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

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为青年就业创业搭建实践平台,注重对青年个体能力的塑造,使之更加符合岗位要求、市场要求,青年劳动力供给能力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因此,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平台的成功构建、科学运转和良性的循环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年的就业与创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青年走向独立、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关键。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和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加快,社会供需平衡状态被打破,青年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主要以纯理论的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理论付诸实践的环节。于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录用人员时把是否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作为考核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种“经验准入制”成为横亘在青年就业时的“一道坎”。因此,为青年搭建一个实践平台是快速提高青年就业创业水平,解决就业要求和工作经验矛盾的积极尝试。

近年来,浙江共青团积极探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阵地建设工作,以提供见习服务、创业孵化为主要内容,为青年搭建就业创业的实践服务平台,不仅解决了青年就业的燃眉之急,而且还承担起了帮助青年积累实践经验和就业创业砝码的责任。

一、构建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的背景与意义

人们常说,大学是个象牙塔。确实,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老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人们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对于大部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年轻人,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缺乏一座成功就业、创业的桥梁。而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机会,让青年接触到真实的职场,完成学生或无业青年向职场人士的转换。

(一)实践平台的搭建有益于青年积累经验,是提高青年就业创业能力的“练兵场”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对于初次就业或者创业的青年来说,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缺乏经验和职业技能,为青年就业创业搭建实践平台,组织他们到见习基地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见习,或者在创业孵化基地接受从培训、企业管理到项目孵化的实训模拟,这无疑在青年和就业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互动的“缓冲地带”,为青年提供了一种从学习到就业、创业或者从无业到就业的“缓冲地带”。通过发挥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的实用技术培训、结对帮带(导师扶持)、实践观摩、示范带动等积极作用有助于青年掌握一套完整的“科研、实践、市场运转”的操作模式,避免其在就业创业选择上的盲目性;有助于青年不断修正和明确职业方向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熟悉行业工种运作规范,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平台的搭建有益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为用人单位创造选人用人平台

青年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对青年个体而言,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青年等新增劳动力,其供给能力直接取决于个人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人力资本,以及对这些禀赋的使用、配置能力。而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而言,存在着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与青年的供给能力不相匹配的情况,这也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为青年就业创业搭建实践平台,注重对青年个体能力的塑造,使之更加符合岗位要求、市场要求,青年劳动力供给能力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此外,就业创业实践平台的创建工作为用人单位探索了一条与更多青年劳动力直接接触的快捷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制度新的补充和有益尝试。用人单位通过实践平台,了解青年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从中发现和选择优秀人才,弥补了企业面向社会招聘的盲目性,也有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

(三)实践平台的搭建有益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新一轮的创业和就业

通过与高校、企业联合创办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广大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提供学习锻炼、全真模拟实践的机会,给予他们“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有益于提高初次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催生和孵化企业的摇篮,既是造就企业家的摇篮,同时也是培养骨干企业的基地。新企业、新岗位的产生也创造了越来越多新的就业机会。成功创业者的明星效应也能够激发更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带动新一轮的自主创业,从而形成“产生—孵化—孵化成功—走向社会”的良性循环。因此,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平台的成功构建、科学运转和良性的循环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年的就业与创业。

二、浙江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9年,团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试行)》(中青办发〔2009〕3号),提出动员全团力量,面向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业毕生生、下岗失业青年和青年农民工四类重点群体,争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同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9〕21号),提出“加快建立回原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共青团浙江省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团中央的统一部署,把“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工作作为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举全省各级团组织之力扎实加以推进,并在筹建基地、实现对接、完善管理、建章立制等各个工作环节,想办法、出实招,目前各基地运行良好、成效明显。

(一)量质并举,基地与青年对接数量稳步增长

一是积极创新模式,多渠道建立基地。各级共青团组织遵循市场机制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基本原则,依托各级企协、青联和行业协会,把握高等院校从职业生涯中间媒介的角度考虑其社会功能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在各类企业、高校中建立见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二是积极拓宽渠道,多途径实现对接。充分发挥各市级团委的桥梁纽带作用,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网站和“12355”、“12580”服务热线为日常对接平台,以“见习基地进校园”“见习基地进社区”“见习基地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专场推介会、招聘会为集中性对接平台,切实帮助青年实现与岗位、基地的有效对接。截至2011年,全省已建立各类就业创业见习基地7500余个,累计为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6.4万个,实现岗位对接5.8万人,通过见习实现就业1.3万人。

