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对小事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容忍,就会给自己谋求的大事带来失败。“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只有去忍一时,才会等到后面的成功。如果能将痛苦、失败、挫折忍一忍,能将小事、琐事、烦恼事忍一忍,那么就不会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事了。忍一时风浪,迎广阔天空,这是古人的经验,也是今人需养成的习惯之一。
楚汉相争中,刘邦的势力远比项羽薄弱,因此经常吃败仗。公元前203年4月,刘邦把项羽围困在荥阳,左冲右突而不得出。此时大将韩信自领兵马,北上作战,捷报频传,连续拿下魏、赵、燕等诸王国,最后占领了齐国全境。5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王,以镇抚齐地。刘邦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如今正是大敌当前,他自己都不知道何时能够突围,而他韩信竟敢“趁火打劫”,胁迫要求分权!刘邦当即破口大骂:“我坐困荥阳,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倒好,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突然,刘邦感到有人踩了一下自己的脚。他怒气冲冲地一看,只见张良在向他示意。张良是刘邦非常倚重的谋臣,他知道张良此举必有深意,就止住了话头。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一向性格坚忍,经过一番权衡,他马上知道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他压住怒火,立刻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了韩信的军队。由于韩信的勇猛接杀,战争形势很快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包围之势。又经过几年激战,刘邦终于在垓下全歼楚军,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君子之行,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培养自己高尚的节操,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让。
韩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他性情深厚淳朴,心胸宽广,待人宽宏大量。他曾经说过:“欲成大节,不免小忍。”韩琦率军驻扎在定州时,有一次他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站在他的旁边照明。士兵因为工作单调,将眼神放到了别的地方,没想到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灭继续写信。过了一会儿,韩琦回头一看,发现旁边拿蜡烛的人已经换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惩罚刚才的那个士兵,急忙把他叫来,说:“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怎样持蜡烛了。”此事过后,军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韩琦的度量。韩琦驻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非常宝贵的玉杯,说是绝世之宝。韩琦用白金酬谢了献杯的人。他对玉杯十分喜爱,每逢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命人摆一张桌子,铺上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有一天,韩琦招待管理漕运的官吏,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都非常吃惊,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只见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任何物质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只不过是偶然失误才摔碎了杯子,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韩琦因为大人大量,性情宽忍,不计较小事,不在乎外事外物,所以做官做到了宰相,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历史上还有许多面对一时的羞辱不计较不怨恨,没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横祸的故事。
张耳和陈余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混迹在街头,靠给人看门为生。有一天,当地一小吏责打陈余,陈余想起身反抗,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责打。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对他说:“以前我是怎么对你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难道想要死在这个小吏手上吗?”陈余马上理解了张耳的良苦用心。没过多久,张耳和陈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当初他们如果与小吏发生争执,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些人甚至把它作为告诫自己的座右铭。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决不应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