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是新增就业创业的主体。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拓展共青团的服务职能,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和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重要体现,也是共青团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时任团中央书记的陆昊同志明确指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

青年是新增就业创业的主体。但在当前,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形势都不容乐观,大量的青年,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滞留”现象严重,由就业创业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就业创业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首要民生问题,而青年的就业创业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一直都是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焦点和热点。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拓展共青团的服务职能,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和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重要体现,也是共青团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时任团中央书记的陆昊同志明确指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

一、对当前青年就业创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根本,是当前民生“五难”(就业难、看病难、就学难、安居难、保障难)的源头。没有就业,其他“难”就会“难上加难”,所以就业是当前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青年作为新增就业的主体,青年的就业创业问题(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始终是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最紧迫问题。尽管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V”形反转,经济复苏加速将带动劳动需求量增加,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正面临着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9.97亿,而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高峰则还将延后出现,整个“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并保持在高位。“十二五”时期,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出100万。而就业机会供给方面,城镇新增就业规模将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就业机会1200万个,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高达13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现象将持续存在。因此,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

从1999年开始,以高校扩招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以几十万的数字持续增长。其中,2003年是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以来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212.2万人,与2002年的145万人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7万人,增长46%。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9年达到611万。2012年应届毕业生规模又创新高,达680万人(见图1-1)。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已是本世纪初的6倍,但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却在70%~80%之间徘徊。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公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2010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也仅为87.3%。这意味着,若每年有600万高校毕业生,将有70万~80万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大学毕业生目前被认为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近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

图1-1 2001—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万人)

(二)新生代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需求增大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世界上最为迅速的城镇化过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统计,“九五”时期,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尽管“十二五”规划把城镇化速度确定为每年0.8%,较之前有所减缓,但0.8%的城镇化速度意味着当年城镇会新增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1050万左右。

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壮大也密切相关。30多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近10年来就增加了近3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在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差的“推力”和城乡差别继续扩大所产生的“拉力”作用下,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正逐步进入城市。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度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2),但从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这群“离土不离乡”的新生代进城务工青年,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单元,同时来挤占就业岗位。

图1-2 2008—2011年中国农民工数量统计表(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201204/27/2715551256411.html)

此外,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劳动和资本两种基本生产要素,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出发,假定一个生产函数,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以一定的比例配合共同生产产品。也就是说,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大量新技术和设备应用,将会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从而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的形势。

(三)供需不匹配与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的增强,经济结构已经向着更加有利于利用劳动力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渐增强,就业需求增长迅速,部分地区和行业甚至已经受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扰。自2004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开始出现“招工难”以来,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呈愈演愈烈之势。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就业难”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就业岗位的不充分,结构性矛盾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所谓结构性矛盾,简单说来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它既可以来自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不匹配,也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素质技能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由于无法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配合,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当前的“农民工短缺”就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反映。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首先是劳动力供求在地域间存在着不匹配。农民工的供给主要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而需求则发生在城镇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实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农民工需要不断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向城镇和东部地区转移。但是,农民工要实现向城镇的转移,不仅要克服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碍,而且还面临着城镇社会的排斥,因而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得不更多地选择像“候鸟”一样在输入地和输出地流动,难以实现在输入地的稳定居住和就业。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对农民的推力开始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待遇难以改善,必然导致流入地的拉力降低,企业陷入招工难也就不可避免。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旧行业的更替,“农民工”就业空间狭小,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素质低下成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化的“瓶颈”。因此,各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其实质并非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而是一些岗位无人干,一些人又无岗位干的结构性技工短缺问题。

大学生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也存在严重脱节。大学教育的计划经济特征明显,高等教育层次单一,课程内容和设置僵化,与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相比,高等学校提供的毕业生同质性强、就业能力差,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一流大学、二流大学甚者三流大学的毕业生,都在争抢同样乃至同一个就业岗位。最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人满为患,有些岗位经常是一个就业机会被数千人争抢。但同时,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这是对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的严峻挑战。

二、对青年就业创业需求的认识

青年是新增就业的主体,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就业已经成为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针对此情况,共青团浙江省委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对全省501名浙江籍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678名浙江籍进城务工青年就业创业的意愿和需求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相当数量的青年已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数据表明,浙江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虽然出生率自1970年以来的持续下降导致21世纪初期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前一时期明显减少,但由于自然退出和死亡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仍低于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一直增加。而且,无论浙江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参与劳动积极性怎样,浙江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见表1-1)

表1-1 2010—2020浙江省劳动力供求缺口

续 表

(数据来源:易会俊,《2010—2020年浙江省劳动力供求预测》,浙江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一个地区劳动人口变动趋势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对就业发展趋势的判断。调研证实,有59.4%的浙江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14.1%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大学生“比其他低学历人群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见图1-2)。在一些求职论坛上,许多新鲜求职流行语也应运而生——“面霸”(身经百战的面试高手);“辛拉面”(指一些学生投递求职简历后没有回音,于是一家家毛遂自荐,辛辛苦苦获得面试机会);“霸王面”(指那些没收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也要硬闯以求获得面试机会的学生);“电锯”(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打电话告诉求职者未通过筛选)。调侃自嘲中,透出几分无奈。

