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想法扩大视野开拓思维

要想法扩大视野开拓思维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在北大旁听学习这几年,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年轻时开阔眼界,今后的人生和职业道路才会宽阔。北大的好处在于,她给予你的是精神激荡的视野,从而让你学会和坚持独立思考。就说一些北大教授吧,各具特色。去北大以前,我的思想基本上还停留在某个凝固点上,对很多问题产生困惑,直接影响现实行动。直到2007年来到北大,与北大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后,才真切地接触到了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三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的“独上高楼”,就是获得一种朗阔的精神大视野,便于“望尽天涯路”。假若遇到各类困境,无法保持清净心,就会被自己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所左右,就难以应对。

有一句话说得极好,“视野决定高度”。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还有一些熠熠生辉的人名,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傅斯年、梁漱溟、马寅初等。

回顾在北大旁听学习这几年,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年轻时开阔眼界,今后的人生和职业道路才会宽阔。北大的好处在于,她给予你的是精神激荡的视野,从而让你学会和坚持独立思考。

就说一些北大教授吧,各具特色。王瑶先生潇洒通脱,钱理群先生天马行空,陈平原先生引经据典,陈鼓应先生逍遥达观,楼宇烈先生圆融智慧,朱良志先生才情飞扬,王博先生睿智深刻,杨立华先生狂狷激情,何怀宏先生深思平和,曹文轩先生唯美细腻……这些教授的特色,就是知识深厚、视野开阔,充满人文精神。他们把学问做活了,知人论世,对于许多社会现象,可贵的是那种犀利的批判眼光。能被诸位先生的学问香味熏了七年,真是人生的福气。

在中国,很多人还是把“上大学”等同于“找工作”。于是,大学成了职业培训班。但是在北大几年,你完全可以获得人文、社会或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很好的思维训练。北大的优势在于人文,加上最近几年推广“通识教育”,这些“素质教育”面很广,且容易让学生吸取“营养学分”,一般大学几年,只要用心,就都可以有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和艺术方面的熏陶。在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下,“北大精神”自然能给你涵养,让你能有精气神儿。当然,我们也看到,某些北大教授、学生有精英意识,精神上有“洁癖”,他们的言行举止里有自负、媚俗、肤浅、狭隘、娇纵,这些正说明他们也需要社会历练。

去北大以前,我的思想基本上还停留在某个凝固点上,对很多问题产生困惑,直接影响现实行动。直到2007年来到北大,与北大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后,才真切地接触到了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这几年的时间里,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仅视野变宽了,思维也开放了,而且不再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

因此,我觉得做事情以前,有必要先“悟道”,也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变得宽阔,而思维的开阔首先要依赖于眼界的开阔。老是待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混,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自己呢?

青年人需要健全心灵的塑造与人格的建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一代学人的要求和使命。只要青年人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独立判断,不妥协、不畏惧、不迷信、不奴性,追求真理、健全心灵和人格,主动地、建设性地去改变身边的事,冲破精神迷障,就有勃发的精神能量。像北大学生一样去开阔眼界,见识一下外面世界的不同,了解一下不一样的文化,就能够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我觉得,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想法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如果我们在学生时代就会能主动去拓宽视野,训练发散性思维,那么我们的摸索期就会明显缩短。如果我们已经错过了学生时期扩展眼界的机会,就更要抓紧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吸收更多的知识,帮助自己打开思路。

如何开阔自己的眼界,开拓思维呢?

方法之一:大量读书

书里面有智慧,有前人经验的积累。仅仅读书还不够,内容、思想、境界、灵魂、精神和智慧,这些才重要。读书一旦真正融入内心就成为自己的精神内核,谁都拿不走。

读书对人的两种最主要的作用:一是储备丰富的知识。阅读可以获得渊博的知识和学养,可以对人生、世界和生命建立基本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思维方式的改造。思维方式一旦发生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也会不同。

读书可以自救,打捞尘世中喧闹的心。自救,关键是救心。有人活在这世间,劳碌而无功,好像无头苍蝇;有人看到利,眼睛就像狼一样,都是因为一颗“成心”在起作用。心中无妄念,气自然无生。太多计较,容易生妄念。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心中保持一片清澄,杂念便不会滋生。学会解除束缚,给自己减压,才能活得轻松、快乐。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方法之二:勤在细节处做小事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微处做起。

可惜的是,我们平时往往会忽视细节。

常常见到这样的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而且爱评论别人,与其这样,不如“每日三省吾身”,敛声屏息,做点小事。做事可以磨掉浮躁的性格,修炼出知行合一的功夫。此外,谋求人和事的最佳结合,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把事情做好。

方法之三:积极交流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是全能的。尼采鼓吹自己万能,结果发疯而死。

积极交流,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很多人习惯把自己置于高人一等的位置,似乎自己的谱摆得越高,就越有强势感和主动权。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喜欢与朴实和平易近人的人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