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各平台实践难点

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各平台实践难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工作的全面实施,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共青团浙江省委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各项工作载体。而共青团组织周围有大批的青年急需就业创业培训的指导和提升,却因为经费、场地等限制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培训需求。

2009年以来,浙江共青团紧紧围绕团中央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五大服务平台,一个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全面推进。本章拟通过量化研究深度分析当前我省青年就业创业“五大服务平台,一个保障体系”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重点剖析影响我省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成效的各大因素,从而为服务我省青年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建设探寻发展路径和方向。

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有诸多纷繁复杂的因素交织影响着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级团组织在创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培训、融资、项目、实践和政策平台,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机制的过程中,给平台建设的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和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实地调研和量化研究必不可少。

在共青团浙江省委青工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调研小组。研究者在杭州、宁波、嘉兴、台州、温州、金华、湖州等地实地调研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深入整理、分析基层团干部在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基础上,结合创业青年反映的一些实际情况,编制《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问卷(一)》。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团干部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和创业青年的创业实践过程中,在就业创业培训、融资、项目、实践、政策等服务平台建设与利用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第二部分是关于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最重要的职责及对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建议;第三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

然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86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4%,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多响应变量描述统计(频数分析),取得各平台工作难点的量化数据结果。

一、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

经过“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工作的全面实施,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共青团浙江省委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各项工作载体。各地团组织都把就业创业教育培训作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来抓,在加大就业创业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加强青年大讲堂等青年就业创业素养提升教育,强化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就业培训,探索青年创业学院、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等创业培训模式。在培训方式上逐步建立“课堂培训+体验式培训+实战式培训”相互结合、多位一体的模式。总体上,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在各地团组织的积极努力下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当问及团干部“团组织在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创业青年“在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共有861名调查对象填答了问题。51.2%的调查对象反映“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有差距”,被选频次位列所有选项的第一位;其次是“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准备、创业初试、创业发展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和“针对不同的创业项目,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再次是“职能部门的就业创业培训各自为政,资源整合难”“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例如:农村青年、城区青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培训教材或教材实际操作性不强,影响培训授课和受训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各地市创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此外,也有18.0%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场地有待改进(受训环境、硬件设施等影响培训质量)”。结果详见表9-1。

表9-1 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多选题)

根据上述结果,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平台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下。

(一)培训内容缺乏综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一是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与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相比,应该是一种综合性而非分科性的课程体系。通常青年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时间较短,而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又较多,如果培训内容过于形式主义,很少或不考虑就业技能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综合要求,那么创业教育课程就失去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目的和意义,又变成了“填鸭式”的知识学习。

二是就业创业教育培训是为了青年走向就业岗位或参与创业进行的知识技能补充和练兵,如果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技能实际操作、人际交流与沟通、市场营销实践、创业模拟等与就业创业密切相关的实践环节,那么培训必然流于形式,难以真正体现实效。尤其是当前的职业培训,以课堂为中心,以概念、理论为中心的非职教化现象比较严重,实训时间过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职业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很多培训浮于形式,参与培训的青年并未真正掌握实用的就业创业技能。

三是就业创业教育培训面向青年劳动力全体、面向各个创业阶段的青年、面向各类创业方向的青年,但是不同创业阶段和方向的各个青年群体的培训需求不尽相同。例如处于创业准备阶段的青年和处于创业初试、创业发展阶段的青年相比,更需要金融、法律、财会、管理等创业知识的储备,更需要创业资金扶持和相关政策解析;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和IT科技产业创业在知识储备、人才招募、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巨大,培训内容更是千差万别;农村创业青年和城区创业青年在创业资源方面优劣势不同,需求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二)培训渠道虽然不少,但是资源整合难

当前,促进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党政的重要工作,与就业创业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均开拓就业创业培训渠道,例如劳动人事部门针对失业和待岗人员组织的就业培训、农办针对进城务工群体组织的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和优秀农村青年KYB创业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等组织青年职工参与的技能培训等。但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就业创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系统自成一体,独立运转。虽然这些职能部门有经费、政策和工作力量等保障,但是就业创业需求最为旺盛的青年群体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掌握这些培训信息,往往出现有培训无对象的尴尬局面。而共青团组织周围有大批的青年急需就业创业培训的指导和提升,却因为经费、场地等限制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培训需求。因此,各种培训渠道的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三)培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方面是各级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培训师资聘请的难题,尤其是在高校资源不丰富的部分地区,组建一支热心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经验丰富的培训师资队伍非常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就业创业培训场地也不尽完善,既影响了受训学员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进而使培训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二、青年就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

在共青团浙江省委青年就业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和促动下,全省各市地和县(市、区)团组织积极实施青年创业融资服务建设项目,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渠道,实施各种形式的小额贷款、风险投资,并灵活运用各类就业创业基金,争取政府贴息、奖励、保险支持等多项优惠政策,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我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融资服务不断深化和发展,但该项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政策要求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问及“团组织在提供融资服务(或青年在开展创业融资)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共有862名调查对象填答此题。17.8%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初创青年创业资本少、基础弱,满足贷款条件难”,12.7%的调查对象认为是“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防范把关严格,创业青年寻求担保太难”,12.4%的调查对象认为是“融资渠道太少,还需积极整合各类投资基金(创业基金、风投基金等)”,11.1%的调查对象认为是“青年创业贷款额度不够大”,10.6%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申贷手续繁琐复杂,办理时间太长”,另有部分调查对象选择“政府对青年创业贷款贴息额度不够大”“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利率对创业青年而言过高”“青年创业贷款期限比较短”“民间金融力量(如私募基金)的创业投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管理不规范”“青年对自身还贷能力信心不足”,其比例分别为31.7%、29.5%、26.9%、18.4%和16.5%。结果详见表9-2。