(二)积极完善机制,多举措保障效果

首先,共青团浙江省委坚持“量质结合,以质为主”的原则,将团中央文件中要求的见习基地“三级建立”(团中央、省级团委、地市团委)拓展为“四级授牌”,很好地调动了各县(市、区)团组织积极性,也为浙江全面铺开见习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对见习时限进行了拓展。根据企业实际,将见习时限从2~3个月延展到2~6个月,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见习基地建设工作。第三,对见习基地提供的岗位数量进行了拓展,县级团组织建立的见习基地中,岗位数可以放宽至5个以上,有些地区甚至放宽至3人,令规模较小的企业也能够参与见习基地建设工作,见习基地、见习岗位的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第四,强化服务和管理。团省委推出了实施流程设计和标准的合约文本来指导各地建立基地,明晰政府职能部门、共青团、企业、高校和青年各方的权利义务,加强对基地规范操作和合法运行的监督管理。对已建基地进行分批评估、清理整顿,对于没有实际运转或运转情况不理想的基地,及时进行整改提升,对确实无法符合条件的基地实行摘牌。以制度保障见习基地长效化、机制化运行,既满足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扩张性需求和利益要求,又充分保护了见习青年的合法利益。

(三)团组织对基地建设形成广泛共识,基地建设社会反响良好

为检验和评估现有基地政策、管理、服务的绩效与不足,2010年,受共青团浙江省委青工部的委托,笔者对243个见习基地内的负责人、青年以及与基地工作关联度较大的团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已逐步显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不错的现实成效,也由此赢得了更多企事业单位和青年的认同与参与。

在见习基地参与见习的青年,是见习工作直接的服务对象,他们对见习基地工作的满意程度是评估见习基地工作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71.9%的被调查青年认为见习基地为他们提供了较多或者足够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在进一步追问“在见习过程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时,“实际操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成为被选比例最高的选项,分别为77.9%和55.1%(见图6-1)。说明青年通过见习基地这一平台将学院派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和实践经验,并且从中获得了一定的职场经验和社会经验,为他们今后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或者成功创业打下了一定基础。而且,在被调查的见习青年中,有近60%的青年表示见习单位与他们达成了签约意向。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最终落脚点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诉求、社会责任和青年工作的结合点上,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因此,建立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对见习基地及见习青年的评价、认可度,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问及“对见习基地的相关协调及运行的满意度”时,70.7%的基地负责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此外,当问及“如果现在在岗青年的见习结束后,下一阶段对见习名额是否会有调整”时,选择“扩大名额”的基地负责人有20.6%,“维持现状”的有67.6%,而准备“减小名额”和“退出见习基地”的仅占11.8%(见图6-2)。数据表明,多数企业对见习基地的认同度较高,致力于见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图6-1 见习青年对见习收获的选择(多选题)

图6-2 见习基地下一阶段对见习名额的调整情况调查(%)

团组织作为见习基地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其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见习基地工作推进状况。通过对团干部的调查发现,各级团组织和绝大部分团干部能够充分认识开展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问及“金融危机过后,是否还应坚持建立见习基地”时,在被调查的团干部中,认为“应当坚持,见习应当是从学校到单位的一个必须选择”的占68.6%,认为“应当坚持,就业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的占31.4%,而选择“不应当坚持,见习起不了多少作用的”仅占5.7%。当问及“见习基地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的必要性”时,有66.7%的团干部认同“见习基地对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有作用”。由此可见,团组织并未把见习基地建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行为。

浙江共青团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动员优势,以“两个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狠抓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共青团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发展、机制化保障的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子。

一、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模式

浙江共青团以扩大基地覆盖面、提升见习对接率、提高就业成功率为重点,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新建、扩建了一批积极性高、接纳能力强、能够正常运转的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一)坚持组织发动和社会发动相结合,拓展渠道建立见习基地

浙江共青团遵循市场机制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基本规则,把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有机结合,既充分发动,又按条件严格把关,注重提供岗位的技术含量和可持续性,注重发挥优质企业的示范效应,迅速建立起覆盖全省、领域广泛的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1.依托体制内团属资源建立