(二)处于生活所迫、生存需要压力下的青年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提高

创业是促进青年就业的最积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青年创业说易行难,据《解放日报》报道,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这5%中的4%,广东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占这5%中的3%。数据说明,“我要创业”与“要我创业”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青年创业成功率很低而且明显处于弱势。

调查显示,在宏观经济形势下滑的总体格局下,浙江青年对创业行为普遍较审慎,但仍有24.2%的被调查青年将自己定位在“自主创业”,这一比例接近于2011年Universum(优兴咨询)对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的调研结果(见图1-3)。在46080个样本(本科生和研究生)问卷调查中,有27%的大学生表示职业目标为“进行自我创业或自主创新”,选择度较2010年有所提高。调研表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青年开始思考就业是否是唯一的出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力推动和政府政策的引力拉动下,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适应社会、追求自身价值的选择。

图1-2 高校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

(三)青年创业的主要困难和瓶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如针对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并且简化了贷款的程序,放松了贷款的限制。国家的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了政府支持青年创业的决心,为青年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调查发现,创业依然不是青年的主流选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毕业生、青年农民工等青年群体创业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资金筹措难

愿意创业的被调查青年中,有90%的青年农民工和76.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启动资金”。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有资金积累不够。大学毕业生、青年农民工、留守农村的青年自身积累较少,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创业需要。二是融资渠道单一。由于普遍缺少可抵押物和担保,导致青年从金融机构获得创业资金贷款的机会较少,缺乏政策性的信贷支持。目前,创业青年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民间借贷。因此,创业资金短缺问题成为青年创业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1-3 大学生职业目标-2011/2010

(来源:2011Universum大学生职业倾向调研)

2.政策效力未充分发挥

不愿意创业的被调查青年中,55.3%的青年农民工和48.7%的大学生对扶持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在愿意创业的调查对象中,也有60%的青年农民工和50.4%的大学生担心“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效力不够”。尽管目前,各地政府在工商业登记、信贷支持、创业培训、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了不少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各项创业政策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尚未形成密切关联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对创业青年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因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青年不能完全了解、掌握和运用政策。

3.信息和技术支持不足

愿意创业的被调查青年中,37%的青年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创业技能培训”;25.9%的大学生和27%的青年农民工认为创业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市场信息不明”。在技术更新升级不断加快、信息量爆炸的今天,光靠求学或者务工期间所掌握的技术和信息是无法满足创业需求的。尽管目前浙江省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对创业青年来说,还缺少全方位、多层次、易获取的信息、技术服务系统。

在共青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的陆昊同志明确指出,共青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电视电话会议上,陆昊同志再次强调,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对这项工作,全团有两个方面的基本认识:第一是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重要切入点;第二是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共青团履行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职能的重要着力点。

一、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服务党政大局的必然要求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也是党联系青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在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肩负着光荣职责,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青年个人以及家庭来说,就业不仅是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通过就业,不仅会给青年带来经济收入,保证其生活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还将使青年找到组织归属,获得社会安全感,拓宽社会交际面,增加人力资本,丰富社会资源,在心理上得到寄托,在社会生活中赢得位置。反之,失业的巨大压力也有可能成为导致青年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冲突的首要因素。一旦失去工作岗位的青年农民工、已毕业未找到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等群体在无业可就状态下却仍坚持滞留城市,将会给城市社会管理增加新的难度。尤其是这部分群体对经济下行、生活水平下降的承受能力最为敏感脆弱,容易产生消极、失望等不满情绪,一旦受到特定情境、特殊事件的刺激,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年民生问题,更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温家宝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所做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也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书记处要求共青团组织尽最大可能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9条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这是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法律保障,也说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党中央交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的应有之义

胡锦涛同志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团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

团组织处在共青团与青年群体的边界,要想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目标和四项基本职能,竭诚服务青年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当前青年的需求很多,服务青年工作的内容也很多,共青团工作战线却不能拉得太长、服务项目不能太泛,必须从实现青年普遍性、带有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切实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当前,青年群体最现实、最普遍、最紧迫的需求,就是就业创业。如青年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能和需求。但同时,青年也是创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青年创业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如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创业启动资金短缺等。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人工成本增大,“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创业者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成果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其次,创业项目与技能缺乏,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青年由于受自身知识或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普遍感到确定创业项目“十分头疼”“很难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现象。因此,抓住了就业创业,就抓住了吸引和凝聚青年的关键,找到了实现团的基本职能和根本职责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共青团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普遍性角度考虑,共青团必须把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这一重要的切入点,进一步延伸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手臂,拓宽共青团组织的工作领域,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中的综合需求,从而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一、政府维度——“两创”战略是总基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已成为浙江省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指引下,始终把创新就业创业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作为就业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