表9-2 就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多选题)

根据上述结果,青年就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下。

(一)创业贷款担保难

创业青年在向金融机构申请创业贷款时,除了少数创业竞赛获奖、优秀农村青年等群体拥有免担保信用贷款资格外,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要求贷款人提供一定的担保,例如第三方信用担保、固定资产抵押(如房产、厂房等)、无形资产质押(如林权、渔权等)、应收未收账款、仓单等票据质押等担保方式。而现实情况是,创业青年能够提供的抵押物种类很少,并且大多是难以处理的财产,如没有房产证的农村房屋和住宅基地、生产资料物品、农产品等。这些抵押物要么流转使用有严格控制,要么因自身价值变化过快难以处理,很难通过金融机构的担保资质认定,最终导致贷款“流产”,创业资金筹措受阻。

(二)创业贷款风险控制难

虽然全省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拓展青年创业融资服务,但创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创业贷款的风险防范较为困难。一是贷款本身存在市场风险问题,尤其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波动较大,国内市场又面临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的压力,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青年创业的市场风险不小;二是贷款户的信用风险问题,由于社会上贷款户恶意逃债现象时有发生,而青年缺乏在金融机构的信用积累,金融机构对信贷员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之小额贷款存在利润少、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惜贷、惧贷心理。目前,已有个别市地在开展青年创业贷款帮扶工作时,一方面整合资源设立贷款风险控制基金,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基层团组织把关、信贷员审核的模式,实行小额贷款的信贷员免责制度。但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还未全面铺开,工作仍需向纵深推进。总体上,创业贷款的风险控制还需要团组织的层层审核把关、竞赛活动的竞争择优、专业机构的分析评估、财政资金的保障、社会资源的运用等多重措施加以规避、防范。

(三)创业贷款的服务深度还不够

调研结果反映出青年在申请创业小额贷款时,在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会遇到手续繁琐复杂、办理时间慢、操作环节多、授信期限短、授信额度小、贷款利率高、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青年创业贷款不仅仅是一项商业贷款行为,资金是青年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不仅会打击青年的创业激情,而且影响创业成功率。此外,从满足青年发展需求、促进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角度,政府对青年创业贷款的贴息额度还有待提高,应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切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四)创业融资渠道比较窄

当前青年创业融资服务以小额贷款为主,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投入等其他融资方式并不多见。而小额贷款的辐射面、受益面有限,在授予贷款时也很难兼顾项目供给、项目需求和项目成功率等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在农村青年初创型企业贷款方面,这种矛盾尤其突出。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农业的创业贷款,由于产业受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波动加大,贷款受理一般较制造业和高新科技行业困难,贷款额度也较小。此外,创业融资服务在渠道开拓、担保方式创新方面仍有待深化,创业创新基金、小额担保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民间私募基金等各种社会资源都有待引入。

三、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

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创业项目竞赛、创业项目孵化、导师帮扶等一系列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虽然全省各地团组织都建立了项目征集、评价、资金帮扶的渠道,但是创业项目服务也有不少困难。

当问及“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创业项目竞赛、孵化等服务(创业青年在参与创业项目竞赛、孵化等)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共有858名调查对象填答此题。选择最多的是“创业项目库与导师库未能实现无缝对接,导师帮扶实效性未完全发挥”,占37.9%;其次是“针对创业项目的服务有效性有待加强,成果推介、孵化、信息、金融等服务有待提高”,占35.8%;再次是“创业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育过程忽略个性化需求,影响创业项目后续发展”“创业孵化基地门槛高,初创青年申请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数量和容量有限,难以满足青年需求”“项目竞赛宣传力度不大,影响范围还不广”,比例均高于32%;最后是“项目竞赛开展频率低,项目推出数量受限”“部分项目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存活难度大”,比例也在30%以上。结果详见表9-3。

表9-3 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多选题)

从调研结果可见,青年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业项目竞赛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青年需求

一方面,各级团组织积极整合资源,与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办了各类青年创业大赛,竞赛涉及“创业浙江”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竞赛、网商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项目挑战赛等。虽然创业项目竞赛的数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创业青年的需求,不少青年反映竞赛的举办频率过低、推选项目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创业项目竞赛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范围不广、导师帮扶存在对接落差等问题,创业项目在参与竞赛后仍然需要项目入库、导师优化、专业培训等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跟进。

(二)项目服务平台运转难度大

一是项目服务平台维护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例如优秀创业项目在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信息咨询、创业指导加以跟进。而这些服务举措本身需要寻找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二是创业项目进入项目库或者孵化基地,首先需要建立创业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如果导师帮扶和创业培训等培育过程忽略个性化需求,势必影响创业项目后续发展。

