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革
摘 要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提升地方经济、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从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营建有利于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环境与氛围,另一方面要在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高校 企业 科技创新 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技术革命极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是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竞争。因此, 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前提, 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科学与技术, 总称为科学技术。在许多情况下习惯于把“科学技术”联在一起使用, 这说明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但是本质上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科学是客观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是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工艺流程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因此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科学创新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目标, 其创新成果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革命性的重大作用。技术创新则以利用已有规律改造世界, 其创造成果可直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认知能力。按照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所提出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和产生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设想的产生、研发、商业化到扩散的一系列的活动。在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上, 科学创新为技术创新奠定着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或提供着理论的指导和前提; 技术创新则是科学创新成果的应用或沿着应用方向的延伸, 同时, 技术创新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手段或工具。
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科技大省,在科技创新的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例如在科技创新人员的绝对数、科研机构的绝对数、科技投入的绝对数、科技产出的绝对数等上都有着明显的领先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 (1) 高层次人才多。在江苏的“两院”院士总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列全国第三位。(2) 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现有普通高校近八十所,高校在校生近四十万人,均列全国第一;国家级重点学科近五十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近二十个,均占全国高校的1/10。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八十多个,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十多个,在全国均位居第一。这些实实在在的人才优势为江苏省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又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强省,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良。科技创新要想很好的运作与执行,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优势明显。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在人均收入方面更是名列全国前茅,属于传统的发达地区。路、房、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生活条件相对较高。另外,从投资环境来说,政府行为相对规范,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保险机构的服务也完善,这些都保证了江苏省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平台所在高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牢固,创新过程诸多环节还需要来自其他组织的关照和帮助。这些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内容广泛, 项目繁多, 如, 技术引进、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法律咨询、会计咨询、专利代理、公关策划、产权交易、人才引进等等。
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的基地建设、科研成就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然而由于高校在创新认识、创新体制以及创新组织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某些因素,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停滞不前,难以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得不到加强,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没有企业发展迅速。近几年学校扩招、扩建,一直忙于教学,实验设备所增无几,几乎没时间搞新项目;新增加的人员实践经验少,又无法直接承担项目。高校在知识传授上,也不能把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学生就了解不到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方向,就不能把新的技术带到企业中去,必然会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高校对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探索情有独钟,对应用技术和科技开发缺乏研究热情;创新方式缺乏,高校科技创新人员缺乏对企业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形成了对于科技创新过于简单的思想认识;创新目标认识上的缺失,也就是“只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应用”;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上的投入缺乏,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想象有哪一所高校能主动拿出几千万元搞自己的实验室,而在搞基本建设上却不惜任何代价;创新组织机构缺失,很多高校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机构,大部分有了项目临时组织一些人参与,没有长远的科技创新规划;科技创新目标不明确,他们认为科技创新就是企业必须主动找高校合作,请高校为他们研制新产品,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科技创新是高校为企业服务,企业是高校的客户。
目前,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一是“虚”多“实”少;二是“短命”团队多、“长寿”团队少;三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团队多、自上而下形成的团队少;四是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多, 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由于各科研院所与高校间存在着资源竞争。在基础设施方面, 许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依赖于单一部门和学科而建立, 设施的共享度低, 未能发挥出学科和人员的汇聚平台作用。在激励目标上, 竞争与合作的失衡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资源投入上“单、小、断、散、硬”更是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影响。
(一)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对那些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适当倾斜。要改进人才考核办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二) 实现多学科的有机结合。要真正意义上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必须打破高校内部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院系建制以及长期存在的学科壁垒,建立人员流动平台,形成柔性的组织结构,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人员优势,促进多学科、多方向、多维度的交叉融合,发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最大效能。应该避免为了拿到项目,获得经费,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临时拼凑和包装“阵容强大”的团队。
(三) 完善职称评价机制,注重政策引导,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高校科研人员普遍重视与其待遇紧密相连的职称问题,而职称评定主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生产力、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则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在这一政策引导下,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论文上而很少去考虑搞科研。所以政策要积极引导,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四) 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科研经费不足是造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弱、成果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有研究项目,但苦于没有经费而被迫放弃。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在搞扩建、搞扩招,把大量资金都用在基本建设上,而忽略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势必影响教研结合,共同发展。
(五)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主线的研究开发模式创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出击,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从“先科研,出了成果再找主顾”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的研发模式。这样才能带动学科发展,始终走在企业的前列,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六) 大胆改革我国传统教育体制, 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注重知识的掌握, 忽视了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改革教学方法, 变“注入式”为“双向式”、“交流式”和“启发式”。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注重强化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 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在保证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要加大学生自由选课的自由度, 提倡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 以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展知识面, 提高他们从事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七)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没有一流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员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梯队,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
(八) 强化高校科技创新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结合。
当今高校大力提倡“政、产、学、研”结合,有效整合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最终实现“双赢”,双方必须做到: 一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对科技创新主体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弥补创新主体由于科技创新外部性带来的收益减少; 通过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创新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以利于创新主体在更广阔的范围融资,支持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内创新主体准入、种类、竞争体系,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创新平台实现有效集聚,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二是当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或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挣扎的时候,这时高校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三是当科技成果资源缺乏的时候,高校应主动深入企业,深入市场,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客户,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意识,主动研发新产品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四是企业要加大投入,主动吸纳高校的科技成果,高校成果才能及时转化为企业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研”结合。
中外历史事实证明: 科技创新是一国兴衰成败的关键,经济增长是一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经济的竞争,科技创新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要真正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就要把自身的科技优势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相结合。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教育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学会加强沟通与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和互动!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霁堂,陈丽莉.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2] 宋秀兰,齐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政策措施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0,23(4)
[3] 王欣.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