充分利用体制内团属资源是发动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最重要的途径。立足共青团组织联结的主体优势,积极发动广大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围绕当前青年就业创业之所需,建设管理规范、高质量的见习基地;发挥“青年文明号”成员单位的优势,依托各行业系统,以条为单位成规模建立基地。

2.依托“两新”组织建立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我省立足于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先发优势,挖掘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蕴含的就业岗位潜力,最大可能地为青年提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见习岗位。

3.依托网站、热线、媒体等平台建立

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宣传方面的作用,专门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网站,开通基地申报平台,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网络申报系统,直接提出申请,再由属地团组织及时进行审核,履行签订协议等手续后正式成为基地;拓展“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服务内容,同时与移动12580热线服务合作,通过电话呼叫系统,受理企事业单位的基地申报请求,再及时由属地团组织主动做好与申请单位的衔接工作;联合《青年时报》等主流媒体,加强对基地工作的宣传,同时把每批次建立的基地在媒体上进行公布,以此为示范,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申报。

4.依托园区孵化建立

坚持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科为资源,依托科教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生创业园等,以块为单位,建设见习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接收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参加见习,建立“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科为资源、以对接为动力”的见习工作机制,搭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见习工作平台。

5.依托市场中介建立

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下,共青团也面临着自身资源不足、专业知识不够的困难,杭州、宁波等地团组织,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公司专业岗位集中、岗位优质、建设集中的优势,引入这类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化运作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浙江中聘(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的一家重点服务外包企业,这家公司所属的258人才基地,现在已成为宁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分部,目前,已成功运作20多家企业成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与此相似,共青团杭州市委已经与如浙江省外服、浙江中智等6家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能提供千余个见习岗位。

(二)坚持集中性对接与灵活性对接相结合,推动岗位的有效对接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是建立、对接、保障及后续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其中,建立是基础,对接是关键。如何让已建成的见习基地及其岗位实现与广大青年的有效对接,是直接关系这项工作能否取得实效、能否真正让基地单位和青年得到实惠、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为此,浙江共青团坚持日常性、集中性、灵活性相结合,探索“以共青团为平台、以市场机制为原则、以需求为导向”的对接途径,推动见习基地与见习人员的有效对接。

1.集中招聘,实现“批量化”“一站式”对接

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集中招聘会作为实现有效对接的重要方式。由各市地团委、高校团委牵头,通过组织“见习基地进校园、进人才市场”活动,举办大型集中性见习岗位招聘会,让企事业单位与青年面对面交流,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直接了解毕业生个人的特长、专业技能、个人意愿,毕业生也能直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情况、见习岗位的设置以及招聘方的人才需求,减少双方信息搜寻的成本,实现对接过程的高效、有序、有效。另外,开展定向招聘,即根据基地企业招人需求,有针对性、有意向性选择、锁定高校,开展“见习求职大练兵”活动,进行基地企业宣讲、见习政策咨询、面试、签约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站式”对接,提高对接效率和成功率。

2.建立组织网络,实现日常性对接

除高校毕业生外,已毕业未就业大学生、下岗失业青年、青年农民工等群体,由于个体分布比较零散,对于这类群体见习岗位的对接工作主要依托组织平台,即通过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对接工作项目办(站)、服务中心,构建三级组织工作网络,依托平台,接受青年或学生的咨询报名。通过一对一的小型、分期、分点的对接,实现日常性对接,逐步形成见习基地工作在对接环节上的长效性。

3.依托网络多媒体手段,实现常态化对接

运用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将见习基地及岗位信息及时纳入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的服务内容,同时与浙江移动12580呼叫中心合作,由12355、12580同步接受青年的咨询和见习报名,开展见习岗位的对接工作。抓住青年人喜欢上网、乐于用网络方式捕捉信息的特点,依托“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网站平台,并与团属网站、高校就业网链接,基地网站及时公布全省各级团组织建立的基地及其提供的见习岗位情况,青年可以从网站上寻找适合自己的见习岗位,并在网上提出申请,由属地团组织和企业定期举行面试对接。杭州团市委还通过媒体公开对接,如与《钱江晚报》合作,开设“见习自荐台”栏目;与《每日商报》合作,推出“职场·创业版”等见习求职版面。