(三)项目服务平台发展空间受限

当前,共青团组织成立和运作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都面临着帮扶资源有限、优惠政策难争取、创业项目成长后的“剥离”较困难等现实问题。与政府职能部门创办的创业孵化基地(如科技主管部门下属的科技孵化器)相比,团属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的入园项目技术含量较低,相关政策倾斜度不够,政策信息“嗅觉”不灵敏;与企业创办的创业孵化园相比,团属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由基层团干部承担管理、运行和发展的职责,缺乏相应的企业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等条件,在资金运作上也不够灵活。因此,共青团组织拓展项目服务平台在资金和资源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进而阻碍了青年创业就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四、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

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升青年的综合职业素质,从而为青年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更快地融入职场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创业青年通过实践磨炼,丰富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当前,各级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中,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力促青年大学生通过就业见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

当调研问及“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团组织(青年)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共有859名调查对象填答此题。近1/ 2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相关优惠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不健全,企业缺乏提供见习平台的动力”“见习岗位层次偏低、见习薪水偏低,基地与青年对接有差距,难以有效吸引青年”;其次是“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不足”“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建难度大,企业配合度低”“导师带徒制度不够完善,青年就业见习实践缺乏有效指导,见习效果受影响”,分别占34.9%、34.1%和32.8%;再次是“基地企业变相用工、招工不公等现象仍有发生,影响基地实效”“针对基地企业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基地日常管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例均在26%左右。结果详见表9-4。

表9-4 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可见,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建设中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对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有待深化

从政府的角度看,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手段,更是青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和实践锻炼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投资热情仍需加强,针对见习基地的相关优惠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还需增加,从而刺激更多的优秀企业加入到见习基地建设的队伍当中。

此外,政府在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跟进配套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一是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见习的籍贯差异,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见习时摆脱弱势地位,切实得到帮助;二是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存发展权益,不能把见习基地发展成人才的免费培训中心和输出中心,打击企业接收见习大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见习青年的补贴应足额发放,一些不规范的见习基地存在把本应给青年的补贴变成了企业的补贴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广大青年参与见习的覆盖面,损害了青年的基本劳动权益。

(二)见习基地的建设和运作管理相脱节

从见习基地角度看,尽管人事、劳动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在筛选、审核时非常慎重,但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仍有一些企业在见习基地的实际运作中有意无意地把见习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按要求配备导师或者导师形同虚设,不注重为见习青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成长环境,而是一味要求见习青年为企业工作;不依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来感染、鼓舞见习青年,促使见习青年在见习期满后留在企业工作,而是担心见习青年接触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吝于给见习青年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没有更多地为见习青年今后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见习岗位设置上通常层次偏低、见习薪水偏低,使见习基地难以有效吸引青年。

从共青团组织的角度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间要求较紧、工作量大,任务中不少基层团组织在追求见习基地建设的数量和速度的同时,忽略了见习基地的后续管理和对接。有的见习基地在创建后由于缺乏有效对接,并未真正发挥作用;有的见习基地则是完全依托企业自身运作,团组织没有参与到见习基地的考核评估当中,基地与见习青年的对接实效也很难掌握。

(三)见习青年对见习缺乏科学的认识

一方面,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这一就业服务举措,对见习基地的作用和申请程序也知之不多,往往因此错过了就业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见习青年对见习的真正目的并不理解,把见习当作工作,一味地纠结在“见习工资”太少的问题上,没有把见习作为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因素也影响了见习基地作用的发挥。

五、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平台面临的难题

虽然目前关于鼓励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出台较多,力度也较大。但是在调研当中,我们仍然发现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服务以及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政策服务时还有不少问题。

当调研问及“青年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出台、整合和运用的过程中,团组织(青年)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共有856名调查对象填答此题。45.0%的调查对象认为“职能部门各自出台相关政策,政策缺乏系统性,急需进行政策的梳理和整合”;另有1/3的调查对象认为“政策的宣传面和宣传力度不够,青年知晓率低”;各有37.0%的调查对象认为“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青年实际需求脱节”“现有政策存在户籍限制等地域局限性,难以发挥政策的普惠作用”;36.0%的调查对象认为“落实政策的责任部门职责不清,政策落实难,且难以考量”;32.5%的调查对象则认为“现有的相关政策存在空白和盲点,需要进一步突破与创新”。结果详见表9-5。

表9-5 就业创业项目政策服务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多选题)

续 表

从调研结果可见,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策整合是首要难题

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农业部门、信息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妇联等群众团体在扶持就业创业方面都相应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这些部门各自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全针对青年群体,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时,这些政策需要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整合,才能为广大创业青年所运用。目前,联合上述各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社会团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仍未建立,政策信息的咨询系统还欠缺。因此,直接影响了创业政策和信息的宣传,青年在政策理解、咨询和运用时也难免遇到问题。当青年遇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时,也没有反馈和诉求的渠道,使得政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空谈。

(二)政策落实有难度

正是由于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出自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在政策的信息传递和执行操作上,相关责任部门一般固化地面向本系统的服务对象上,难以进行横向协调和整合。尤其是在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政策解释需要多部门沟通协调或加以明确时,横向职责不清的局面时有发生,限制了政策的落实效果。

(三)政策创新有待突破

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快速流动已经成为现实,不少青年选择异地就业和创业。但是现有很多就业创业相关政策都存在户籍限制等地域局限性,难以发挥政策的普惠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也存在空白和缺位,例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存在地区差异,需要进一步突破与创新。

