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模式的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基于--模式的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5所高校师范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制约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主要因素。二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三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四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人才支撑。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多数师范生对创新的重要性表示认可。创新型师范生素质结构的认识呈多元化。师范生普遍未接受过创新教育专业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 李 健

摘 要: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培养创新型师范生对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吉林省5所高校师范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制约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介绍东北师范大学提出的“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U-G-S”)的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U-G-S 创新型师范生 培养体系

一、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意义

一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二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免费师范生、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硕师计划等一系列师范生政策的落实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中,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于高师院校而言,必须要重视和强调创新观念,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把提高师范生创新素质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中心位置。

三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创新型人才,整个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教师决定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教师后备军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效益和水平,因此首先要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他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现实困境

2014年6月,笔者对吉林省5所高校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取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将调查高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师范大学3所,二是含有师范专业的综合大学2所。同时,在5所大学随机抽取师范生各80名。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92份,经过检测,最终有效问卷为3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25%。

具体分布情况为——

性别分布:男生198人,女生187人。

学校分布:东北师范大学80人,吉林师范大学78人,长春师范大学75人,延边大学75人,北华大学77人。

年级分布:大一102人,大二98人,大三99人,大四86人。

专业分布:详见图1

图1 样本专业分布

(二)问卷结构

调查问卷共20道题,从题目类型看,客观题19道,主观题1道。从题目内容看,分为创新型师范生认知问题6道,创新型师范生培养路径问题10道,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困难和挑战3道,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建议1道。

(三)调查结果

1.对创新型师范生的认知

大多数师范生对创新的重要性表示认可。其中,98%的师范生都听过“创新型国家”战略。在“创新能力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的认知上,超过90%的师范生都认为创新能力对师范生培养非常重要。在这一选项上,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的选项有明显差异,95%的综合类高校师范生认为“非常重要”,师范类高校师范生选择此选项的为91%。由此可见,综合类高校师范生在创新能力的认知上高于师范类高校。

创新型师范生素质结构的认识呈多元化。在“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多选)”的调查项上,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创新人格”(86.3%)“创造能力”(84%)“创新精神”(81.6%)“创造性思维”(80.1%)“创新意识”(79.5%)。“你认为创新型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最应该体现在哪方面?”的调查结果为,“教会他人创新的能力”(25.2%)“创新的教育理念”(18%)“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重组能力”(19.3%)“独立精神和批判态度”(16.1%)“动手实践能力”(14.8%)“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6.6%)。这说明,创新型师范生应当具备复合性、多元化的基本素质与个性品质。在这一问题上,师范类高校师范生选择的前三位依次是“教会他人创新的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重组能力”“创新的教育理念”;综合类高校师范生选择的前三位依次是“教会他人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重组能力”。由此可见,师范类高校师范生既重视创新能力也重视教育理念的创新,综合类高校师范生则更侧重实践创新能力的运用。

2.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路径

师范生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在“你接受过的主要教学方法(多选)”的调查项上,选择讲授法为100%,其他教学方法为实验法(71.6%)、练习法(60.3%)、讨论法(33.2%)、案例法(25.6%)、参观法(6%)、演示法(3.1%)。

师范生接受创新教育以选修课为主。在“你接受的创新教育模式(多选)”的调查项上,选择“创新类选修课”为82%,“挑战杯等创新竞赛”(25%)“创新类讲座”(10%)“创新类必修课”(5.1%)“模拟实习”(6.5%)。

师范生普遍未接受过创新教育专业课程。在“专业课中与创新相关的课程数量”的调查项上,选择“未开设”为78%,选择1门为16%,选择2门为4%,选择3门及以上为2%。从师范专业类型来看,文史类专业师范生选择“未开设”普遍高于理工类专业。从高校类型来看,师范类高校师范生选择“未开设”普遍高于综合类高校。

大多数师范生认同教育实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大四年级认同度最高。在“你认为教育实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的调查项上,选择“非常重要”为75.25%,在这一选项上,大四年级为90%,明显高于大三年级(76%)、大二年级(72%)和大一年级(63%)。

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方式差异明显。在“你参加教育实习的形式”的调查项上,55%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45%选择“自己选择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师范类高校师范生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为78%,综合类高校师范生选择“自己选择单位进行教育实习”为70%。

3.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问题

师范生对当前创新教育现状普遍不满意。在“你对师范生创新教育的满意度”的调查项上,72%选择“比较不满意”,10%选“非常不满意”,15%选择“比较满意”,只有3%选择“非常满意”。从师范专业类型来看,理工类专业师范生选择“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普遍高于文史类专业。从高校类型开看,师范类高校师范生普遍高于综合类高校。

缺乏创新观念和欲望是师范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你认为师范生创新不足的主要表现在”的调查项上,41%选择“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其他选项依次是“缺乏创新的习惯”(15%)“缺乏创新的毅力”(13%)“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10%)“缺乏创新的兴趣”(9%)“缺乏创新的观察力”(5%)“缺乏创新的勇气”(7%)。

缺少实践教学是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环节中最缺乏的。在“你认为目前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最大的问题是”的调查项上,选择“实践教学匮乏”(34%)和“教育实习不充分”(32%)的最多,其他选项依次是“缺乏创新类课程”(14%)、“缺少创新型师资”(10%)、“教学模式陈旧”(7%)、“课程评价单一”(3%)。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创新型师范生最想提升的能力。在“你在创新教育中最想提高的能力”的调查项中,选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43%)最多,其他选项依次是“建立教育创新理念”(17%)“培养创新型教师能力”(16%)“训练创新性思维”(12%)“完善创新型人格”(7%),“学习创新知识”(5%)。