(一)“两创”战略和“山上浙江”建设进程为青年创业创造了机会空间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浙江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联系浙江实际,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而作出的决策部署。同时,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浙江省政府又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谋划出了一本变“局限”为“特色”的“山”字经。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吕祖善同志在2009年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作了如下表述:“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加快建设‘山上浙江’。”建设“山上浙江”,借力发展是必须的,也是一个有效路径。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需市场萎缩的“倒逼”,使各级政府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外向度不是越高越好,重要的是培育内生型经济,激发当地民众的创业激情,培育出本土型的龙头企业。为鼓励和支持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各地政府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多渠道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在发展“回归经济”上大打“乡情牌”,全省上下形成了外出务工潮与返乡创业潮对流的可喜态势。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加快为青年创业构建了平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并进入了快速转型时期。自2001年以来,浙江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态势。纵观浙江经济此轮趋势性下滑的原因,不是大起之后的合理回落,而是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之下的收缩性调整。因此,浙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这意味着劳动“积聚效应”的结束,劳动“回荡效应”的开始,一大批农民工必将被挤逼出来。

其次,浙江省近年来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以项目建设激活小城镇经济,以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活力,以特色建镇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浙江独特的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诸如龙港印刷、柳市低压电器、店口五金、柯桥轻纺、桥头纽扣、大唐袜业、濮院羊毛衫、织里童装等闻名中外的经济集群。这种“森林”化而非“独木”的经济集群不仅推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又产生了聚集效应,各种资本纷纷进驻小城镇,推动了创业热潮的兴起。

(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深化完善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早在2008年,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和年度工作计划;县级以上政府要对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

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被首次写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吕祖善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7月,时任省委书记的赵洪祝同志在省委、省政府举行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座谈会上指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对全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意义重大。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经省政府同意,浙江省专门建立了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席会议制度,省委组织部等23个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来,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促进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10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号),鼓励全民自主创业,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各类中小企业,重点鼓励自主创办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企业。

全省各地也纷纷加大政策力度,着重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环境、创业场地等方面对青年创业予以扶持。如杭州市2008年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创办大学生创业园,推出创业资金政府无偿资助制度和大学生创业导师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新路子,大学生创业率达到5%,成功率超过60%。宁波、温州、嘉兴、金华等地区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基金、设立创业担保资金、提供创业补贴,积极帮助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社会维度——创业是浙江青年的本质特征

地处长三角南翼的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秉承钱塘文化底蕴的浙江儿女勇立潮头,以钱塘潮水般的气势开拓创新,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实现了浙江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浙江以中国近1%的土地、4%的人口,创造了中国7.5%的生产总值。前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改革开放30年最可贵的财富是铸就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

全民创业一直是浙江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而青年创业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创业,也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浙商”的摇篮。创业作为浙江青年的本质特征,越来越多的浙江青年开始神神叨叨满口念着“VC、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商业计划书、IPO……”有人形象地说:在浙江,每天都有200家民营企业生成,有100个人成为小老板,平均4户浙江家庭中就有1户在做自己的产品或生意,平均每1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最新统计显示,浙江民营企业总数70.4万户,个体工商户228.6万家。浙江是创业创新的热土,为此,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还戏称浙江经济为“三老经济”:一是“老天爷经济”,浙江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较优越,插根筷子会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二是“老百姓经济”,浙江的老百姓有特点,他有困难不找省长找市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非常强;三是“老板经济”,浙江老板有“五千精神”,即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赚进千金万银,充分说明浙江人具有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浙江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第一个全国的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的私营企业,第一批的专业市场,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第一个股份合作制的企业,第一架私人包机公司,第一个在海外开发的商品市场……浙江经济发展的这片热土,必将会激励更多的青年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组织维度——工作实践成果是基础

(一)浙江共青团对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已做了初步探索

省第十二次团代会后,浙江团省委就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新一届团省委的重点工作,2007年成立了浙江青年创业创新基金。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创业浙江”创业创新项目竞赛。同年团省委陆续与农信联社、省农办、省邮政储蓄银行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青年小额贷款项目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以扶持农村青年创业为主,在全省开展小额贷款扶持青年创业的工作,团中央领导来浙江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浙江小额贷款扶持青年创业创新这项工作。2009年,根据团中央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大力推进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并在全团率先出经验、率先做示范,2009年5月,这项工作推出来才几个月时间,就被团中央选为全国共青团的典型,人民日报、中央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十六家中央媒体对浙江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同年,又推出了着力推进成长型企业的“导师带徒”活动,搭建青年企业家、专家学者与成长型企业创业青年之间结对帮带的平台,帮助更多的青年实现成功创业。浙江团组织对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多年探索,为团中央在全国共青团开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关爱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共青团工作也十分重视。省委领导曾明确指示,浙江在创业创新进程中,不仅要自身做得好,还要在此基础上,为全团作示范。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试点省,希望浙江共青团工作也能成为全国共青团工作的一个试点。在浙江省暨杭州市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现场,时任副省长的陈加元也充分肯定,招聘会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进一步深化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为“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也是团组织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充分体现。正是省委、省政府的认同与关爱,浙江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明显的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