六、青年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难题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加以保障。当前,我省各级团组织都已建立起多级联动组织体系,构建多重服务网络推动就业创业服务。但是,从852名调查对象调研结果可见(详见表9-6),青年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团组织力量有限,难以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成为最突出的问题(选择比例为57.3%)。共青团组织作为代表广大青年的群众团体,本身并不具备行政职能,更难以实现政策制定。尤其是基层团组织在职能部门政策出台和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诉求机制和平台。因此,基层团组织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很难实现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出台的推动。

二是团组织与企业、职能部门、金融机构难以整体协调推进,影响工作进度(选择比例为46.7%)。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制定部门(职能部门)、就业岗位提供者(企业)、创业融资服务方(各类金融机构)、青年劳动力集聚地(高校)等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的沟通和协调没有到位,都会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是共青团的组织特性决定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性有待提高(选择比例为37.1%)。一方面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并非基层团组织的传统基本工作,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力量又相对薄弱,团干部的工作精力有限,很难长期重点开展此项工作;另一方面,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诸如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基于团干部个人努力和情感维系的结果,基层共青团干部的转岗和离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化发展。

四是组织架构不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建设不健全,就业创业工作难以深入(选择比例为31.3%)。当前,各级团组织虽然都建立了多级服务网络,但是工作领导小组通常以团组织自身为主,没有把本区域劳动人事部门、教育、科技、农业、信息等有关职能部门纳入其中,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指导力度也还不够,因此限制了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的深度。

五是青年就业创业体系建设的调研和课题研究不足,无法全面整合各地工作经验(选择比例为26.1%)。由于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较紧、工作量较大,各级团组织在开拓各大服务平台的同时,未能及时跟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这也导致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难以迅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影响了工作成效。

表9-6 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建设遇到的问题(多选题)

一、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为座谈面访法实施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也称作资料研究或文献调查法,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目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获取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全面、正确地了解研究所需探索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属性与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也是最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不需要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研究成果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通常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使用,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图书馆、书城、互联网数据库等渠道搜集目前青年就业及创业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资料,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青年就业及创业服务的相关研究文献后,对影响青年就业创业的因素尤其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得到,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层面要素,包含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社会舆论环境(如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就业和创业的舆论氛围、青年就业创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等);(2)组织层面要素,包含就业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力度、就业创业组织保障程度、就业创业服务的部门职能分工和联动效应发挥程度、就业创业相关的审核审批程序的规范性建设、就业创业相关资金帮扶体系建设等;(3)青年个体层面要素,包含青年就业创业观念、就业创业意识、就业创业能力(如工作技能及经验,与创业相关的管理、市场、法律、金融、财会等知识储备、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等)。

2.座谈面访法

在本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者于2011年6月期间前往杭州、宁波、台州、温州、金华、湖州、嘉兴等市地,与各市地团市委青工部长和负责本区域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1.5小时左右的座谈面访。在各市地青工部长介绍本区域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及工作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者还通过对负责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的团干部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概况、具体推进步骤和做法及目前取得的成果,并着重关注团干部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体推进面临的瓶颈。此外,参与调研的各市地团委还安排研究者实地参观本区域重点探索的项目示范典型,研究者通过与重点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五大服务平台建设所遇到的具体的工作难点。

本研究的座谈面访地点由各市地团委安排,一般是团市委会议室或环境较为安静的茶室,由被访者选择座谈面访地点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让被访者感觉方便、舒服和自然。虽然座谈面访法不像一对一面访可以关注访谈对象谈话的各处细节,但是多人座谈可以消除一对一面访给被访者造成的紧张、压抑情绪,有助于被访者在谈话中逐渐打开话匣子,表达各自对事件的看法和相关观点。由于座谈面访法要同时面对多个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因此本研究在每一次座谈面访都安排至少3位研究者同时参与,确保访谈质量。

(二)指标选取的结果

基于前期文献研究归类的影响青年就业创业要素和座谈面访的访谈文本,研究者进行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的指标编码,初步形成影响我省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的各项指标。

通过对深度访谈的资料整理,首先把访谈内容转化成文字形式,然后运用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识别和判断,对访谈文本中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相关的关键难点和困境进行相对独立的主题分析,并把它们一一提炼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阶段得到的三类影响要素,辨析和区分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和实践项目及其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而进行正式编码和归类,最终确定共31项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的要素。具体影响要素条目详见表9-7。

表9-7 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影响要素

续 表

二、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标的选取

在此之前,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座谈面访法,我们初步了解了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指标,但基于该方法得到的影响要素的有效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尚不明确。因此,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为工具,研究者对初步确定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影响要素做进一步的问卷调查,通过量化研究结果来确认各影响要素的重要性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本研究主要在分析国内青年就业创业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和访谈文本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问卷(二)》。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负责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的乡镇(街道)、县(市、区)、市地团干部和农村、城区创业青年就各个层面的因素对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判断。各影响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分为“完全不影响”“基本不影响”“可能不影响”“影响较大”和“严重影响”5个等级,并从“完全不影响”到“严重影响”依次赋值为1、2、3、4和5分。第二部分是团干部和创业青年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类别、性别、年龄和学历。

