职业生涯。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对“生涯”一词下的定义是:生涯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美国生涯管理专家Super.D.E(舒伯)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涯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并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职业生涯,即一个人在就业领域所经历的一系列岗位、工作或职业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轨迹,如艺术生涯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

将前两个概念整合起来,职业生涯就是以人的心理、生涯、智力、技能、伦理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一直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一生的职业工作历程。规划即遵循客观规律去筹划,强调的是为实现目标而有意识地选择路线、执行方案,修订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业诞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是一个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些计划。所以,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至今,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许多大公司员工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书所指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其内容包括自我探索、自我定位、职业分析选择、目标设定、职业实施测评以及职场准备等方面。

简而言之,生涯规划就是知己(自我探索)、知彼(职业选择),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职场准入),并以最优策略、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就是要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有专家将此高度概括为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定向,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对大学生来说,职业定向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十足的勇气,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定点,就是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定位,就是确定自己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大学生往往因为定位的不准确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大学生需要准确地标定自己的位置,既不自卑也不自傲,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在择业时对职位、薪资、工作内容等做好判断和把握。定心,就是稳定自己的心态。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必然会有高低起伏、磕磕碰碰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敢于直视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计划去实现理想。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自己的成长背景、目前可利用的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的发展路径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特性,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合理拟定职业生涯目标,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要素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采取适时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

很多人都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实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你的不少决定与行为就已经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影响。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后期的职业走向也会差别很大。

比如,不妨想想你以前是如何面对这类情况的:做事时,你是有所准备还是临时抱佛脚?学业进度你是宁愿一个时间段完成还是分时间段进行巩固?文理科分班时,高考填写入学志愿时,大学时代学业及社会活动的安排等,你是听信于父母、朋友、老师的建议,还是凭自己的兴趣,或者随心所欲?

这些都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别问题。

(一)按照规划的时间维度进行划分,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1)短期规划:指2年以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目的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制订近期应完成的任务计划。

(2)中期规划:指2到5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职业生涯规划。

(3)长期规划:指5到10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目的主要是设定比较长远的目标。

(4)人生规划:指对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跨度可达40年左右。规划的目的是确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

(二)根据个体在处理职业问题时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依赖型、直觉型、理性型三种类型

1.依赖型:依赖父母、朋友、老师,或遵从书本与社会舆论

我国大部分学生从小只知道不断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就业之前很少关注与职业有关的事情。加之学校、社会也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与资讯,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一些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职业发展的问题:在很多地方的高中,都会认为读文科的人比较笨,于是文理分科时,不少人明明喜欢文科,却屈从于社会舆论选择理科。高考后填写大学志愿时,多数学生对高校的专业划分一无所知,对自己未来想从事何种职业一片茫然,盲目地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到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苦恼。当问及他们选择大学专业的原因,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当初什么都不懂,父母帮我选的”,“觉得这个职业以后收入不错”,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考研、留学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只是因为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这么做。

工作后很多人也想过职业规划,可无从下手。父母、朋友、书本说的都有道理,该听谁的呢?该作何决定呢?面对众多不尽相同的意见,当事人自己反而没了主意。

其实,如果你不假思索地执行别人的建议,最终也是要由自己承担结果,毕竟只有自己才可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所以说,在参考别人意见的同时,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这比现成的答案更重要,而师者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

2.直觉型:凭自己的直觉、一时的喜好做出决定

现实中,不少人都曾经在某一阶段凭喜好做出职业决定。譬如因为感情受挫辞职疗伤、沉浸爱河无心工作、工作不顺频繁跳槽、收入不高追随热门等。

这种类型的人职业生涯最容易出现的隐患就是职业生涯不连贯,在每一领域的积累都不多,很难晋升到中高层。

3.理性型:综合考虑个人与职场等因素,分析利弊得失,做出并执行相应的计划

排除少数运气好的人在内,大部分职场成功人士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都是非常理性的。他们会及时关注职业信息,充分了解自我,制定合适的目标,并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以上三种类型各有利弊。依赖型最省时省力,但是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他人,终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直觉型短期内会很满足,可是长期来看随机性太强,会存在较大风险;理性型考虑周全,但是会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如果你在意职场的得失,追求事业的成功,如果你想在职业生涯中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建议你还是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多做些思考,做个“理性型”的人。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处于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所面对的环境要求不同,自身素质积累也不同,因此,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其规划时所处的阶段、职业发展现状而进行。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学校环境迈进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同时也处于职业的学习、准备和起步阶段,因此,与已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其独有的阶段性特点,在总体原则和操作步骤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两者的规划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已有工作经验的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设定目标不同

已有工作经验的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了获取一定的职业地位或者取得一定的职业成绩。譬如某人规划自己35岁前要进入某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或者为自己定下两年内销售业务量成为公司之冠的业绩目标。这类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目标的划分也并不明晰,视个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定。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最根本也是最现实的目标是获得初次就业成功,能够在毕业时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比如,规划自己毕业后进入某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十分明朗。比如,一年级应该达到什么要求,二年级应该完成什么计划,毕业前要实现什么目标等等。

2.规划年限不同

通过前面的内容介绍,我们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按时间类型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已有工作经验的职业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的特点,制定期限可长可短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活是一个完整和固定的阶段,其时间维度上有一个标准的划分方法——大学的学制为大学生活的起止时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最现实、最典型的是中期规划,其规划年限一般与学生距离毕业的时间有关。比如说,医学院的本科学制为五年,如果一个新生从入学之初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其规划的起止年限为五年;如果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则其规划的起止年限为两年半。虽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也有长期规划或人生规划的做法,但并不具有代表性。

3.实施策略不同

已有工作经验的职业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施策略主要是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制订一定职业范围内的学习培训、专业技能提高、职场人际关系沟通、企业文化融合等行动计划。

大学生处于职业的准备阶段,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主要是了解和探索职业,完成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相关的学习、培训任务,提高职业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行动计划必须与大学生本身的学习任务和校园活动密切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