(三)坚持规范操作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健全制度加强基地管理

规范管理是见习基地长效运作的有效保障。为提高见习基地的整体运作水平和绩效,在基地管理方面,浙江共青团着力规范管理制度,从而使见习基地工作能够更有序开展。

1.争取“立法”支撑,以“政策护航”,保障见习基地发展

立法是保障青年就业见习的最高形式,2010年3月1日,广东颁布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这是国内首部以立法形式出台的青年就业见习的地方性法规。共青团浙江省委在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中,也积极呼吁把《浙江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条例》的制订出台列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项目,真正使就业见习成为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制度性举措。通过浙江共青团与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已纳入政府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范畴。省政府明文规定:“回原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期间,当地政府和见习单位一般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其中政府补贴原则上不低于总补贴额的50%。”

2.搭建工作架构,夯实组织机构支撑

工作机构的设置和搭建是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有效运行的组织中枢,根据团中央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精神,共青团浙江省委结合本省实际,专门制定《关于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实施细则》,针对基地的工作机构与职责作出了细化的规定。团省委、地市团委、高校团委、团县(市、区)委和省直机关团工委分别联系企事业单位募集岗位,建立见习基地,并分别与相应企事业单位的授权代表签订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合同,其中,团省委建立的见习基地委托地市团委签订合同。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工作机构为:团省委、地(市)团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项目办公室和团县(市、区)委、高校团委和省直机关团委,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见习基地的建立、管理、考核、督察工作。高校团委建立的见习基地面向本校学生,由高校团委直接接洽,自行管理。

3.建章立制,确保基地管理有序、运作规范

完善的工作机制保证是见习基地工作长效运作、实现绩效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年的摸索,浙江共青团已经基本形成了从基地创建到监督考核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一是各地(市)团委项目办制定“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管理办法、见习基地的申报要求、操作流程以及对基地的评估考核办法,注重基地建设质量和对优质岗位的遴选,突出优势产业(行业)和技术性岗位,以适合见习青年的普通需求,增强见习岗位与青年意愿的匹配度。二是实行动态的管理与跟踪服务,通过对见习青年与见习企业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动态监管,及时跟踪了解见习青年的上岗情况,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抽查的方式掌握基地工作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对见习人员的招收和岗位对接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实现见习工作的动态管理。三是基地互访实现经验交流,通过基地之间的走访、调研、网上信息交流等方式,让基地与基地之间获得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机会,从而到达资源共享、见习效能最大化的目的。四是考核评估,主要从见习基地制度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见习成效、工作保障四个方面,严格按照《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评估考核标准》进行年度考评,考核主要分为自查与抽查,基本采取量化评分的方式对基地工作综合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为下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效果提供参考。

4.完善人员管理机制,突出科学性与有效性

由于职业见习既不等同于毕业实习,也不等同于劳动就业,见习期间不签订劳动合同,见习单位也不支付严格意义上的工资报酬,而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补助,因此,对见习人员的管理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浙江共青团依据“信用在市场管理中作为一种柔性的管理手段同样具有约束力”的观点,采取信用监督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对见习青年的管理。即在见习基地与青年实现了成功的岗位对接后,双方签订见习协议,并要求见习青年作出信用承诺,建立见习人员的信用档案,主要由基地负责人根据青年是否按时参加见习、履行协议规定以及在见习期间的个人表现等方面跟踪记录、跟踪管理,并作为见习期满后,评定等级、颁发见习结业证书的重要依据。同时,注重见习青年的自我管理,一般来说,青年在同一单位见习时间为3~6个月,见习周期不长,为了发挥青年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动性,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在各基地中选派一些见习代表担当基地见习的队长或基地负责人助理等职务,协助负责日常事务,各地(市)项目办也通过他们及时掌握基地实际操作情况以及见习人员的真实心态,更好地服务青年;二是通过成立党(团)支部等组织形式实现见习青年的自我管理,如宁波广博集团作为国家级首批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组织见习大学生建立临时团支部,在见习期内不仅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也增强了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

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模式

孵化器,英文为incubator,本义是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到经济领域,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提供经营的场地、共享办公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对技术项目、创业企业进行孵化,降低青年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催生和孵化企业的摇篮,既是培养骨干企业的基地,同时也是造就企业家的摇篮。

近年来,浙江共青团以培育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为切入点,以提供优质的孵化服务为手段,以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市场竞争力为落脚点,依托高等院校、科技园区、企业园区等,建立了一批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如杭州的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孵化基地,宁波的鄞州青年创业园等。全省各个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园)通过完善创业孵化功能,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营造创业良好环境,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了创业孵化基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以阵地为依托,做好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文章