(二)研究工具的修订

本研究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行为测量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参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团干部和创业青年两类,由于调查对象的总体数量有限,尤其是从乡镇(街道)层级至市地的负责相关工作的团干部总数在150人左右,因此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无法实施问卷试测来修订量表。故在问卷编制完成后,研究者采用专家评价法验证补充,同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省级层面负责该项工作具体部署的共青团干部共4人对问卷的题目进行了审定和修改,对问卷加以修订。

通过专家评价法我们对编制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问卷(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问卷成稿见附录(二)。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样本分布情况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一是浙江省11个市地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个层级参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共青团干部,其中包括市、县(市、区)团委青工部长(或其他相应负责的部长)、县(市、区)团委就业创业工作分管副书记和团委委员;二是各地市创业青年,包括农村创业青年、城区创业青年,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青年等。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1000份问卷,一共回收86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4%。本研究的问卷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研究涉及描述统计(交叉表分析)、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尺度分析等相关统计分析技术。

初步统计问卷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9-8、9-9、9-10。

1.问卷调查样本的性别分布情况

在参与此项研究的864名团干部和创业青年中,814名调查对象填答了性别情况:其中,男性团干部85人,女性团干部51人,分别占被访总数的10.4%和6.3%;农村创业青年男性173人,女性118人,分别占被访总数的21.3%和14.5%;城区创业青年男性178人,女性113人,分别占被访总数的21.9%和13.9%;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青年中有61名男性,35名女性,分别占被访总数的7.5%和4.3%。

这一数据与目前基层团干部的性别比例基本吻合,也从侧面说明了创业青年群体中男性占了相对多数,这也是在当前“收入不错,相对稳定”的就业观念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形成的创业青年性别差异,女性青年更趋向于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而不是带有一定市场风险的创业尝试。具体来看,农村创业青年和城区创业青年当中男女性别比约为1.5∶1,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区,男性创业青年都占多数,且比例大致相当。在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青年当中,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1,可见在创业规模和创业方向等选择上,男性创业青年更具创业意识和勇气。

表9-8 参与问卷调查的团干部和创业青年的性别分布情况

续 表

2.问卷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情况

在参与此项研究的864名团干部和创业青年中,811名调查对象填答了学历情况:其中,团干部的年龄分布主要在23~32周岁的年龄段;创业青年的年龄分布也主要在23~32周岁这一年龄段。无论是农村创业青年、城区创业青年,还是创业孵化基地入住青年,23~27周岁的年龄段的分布最为密集,可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创业意识较为强烈,并且容易将创业想法付诸行动。具体被访团干部和创业青年的年龄分布见表9-9。

表9-9 参与问卷调查的团干部和创业青年的年龄分布情况

续 表

3.问卷调查样本的学历分布情况

在参与此项研究的864名团干部和创业青年中,814名调查对象填答了学历情况:其中,绝大部分的团干部的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农村创业青年的学历分布以中学/职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为主;城区创业青年的学历分布以中学/职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较多,但是大学本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创业青年中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青年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历层次高于农村和城区创业青年平均学历水平。具体被访团干部和创业青年的学历层次分布见表9-10。

表9-10 参与问卷调查的团干部和创业青年的学历分布情况

注:此表中的数据计算到小数点后1位。

(四)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根据社会调查的测量学要求,凡涉及问卷编制、修订和测试的部分,都必须对问卷的结构合理性进行检验。本研究中的青年就业创业调研问卷是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座谈面访文本提炼概况和共青团工作实际情况后编制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问卷(二)》,因此必须通过社会测量学要求的问卷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信度指的是在一组测验分数中,真分数方差对实测分数方差的比值大小。所以,如果能减少测量误差的影响,问卷调查就能获得比较一致的测量结果,使得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价者间一致性检验等。本研究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法。内部一致性信度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表示,该系数反映了各测量题项的内部的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各个题目之间的同质性。Cronbach’sα一致性系数是最常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对本次调查的问卷数据结果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得到Cronbach’sα系数为0.930。根据社会测量学的指标要求,信度系数达到0.70以上,即说明被检验的问卷题项同质性就可以接受,而本研究的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30,这表明本研究编制的问卷的测量结果是可靠可信的。(见表9-11)

表9-11 信度系数表

进一步对31个影响要素进行尺度分析,考察如果某项影响要素被删除,Cronbach’sα系数是否会提高。Cronbach’sα系数越高,说明问卷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度越高。具体来看,根据表9-12的数据结果,任何一项影响要素的删除,都会造成Cronbach’sα系数下降,低于0.930。因此,研究者所编制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问卷(二)》中的31项影响要素都不必做删减。

表10-12 尺度分析(如果该要素被删除)结果

续 表

2.效度检验

效度是一份问卷对所要测量的变量反映到什么程度的估计,是检验问卷的重要指标。效度有多种检验方法,本研究对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影响要素的调查问卷采用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

表面效度指的是研究者在主观认识上对问卷内容认为有效的程度,通常依靠常识判断和知识经验积累来判断。内容效度指的是问卷的题项能够涵盖所研究的内容的程度。内容效度包括清晰地界定研究领域及其结构及在问卷题项中明确反映样本的特点。本研究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同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省级层面负责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相关工作的共青团干部共4人对问卷的题目进行了审定和修改。同时研究者本人及协助访谈的小组成员都从事共青团系统的相关工作,对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和特点都较为熟悉。上述细致的工作保证了《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问卷(二)》的题项设计比较切合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题项涉及的措辞也经过多次反复修订,避免了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

