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想世界的影子,它由现象组成,但每种现象都会因为失控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的特征。
由此,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认识论,将其作为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他认为,自然界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于那些变化的、流动的事物无法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看法或意见,我们唯一可以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意见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为了解释理念论,运用了一个洞穴比喻:一群囚犯在洞穴里,手脚都被捆绑起来,无法转身,全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起一堆火。在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的所有事物的影子,可因为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便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有一个人挣脱了枷锁,找到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事物,接着他就回到洞穴里,试图向其他人解释墙上的影子都是虚幻的东西,还给他们指出明路。可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的言行是极其愚蠢的,囚犯们还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世界上没有他物。
柏拉图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形式”就是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人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白墙上的影子。大自然对于理性而言,黑暗而单调,不懂哲学的人看到的只是影子,哲学家在真理的阳光下才能看到外部事物。此外,他还想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看见的阳光不过是太阳的“形式”,就像真正的哲学道理和正义一样,只能看到它的外在表现,却无法直观它的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