1.与政府部门联合建立

如共青团桐乡市委联合市科技局建立了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濮院320创意广场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市劳动保障局建立了市就业培训中心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市供销总社(农合联)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

2.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

如温州大学通过构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收到了“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率”的成效。以专业为依托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载体,由学生自愿组合,自发组建;学院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和指导;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工作室,可以入驻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与提升。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把散落在校内的各个创业工作室聚集在一起,不但可以及时沟通,还可以联手闯市场”。“蓝蜗牛工作室”“睿忻市场调研公司”“锐岩网络科技工作室”“蓝天DV摄制工作室”等一批经受住市场洗礼的创业工作室正健康发展。

3.与企业或企业园区联合建立

如杭州团市委联合市青企协、浙江赛博有限公司,成立了赛博(杭州)创业工场。赛博(杭州)创业工场始建于2006年12月,时任杭州市市长的蔡奇来赛博视察时曾提出“北有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南有赛博的创业工场”。由于杭州市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多,宣传力度到位,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入驻赛博创业工场势头十分迅猛。截至2012年11月,赛博累计孵化培育“大学生创业”企业1525家,毕业出园“大学生创业”企业194家,创业人数约5000人,直接带动就业约2万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涉及产业包括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检测认证服务、生物医药、科技贸易等,“大学生创业”企业培育成活率高达65%。

(二)搭建桥梁纽带,做好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对接”文章

1.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和毕业关

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必须通过严格的审定、评估,符合相应程序。先由有意愿入驻孵化基地的青年个体或团队向孵化基地提交项目可行性报告,孵化基地再聘请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核,最后确定入驻项目,签订入驻协议、孵化协议,建立正式的孵化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大学生创业园”中的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当然,当企业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步入正轨,有了自立能力时,就可以离开创业孵化基地,在社会中扩大企业规模。对此,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毕业(退出)机制”,经过一定时期孵化的企业,通过项目评估,将把已经成熟、能够独立发展的创业团队推向市场,实现企业的“孵化”,对项目不能继续运行的入驻团队予以淘汰,以扶持新的创业团队。

2.坚持分层分类原则

在孵化基地建设中,浙江共青团坚持分层分类原则,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广泛优势,积极推荐各类青年、项目与不同基地进行对接培育。如桐乡团市委针对科技含量较高的青年创业项目,积极推荐入驻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针对初创型青年,推荐入驻濮院320创意广场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针对农村创业青年,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市农合联发布孵化基地创业青年招募公告,通过在人才市场设立招聘摊位、组织镇街团委进行宣传发动、带领创业青年进行实地参观体验等途径,招募创业青年。

(三)优化服务质量,做好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提升”文章

1.提供零成本或低成本的创业体验机会

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尽可能依托现有各类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园区、专业化市场、闲置厂房和校舍(楼宇)等,充分利用其现有基础设施、场地(厂房)等,对入驻基地的初创型企业,实行免费或低偿提供一定的孵化土地和办公场所,免费或低偿提供期间产生的水、电、网络等费用支出,为提升青年创业成功率保驾护航。如台州临海市新愿景现代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青年提供“低门槛准入,零成本创业”的优惠条件,支持青年投身农业创业创新。一是免费提供试验田,基地根据青年的实施意愿和能力,在园区内圈定种植试验田(五亩、十亩或更多),由其个人或自行组织人员进行产业化种植生产。二是低偿提供必需的生产资料,包括有机肥料、种子、水电及必需的生产工具等,生活上提供食宿、收取低价费用。“可以说,这是一次零成本的创业体验机会。大学生们只需要带上他们的创业项目,提供简要的项目计划书或可行性报告,填写创业体验入驻联系单,一旦通过我们的审核,就可以获得这次免费体验机会。”杭州乃至浙江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和民营科技孵化器——赛博杭州创业工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2.组建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