三、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要素核心类别

1.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

因子分析是一项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法认为变量中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共同因素同时对原始变量产生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公共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为同一个因子,不仅可以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进一步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具体来说,因子分析法就是把多个指标归类到少数几个不能直接通过观测得到的综合指标上,从而简化指标系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公共因子的“重要性”取决于该因子对变量的影响程度,可以用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系数在因子分析法中称为因子负荷。根据变量和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可以把原始变量归类到各公共因子中。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几个不可直接观测的隐性变量来解释原始变量间的协方差关系。

以数学模型(正交因子模型)来解释因子分析法,即假定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由P个变量X1,X2,…,Xp来加以描述。

模型中X1,X2,…,Xp表示由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变量;F1,F2,…,Fm表示不可观测的变量,Fm称为Xp的公共因子;bpm表示因子负荷,它是指第p个变量在第m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矩阵B即为因子负荷矩阵;e表示Xp的特殊因子,这其中包括了随机误差。

因子分析可以分为确定因子负荷、因子旋转和计算因子得分这三个主要步骤。系数矩阵Bp×m是初始的因子负荷矩阵,Bp×m=(e1,e2,…,em)。因子负荷bpm的统计意义是第p个变量与第m个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估计Bp×m有若干方法,例如主成分分析法、主轴因子法、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a因子提取法等。其中,主成分分析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回到本研究当中,我们一共有31个“原始变量”(因子),即通过前期研究和分析得到的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这31个“原始变量”是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直接观测的变量。但是研究者需要得到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究竟可以归为几个大类,以便在文字表述和工作对策研究时更为清晰、更有针对性,就需要从31个“原始变量”当中整理归纳出几个隐性的观测变量,即“公共因子”。

本研究通过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归类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首先,把问卷调查涉及的31项影响要素作为因子,影响要素的序号1,2,3,…,31分别对应因子X1,X2,X3,…,X31。然后,我们可以把问卷调查得到的影响程度评价得分作为数据依据,采用常用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几个公共因子。最后,对提取出来的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并确定各公共因子的权重,最终得到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模型。

2.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本研究的因子分析就是要从31个影响要素(也就是原始变量)中提取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因此,研究涉及的31个影响要素因子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因子之间不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就无法从中归类出公共因子。也就是说,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还需要对原始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判断原始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SPSS统计软件提供了几种可行的检验方法,而本研究主要采用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 Test)和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方法对原始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由KMO指数和巴特利球形检验指标来判断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是否适合于做因子分析。具体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9-13所示。

表9-13 31项原始变量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结果统计表

KMO检验通常用于检查原始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一般情况下KMO系数值越大,表明原始变量之间的共同因子就越多,也就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著名统计学家Kaiser对KMO系数用于判断因子分析是否合适进行提出了一个标准:如果KMO系数达到0.70以上,则表示因子分析效果会比较好;而如果KMO系数在0.50以下时,则表明此类情况下不适合进一步应用因子分析法,应该考虑重新设计原始变量结构或者选取其他统计分析方法。从表9-13的检验结果可知,本研究的KMO抽样适当性参数为0.938,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球形检验所得指标在p<0.000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因此能够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要素公共因子

完成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后,我们就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对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31个影响要素进行因子分析。按照Kaiser标准(特征值必须>1)进行公共因子抽取,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然后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进而得到4项公共因子。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本研究中对31个影响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要变量来解释多个变量之间的内部结构。即从原始变量中“提炼”出少数几个主要变量,使得这几个主要变量不仅尽可能多的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而且主要变量之间互不相关。这一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在进行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时,从各个方面用多个指标进行测量,以有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但是指标数量过多,也容易出现观测指标之间存在信息重叠的情况,因此“提炼”主要指标就成为必要,同时提取主要指标时也存在着确定权重系数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信息进行浓缩,并将在后续统计分析中解决各因子权重的确定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各项因子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数量。

表9-14 各项因子特征值和方差累计贡献率

续 表

表9-14呈现的第一列至第四列数据显示了因子分析初始解对原始变量总体的描述情况。第一列数据是因子序号;第二列数据是因子变量的特征值(特征值指的是每个变量在某一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负荷量的平方总和)。在因子分析的公共因子提取过程中,特征值最大的公共因子首先被提取,然后按照特征值的大小依次提取出来;第三列数据是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Variance Contributes),它是指该因子所描述的方差占原始变量总方差的比例,该值是第二列特征值数据除以总方差值的结果。例如,第四列第一行的方差贡献率40.545%,就是第二列第一行的14.597除以31个特征值之和的结果。第四列数据是因子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该值表示前k个因子描述的总方差占原始变量的总方差的比率。通常情况下,如果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5%以上,表示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这一结果既可以减少指标数量又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中,前4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67.126%,大于65%,这表明在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后,这些公共因子就能反映出31个原始变量(影响要素)的大部分信息。从第五列至第七列数据表示从初始解上按照一定的标准(一般设定提取因子的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之后对原始特征总体的描述概况。这三列数据的具体含义依次与第二列至第四列相同。

从表9-14可以看出,本研究抽取到第四个公共因子时,特征值仍大于1,而提取第五个公共因子只会让特征值小于1,因此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影响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类别有四类。

