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观念创新

教育观念创新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罗列各种教育要素,教育观念是首当其冲的。其中“能力本位教育观”强调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人才的能力目标。能力本位教育观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素质教育观”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8.1.1 教育观念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深刻揭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知识爆炸、信息时代,教育、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罗列各种教育要素,教育观念是首当其冲的。因为任何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教育要素的配置与结构方式,都是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经历了“能力本位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终身学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不同阶段。其中“能力本位教育观”强调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人才的能力目标。能力本位教育观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其过程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又被称为“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教育观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影响到学生日后的职业迁移能力,因此,逐步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观所取代。

“开放教育观”强调开放教育资源,供学习者自由参考、学习,强调学生主导而非教师主导。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资源的共享;二是学习者的自由。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强调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而非一校“单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终身学习教育观”强调通过不断学习,随时更新知识,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人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要不被社会淘汰,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再也不能受用终身,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学习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素质教育观”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1996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时期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伟大实践。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才的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持久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生活领域,而且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变单纯技能的“工匠型”人才观为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观,使人才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人才的知识要宽、基础技能要扎实、操作技能要多样、组织能力要灵活;所培养的人才养成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够独立地不断融合新的知识。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各自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

在教育观念方面,我们提出了“素技一体”的理念,其核心即打通“素质”与“技能”之间的隔阂,强调“素质”与“技能”的融通,做到素质与技能一体化。这一理念有中国哲学思想的支撑。中国哲学有很深厚的对立统一的思想,而且可以说是自古有之,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周易》,最根本的范畴就是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易传·泰卦》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传·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种思想是基于对整个大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是十分深刻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人”。因此,中华先哲的哲学思想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高职人才培养观念。从哲学对象的属性来说,“素质”是“阴”,“技能”是“阳”;“素质”是内在的,“技能”是外在的。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开的。“素质”与“技能”是土壤和花木的关系,可以分别,但不能分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