4.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建议

加强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你认为要强化哪些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调查项中,选择“教育实习”(36%)最多,其他选项依次为“教学方法”(20%)“考核评价”(18%)“课程设置”(15%)“师资水平”(13%)“知识结构”(8%)。

在“你对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建议”的主观调查项中,关于教育实习的建议最多,如学生普遍提到让学生有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提前安排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实习指导等。此外,学生也提出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增加实践环节的建议。

三、制约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创新型师范生的正确认知。调研显示,师范生大多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创新型师范生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在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师范生不知道为什么创新,对于师范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认识不深入,无法把握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关键问题。

二是重知识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依然存在。创新除了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更需要实践的土壤。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和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师范生的服从意识强于创新意识,习惯于知识的传递,缺少独立批判意识,满足于课堂的学习,缺少实践检验的动力,使得师范生普遍表现为“师范性”强,“创新性”弱,“知识性”强,“实践性”弱。

三是缺少创新的主观愿望。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确保有编有岗。这种工作的“预定性”使得很多师范生一入学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也丧失了创新的主观愿望。

(二)客观因素

一是传统教育理念扼杀师范生的创新性。传统的师范院校一直把培养专业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一入校就贴上“准教师”的标签,教育学生为人师表,只学习与教师有关的知识,忽略其他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规范性、整体性和统一性,这就导致了很多师范生循规蹈矩,不敢创新,其发展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是分科式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师范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我国高校师范专业的课程以分科式模式为主,按照一级学科布局设置相应专业,不同专业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其他课程,除了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教育类课程外,各专业课程呈现显著的学科化特征,为毕业从事某一学科教师夯实基础。这种专业分科式的课程设置增加了课程的专业性,但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师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综合型教师的培养,大大弱化了师范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重“教学”轻“实践”不利于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教师主要肩负知识传授的任务,因此师范生培养更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强调教学重要性,相对而言弱化知识的实践。在教学方法上,灌输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缺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研发现,部分师范高校理论课程将近90%,教育实验、见习观摩、模拟课堂等课程则寥寥无几。《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指出,高校要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目前,除了少数部属师范高校制定了确保实习时间相关政策,大多数师范高校未达标。

四、基于U-G-S模式的创新型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创新型师范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化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提“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模式(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简称“U-G-S”模式)。“U-G-S”模式以该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为契机,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载体,以教育实习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为目标,立足地方教育发展实际,形成了创新型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

(一)“U-G-S”模式简介

“U-G-S”模式以“服务基础教育需求、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为宗旨,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育一体化的融合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实现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教育研究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等三大职能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参与”的教师教育合作体制和“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教师教育合作机制。

一是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新模式。通过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研究等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创新体系,构建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协同合作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U-G-S”教师教育新模式。

二是构建了教师教育真正一体化的新方式。“U-G-S”模式通过融合教师培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融合)、衔接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同步发展教师教育与学校改进措施构建了教师教育真正的一体化。

三是提出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师教育新体系。教师教育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师范生的校内培养,更应该注重全体教育者的发展,也就是师范大学的教师发展要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师范专业学生的发展要以中小学校的学生发展为根本,这样就形成了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二)“U-G-S”模式的创新举措

1.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师范生在省城重点中学实习难的问题,从2005年起,学校开始将师范生实地实习场所逐步“离开省城,转往县城”。2006年,部分师范专业在东北地区的17个县(市)82所实习基地学校完成了教育实习工作。2007年学校以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确定了“优先发展教师教育,优质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人才培养战略。2007年底,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教育厅签订了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协议。实验区成为学校开展教育实习、教学研究的稳固场所,提高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依托实验区促进教育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在进行学生实习和教师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积极为实验区提供智力支持,免费为实验区提供师资培训课程,提高了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水平,促进实验区基础教育的发展。2008年至今,学校已在23个教育局和105所中学成功开展了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实验、咨询服务、信息平台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区,为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打造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2.教师教育研究院

2009年,学校成立了教师教育研究院。研究院以“立足高等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以开展教师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以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群为支撑,负责统筹协调全校教师教育资源,围绕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实验区建设和教育数据库建设四方面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在队伍建设上,研究院负责管理学科教师教育队伍,通过各类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教育队伍质量和业务水平。在科研支撑上,研究院通过立项资助学科教育教师,鼓励其深入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在学科建设上,研究院设置“教师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等措施,打造优质教师教育团队和骨干教师队伍。通过研究院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创新型师范生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3.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师范生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比重失衡的现状,学校构建了“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实地实习、实践反思”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县域集中、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的实地实习模式,使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育见习方面,学校选取长春市重点学校进行,为了强化教育见习效果,学校强化了教育见习的指导,使师范生能够近距离观摩名师的教学管理。在模拟教学方面,学校要求各学院在微格教室进行,并强化指导教师的全方位指导。在教育实习方面,学校将师范生分配到东北实验区的各学校,重点选择县域级别的学校,确保每一名师范生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机会。学校会派出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在实践反思方面,学校会组织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开展同伴观摩,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2]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1月。

[3]师范大学“牵手”基层破解难题——东北师大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0-04-13(1)。

[4]东北师范大学创建大学政府中小学合作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09-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