(2)从碎石图确认公共因子数量。

公共因子碎石图是检验公共因子数量的另一种直观方式。碎石图用于表示各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横轴表示因子序号,纵轴表示特征根大小。它将因子按照特征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从中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哪些因子是主要因子。前一部分走势陡峭的坡度线对应较大的特征值,表明其作用明显;后一部分较为平缓的坡度线对应较小的特征值,表明其作用不明显。

图9-1 因子分析碎石图

从图9-1因子分析碎石图可以看到,因子序号从第7个因子开始,坡度线开始变得比较平坦,这也就说明了保留前4个公共因子比较合适。这一结果与表9-14的数据结果是一致的,也证实了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公共因子的技术是可行适宜的。

(3)因子负荷矩阵对影响要素的初步归类。

公共因子提取过程的因子负荷(即因子变量在原始变量上的负荷)矩阵,详见表9-15因子负荷矩阵。

表9-15 因子负荷矩阵

续 表

续 表

注:a表示提取出4个公共因子。

上一部分的因子分析已经提取出了4个公共因子,但是从表9-15的数据可见,4个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是很明显,公共因子变量在许多原始变量上都有比较高的负荷。例如:公共因子1在31项影响要素的原始变量中有30个变量具有比较高的负荷。因此,我们需要对初始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因子负荷矩阵中的系数区分更加明显。

(4)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旋转

旋转因子负荷矩阵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安排题项在每个共同因子的因子负荷量,旋转后,使原先旋转前较大因子负荷量变得更大,而使旋转前较小的因子负荷量变得更小。但旋转后题项在每个共同因子的因子负荷量的平方总和不变,也就是说各个题项的共同性在旋转前后保持一致。

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旋转,对因子和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分配,使得相关系数向0-1分化。该方法保持各个因子的正交状态,与此同时让各因子的方差差异达到最大,即相对的使负荷平方和达到最大,从而得到更容易解释的公共因子。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法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见表9-16。

表9-16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注:1.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2.旋转采用Kaiser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
3.因子负荷量小于0.10的值未被显示。

因子负荷矩阵经过旋转之后,4个公共因子的含义就比旋转前更容易解释,归类也更明确了。本研究根据因子分析中设定的以因子变量在原始变量上的负荷高于0.3进行公共因子归类。通过统计分析经过旋转得到的因子负荷矩阵是技术层面理论上的因子归类结果,并不代表最终的因子归类结论。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原始影响要素变量的归类进行恰当的局部的调整,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日常理解习惯。至此,4个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始变量归属情况已能比较清晰地展现。表9-17是经过调整后得到的4个公共因子、影响要素及其归类的对应关系。

表9-17 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影响要素指标归类表

续 表

续 表

(二)提取的影响要素公共因子命名和定义

进一步对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和定义。

1.公共因子1:社会环境因素

公共因子1包括以下四个影响要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结构不平衡,“用工荒”和“就业/创业难”同时并存;就业创业社会氛围还不浓厚,例如公众创业意识不强、传媒舆论聚焦创业不多与企业家帮扶青年创业参与度不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受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创业成本日益攀高。上述几个变量主要反映了青年就业创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把公共因子1命名为: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

(1)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影响,一是经济发展增速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的结构性“用工荒”、就业难和创业难,例如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所引起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致使行业性失业人员数量增加;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由企业兼并、破产、裁员、劳动合同终止等原因造成大量青年员工失业或待岗;二是在国内外多重经济因素影响下创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例如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上涨导致创业门槛提高,又如部分职能部门的收费导致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负担比较重;三是由于一些行业性、经营性创业壁垒仍然存在,青年创业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2)受社会就业创业氛围影响,一方面,当前的青年群体年龄层次逐渐向“80末”“90后”靠拢,父辈的财富积累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更倾向于“啃老”,对工作“挑三拣四”,同时家庭的就业观念也在无形之中淡化这些年龄段青年的就业意识;另一方面,当前的社会还未建立起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以安定为导向”的传统观念的舆论导向和习惯认识还一定程度上压抑着青年的创业欲望和创业热情,青年创业的舆论氛围还不够浓厚。

(3)受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就业形势逐渐严峻。一是在高等教育多次扩招背景下的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和社会失业人员数量的增长,加大了青年就业创业压力。自2005年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且数量仍呈增长趋势的同时,90年代出生的青年陆续达到就业年龄。随着这些具备大中专学历的青年流入劳动力市场,新长成的劳动力就业需求十分旺盛,现有的劳动力市场难以满足青年的需求。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快速转移,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方面相互交织,令本来就十分困难的青年就业和创业工作雪上加霜。二是就业市场的快速流动性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发展目标导致青年就业难,首先,在当前相对低迷的经济背景下,企业面对胸怀美好理想却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考虑到录用后还要投入相当时间和成本对其进行培训,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因此,更愿意录用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其次,青年比成人更容易自动离职。当他们发觉首次就业不理想时,很容易离职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自动离职的重复速度比社会提供就业机会速度快的情况下,离职率越高的人群事业程度也越高。三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即使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大量科技产品在工作中的应用,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必然大幅度降低,更多的劳动力被空闲出来是必然的趋势,而在岗的员工中,成年的熟练工又比青年更具优势,因而使得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青年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2.公共因子2:体制层面因素

