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章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称为“三苏”。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因为政见不同而卷入党争,屡次遭到贬谪。但他为人豁达、心胸宽广,让人折服。
章惇,字子厚,是苏轼在担任凤翔府判官时结识的一个朋友。这人也非常有才华,虽然无法与苏东坡相提并论,但表现得十分自负而敏感。苏轼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言语上有时对章惇表现出不恭敬,这让章惇心中大为不满。
后来,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推行变法,但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力阻挠与反对,于是在变法与守旧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斗争。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被划归为以司马光为领袖的守旧派。而此时的章惇,却成了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权势很大。
因为反对变法,苏轼最初受排挤被贬到雷州。苏轼在雷州,不改豁达之气,生活得很自在。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诗很快就传到章惇手里,章惇不免心生恨意:“既然苏轼过得这么好,看来还得给他挪。”于是,苏轼又被贬到了黄州。谁想苏轼在黄州也过得不错,居然在这里还发明了东坡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知食,贫者不知煮。慢添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好像朝廷是派他享福来的。章惇闻讯,再把苏轼贬到了蛮荒之地的琼州(今天的海南),让苏轼吃尽了苦头。
谁知世事难料,不久之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守旧党重新得势。章惇自然难逃失势遭贬的命运,结果也被贬到雷州。恰好此时苏轼遇赦回京复职。按照行程,两人很有可能在中途相遇。章惇的儿子担心苏轼会在途中同章惇过不去,特地早早一路过去迎候苏东坡,并挖空心思写了一篇感人泣下的文章。可是,苏轼听到章惇被贬到与琼州近在咫尺的雷州半岛的消息,竟然叹息多天。他让人带信给章惇,说雷州虽然偏远,但无瘴气,要章惇放宽心。看到章惇儿子的文章后,不仅对章惇儿子的文章大加赞赏,而且答应回京后一定多帮章惇说说好话。
苏轼的热情相待让章惇感激不尽又羞愧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