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情绪智力学说

&的情绪智力学说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Goleman在这个时候将他的情绪智力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也称5因素理论。Baron认为那些能力强的、成功的和情绪健康的个体是情绪智力高的人。Baron称他从1983年初开始涉足情绪智力研究。Baron自己根据十余年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认为15种因素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因而是情绪智力最有效、最稳定的成分。

一、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

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Mayer和Salovey称之为混合模型,1998年以后的模型有人称为情绪智力的企业模型。

1.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

尽管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来源于Mayer和Salovey最初的理论,但两者相距甚远,目前已发展成为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的两个方向。Goleman虽然不是情绪智力的原创者,但他的名声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大众文化中都远远超过Mayer和Salovey。许多人都把Coleman的理论奉为“经典”加以引用,尤其是在企业界和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反响强烈并备受青睐。

Goleman自从1995年出版《情绪智力》一书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英语文化国家中名声大振。他发现企业主管乐意为他的构思支付大笔的款项,于是Goleman为了迎合大跨国公司的口味,辞去了《纽约时报》与脑科学专栏的工作,创办和创立了情绪智力实践咨询公司和协会,并在很多国家巡回演讲。他的情绪智力定义逐渐从“情绪的解读能力”滑向“企业明星优秀品质”的定义。具体地说,“Goleman(1995)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他认为情绪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耿文秀,查波译,1997)。1998年Goleman开始提出情绪胜任力的概念,把情绪胜任力定义为“以情绪智力为基础,使人们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习得而形成的能力”(耿文秀,查波译,2000)。并且与情绪智力加以区分,他认为情绪智力本质上是一种潜能,而情绪胜任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反映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以及把这种智力应用到具体的情景中的能力。如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他(她)还需要学习唱歌技巧。否则,就不能从事歌唱的生涯。但是纵观Goleman (1998)以后的文章和著作,他很少使用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词,而是有意用情绪胜任力或胜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或competence)替代情绪智力。其实Goleman的情绪胜任力就是在组织背景中企业主管或员工取得各种各样成就(成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根据他和他的同事们所提供的胜任力成分,有些不完全是情绪胜任力,有些甚至相距甚远。Goleman等人(2000)提供了描述性定义:“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当一个人在情境中,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地方式展示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胜任力”,这些都可以在Goleman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2.以Goleman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发展

Coleman(1995)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以及对成功的影响及情绪智力的培养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Goleman在这个时候将他的情绪智力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也称5因素理论。

二、以Baron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发展

1.Baron的情绪智力概念

尽管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没有像Mayer、Salovey和Goleman理论那么具有较大的影响,跟踪研究者也没有后者那么多,但它是目前国外情绪智力三大理论之一,并具有自己的特色。虽然Baron在1988年就提出与目前情绪智力概念相近的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概念,但他很少“直接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即使在近期的所有著述中使用的是“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而不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更多地使用“EQ”这一术语。1997年Baron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自己对情绪智力的定义。

Baron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影响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的非认知能力、胜任力和技能”,并且他还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2000年,Baron进一步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能力的社会能力。Baron还对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进行区分,把情绪智力看成是个人管理能力,如冲动控制,而把社会智力看成是关系技能(2000)。Baron(2000)认为那些能力强的、成功的和情绪健康的个体是情绪智力高的人。情绪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一生都在变化,能通过训练和矫正措施以及通过治疗干预得到改善和提高。

2.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的结构

Baron称他从1983年初开始涉足情绪智力研究。当时的想法是调查影响心理幸福感的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各种关键成分(2000),他在1985年—1988年的博士论文主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从目前接触到的文献来看,直到1996年,他才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04届年会上提交一篇题为《EQ时代的来临》的论文(1996)。中间相隔八年,这可能说明Baron在这期间有关“情绪智力”的思想不是很清晰的。1999年才初步形成他的比较完整的EQ结构,并编制了相应的情商量表。

Baron(1997)提出的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由五个维度15个因素组成。这个模型是一个多因素模型,是与取得成绩的潜能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成绩本身(与Goleman的绩效理论有所不同)。它是一个过程取向而非结果取向的模型。按照Baron的理论模型,情绪智力涉及智力的情绪维度和社会维度(其中有些属于人格维度),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和改变环境要求的能力,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等。Baron自己根据十余年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认为15种因素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因而是情绪智力最有效、最稳定的成分。Baron(2000)对15种因素的各自涵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1)自尊就是知道、理解、接受,而且尊重自己的能力;(2)情绪的自我意识就是认识和理解个人情绪的能力;(3)自信则是表达情感、信念、思维,并以非破坏性的方式防卫个人权利的能力;(4)独立性则是一个人在思维与活动中避免情绪依赖中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5)自我实现则是了解个人的潜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能力;(6)移情则是知道、理解和评价其他人情感的能力;(7)社会职责则是展示自己作为个体所在社会团体中的合作、贡献和建设性成员的能力;(8)人际关系则是建立和保持相互满意关系的能力;(9)压力耐受性则是承受不利事件的、压力大的情境的能力,通过积极地、正面地应对压力而没有“崩溃”的强烈情绪;(10)冲动控制则是抵抗或者延迟冲动、内驱力或者诱惑行动的能力,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 (11)现实检验则是评价什么是内在的和主观的经验,以及什么是外在的与客观存在之间一致的能力;(12)灵活性则是调节情感、思维和行为去改变情境和条件的能力;(13)问题解决则是不仅识别和弄清楚个人的和社会的问题并且产生和潜在地实施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14)乐观主义则是面对不幸,着眼于生活更明亮的方面,保持一种积极态度的能力;(15)幸福感则是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欣赏自己和其他人,以及表达肯定情绪的能力。

Baron的情商量表,就是根据每种因素的描述性定义编制而成的。与此同时,Baron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因素之间的负载情况,把经验理论上的15因素变异数最高的10个,包括自尊、自我意识、自信、移情、人际关系、压力耐受性、冲动控制、现实检验、灵活性、问题解决等因素,作为情绪智力关键成分。除了这些关键性的因素成分外,在情绪上和在社会智力行为上分出了五个促进器,即乐观主义、自我实现、幸福快乐、独立和社会职责。不仅这些因素与情绪的和社会智力显示着高度相关性,而且它们趋向于促进全部能力去有效地对应日常需求和压力。

戈尔曼、巴昂的情绪智力除包括一般智力成分外,还涉及了人格和动机的成分,在概念内涵上扩展了萨拉维和梅耶情绪智力的原意,因而有学者称这种情绪智力的定义为混合模型,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评估与人格结构有更高的相关性。但这个模型因将无关变量纳入到情绪智力的定义之中,所涵盖的内容太多,太过宽泛,也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与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