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普遍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如专家队伍、信息资源、优惠政策、风险投资等,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创业青年提供政策咨询、方案评估、证照办理、经营管理指导和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的支持服务,构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使创业企业获得更多专业、可行、有效的个性化孵化服务。如“浙江大学创业青年俱乐部”定期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为创业企业管理人员讲解创业政策、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课程,并经常组织创业学生到成功企业实地学习。台州路桥区东森集团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数码城市场内专门开设青年创业孵化店为帮助更多青年成功创业,服务中心专门建有青年创业导师团,由市场管理人员、资深商户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定期为创业青年开设培训课程或进行政策宣讲,逐步教会他们如何选择供应商、设计管理流程、确定工资结构、拓展客户关系等实务知识,帮助他们改进仅凭热情做事、不按流程创业的弊病。同时,东森集团还积极牵线搭桥,鼓励一些资深老商户与创业青年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言传身教让创业青年少走弯路、少出差错。

(四)营造“全真环境”,做好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培育”文章

2006年3月15日,浙商职院的创业园开园,15家由学生创办的企业正式开业。这些企业全部有工商和税务登记执照,企业经理均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他们在争议中开始了被称为破冰之旅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全真管理”要求入驻创业基地的各团队需要按照企业模式运作:项目确立前的市场调查,确定项目,写出商业计划书。青年需按照工商、税务管理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执照,所有的程序全部自己去完成。让青年“真刀实枪”地实战,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公司实际运营中,解决具体的问题,是“工学结合”的最好诠释。如创办于浙商职院大学生创业园的滨江汛桥电子产品经营部在营业前,曾对滨江各大校区进行了市场调查;公司从进入创业园以来,通过在各校区挂横幅、贴海报、进寝室直销以及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实际操作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践服务平台建设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要遵循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网络化、服务产业化和运作社会化的原则进行建设。在推进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地要立足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结合资源优势和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决定基地建设的数量、规模和类型。要突出重点,支持那些科技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并在趋同或相近企业比较集中地进行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有的软硬环境优势,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降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本。

二、遵循市场机制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基本规则,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正向效应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是公益性机构,因为所有的实践阵地从建立开始,就把产生新的资源和就业机会作为第一目标。这种服务在起始阶段几乎是无偿的,尽管在一些基层组织,也有企业、研发机构或其他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目标而进行支付,但不管支付这些服务成本的主体是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实践平台建设起始阶段的投资和成本支付,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因此,实践平台的建设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在坚持政府政策引导和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应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因此,团组织需注重在微观市场主体的利益中找到平衡点,既激发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又兼顾企业经济成本效益的投入和产出。如在见习基地的操作中,浙江共青团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化运作就业见习基地的对接工作,提高见习岗位对接的频率以及见习产品与青年意愿的匹配度,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组织“对症下药”式的职前培训,向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同时通过与市场中介签订协议的方式,规定参与见习项目合作的一切行为必须以服务企业发展和青年就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见习合作的公益性。通过发挥市场中介的力量,提高青年的真实就业率,使基地企业、青年都能成为受益者。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实践平台服务功能的健全和完善

为了引导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更好地服务于见习青年和创业青年,共青团组织应以强化实践平台的服务功能为重点,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比如,由于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与其实际控制的资源存在巨大差距,而企业孵化器具有资源放大功能的作用机理,即通过聚集孵化资源形成服务体系,然后通过这个体系的作用,使孵化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毕业”资格进入市场,成为区域经济的新生力量和增长源。首先,孵化基地的职能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新创企业组织和协调各种所需资源,从而缩短发展所需资源与其实际控制的有效资源之间的“资源差距”。其次,从浙江省来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已由原来提供场地、基础设施、资金扶持等原始的功能形式,向提供技术支持、转化科技成果、培养急需人才、代理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咨询、完善企业制度和打造企业文化的方向发展;孵化对象也由单一的项目孵化向企业孵化、集群孵化、产业孵化的多功能孵化方向转变。

四、就业见习与创业相互转化,在平台和资源上实现互通与共享

见习工作与创业工作同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内的重点项目,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即见习青年和创业人才的相互转化;同时在平台和资源上也能够实现互通和共享。一方面见习基地为见习青年向创业青年的转换提供了人才储备,因为成功的创业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行业创业或是自主创新,而是包含了更广范围的传统产业的创业实践,通过引导青年在各类行业中参与就业见习,深入了解市场,在锻炼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磨砺青年的创业意志,激发自强创业的观念,促成青年由见习向创业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孵化企业又为青年见习提供了相应的岗位和便利。而且,见习青年通过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能深刻接触社会,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同时也能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能找到学校和社会的差距,迫使青年自我适应,完善和提高自我,大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