公共因子2包括以下7个影响要素:“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团组织与就业创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工作有所交叉,资源整合难”;“未能形成共青团与职能部门针对就业创业服务的联动机制,工作协调难”;“鼓励青年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实难,甚至有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实体创业注册和审批程序冗长、繁琐”;“地市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只适用于本地青年,政策利用有限制”;“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创业风险高”;“青年就业创业资金帮扶体系还不多元,资金筹集、申请较难”。因此,把公共因子2命名为:体制层面因素。

体制层面因素的主要表现是:

(1)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资源整合难,难以发挥各类资源的合力。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青年的就业和创业形势,浙江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我省青年就业和创业的服务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各司其职、加大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投入力度。例如:教育部门关注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普遍关注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服务,共青团组织关注青年群体的就业和创业服务,妇联关注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服务等。各个职能部门都有针对各自关注群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和资金帮扶等一系列服务。此外,创业俱乐部、创业联盟、新闻媒体宣传平台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加入到服务青年就业和创业的队伍当中。虽然全社会服务青年就业和创业的各类资源日益丰富,但是这些资源涉及行政职能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各类机构,也为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资源整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青年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2)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协调难,缺乏就业创业服务的部门联动机制。具体来看,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较多,且各个部门通常都在自身资源空间内探索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帮扶,而这些部门往往都是横向关系。在这一工作体系的基础上,很难形成共青团与职能部门针对就业创业服务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也很难进行优劣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相关职能部门在鼓励和扶持个人创业创新、海外留学生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倾向性政策制定上力度相对较大,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些优惠政策出自多门,出台时间各有差异,宣传渠道比较分散,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而部门联动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信息渠道建设受阻,某一部门在涉及这些政策的解释说明工作时,又必须让创业者直接与政策制定部门进行交涉,因此难免会与部门具体工作相冲突,难以有效协调不同部门的就业创业工作。

(3)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落实难,政策整合和信息渠道建设不完善。一是有利于青年就业的扶持政策逐步出台,但是就业渠道不畅通导致就业政策执行不到位。例如劳动人事部门对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给予基地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保障见习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但是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企业的配合程度和就业实践信息的有效发布等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实际运转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政策解释的不全面、不到位,将直接导致青年创业者对优惠政策不能形成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难以领会政策实质的现象。二是青年创业难以得到政策保障。青年创业虽然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与支持,也相应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措施,包括小额贷款担保和税收减免等,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创业风险过大,提供保障且可操作的有利政策并不是很多;对青年创业的初始资本、经营范围、创业流程等限制过多等都严重削减创业者的积极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位也导致创业者创业时面临不少困难。三是与青年创业息息相关的各项优惠政策通常只针对本地户籍青年,外来创业青年往往难以享受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

(4)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资金帮扶体系不完善,创业资金来源遭遇瓶颈。一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金融、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向个体私营等中小企业放贷日趋谨慎,虽然部分银行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但对个人创业贷款依然持不信任态度,即使推出了一些倾向性政策,但由于手续繁琐,操作复杂,真正能够贷到款的创业者较少。二是由于银行缺少全面评估风险机制,如果没有财产抵押和担保,创业青年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而创业青年往往缺乏可以用以抵押的质押物或产权,这直接加剧青年创业的“资金瓶颈”。三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上还不很完善,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和管理相对滞后,加上资本投资的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提供者对资金使用者的信用程度及资金使用情况难以进行完全准确地把握,对项目的评估手段也比较缺乏,导致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进而使很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创业青年很难获得风投机构的青睐。

(5)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创业风险高。一方面,新《劳动法》的全面落实仍有待推进,青年进入就业市场难免遇到一些劳动纠纷、摩擦,不尽完善的法律体系影响了青年就业的劳动权益的保障;另一方面,商标注册、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青年尤其是初创青年投入创业实践时,必然要承受较高的风险。

3.公共因子3:团组织层面因素

公共因子3包括以下10个影响要素:“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较快,涵盖领域广,试点工作时间周期短”“各级团组织建立相应组织架构,但局限于团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领导机构组成相对单一”“各级团组织建设服务体系的力量配备集中于相应工作部门,团干部工作精力难以保障”“考核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数据报送重复和交叉、部分评估指标与基层实际情况不尽相符等”“党建带团建基础不扎实,党政对团组织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氛围营造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团属媒体为主,合作渠道不宽,宣传力度不够”“就业创业培训的内容比较理论和宽泛,与市场实际有所差距”“就业创业实训平台不足,就业见习、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的成本高、门槛高”“基层团组织缺乏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经费(培训、项目竞赛等),工作开展困难”“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推进迅速,与共青团和企业的后续管理和运作存在脱节现象”。因此,把公共因子3命名为:团组织层面因素。

团组织层面因素的主要表现是:

(1)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定位还不够明晰。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劳动保障、科技、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涉及银行、信贷公司、风投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涉及企业、高校和服务对象——青年。因此,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是团组织一家所能全面开展的事情,必须发挥政府职能平台的作用。当前,各地共青团组织都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工作精力,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奔走、协调,争取资金支持和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出台,整合各个渠道的就业创业信息,做好政策宣传和信息传递工作。但是,一方面,共青团组织作为服务青年的群众团体,自身不具备资金扶持、政策制定等相应条件,无法靠一己之力服务广大青年群体的就业和创业需求;另一方面,基层共青团组织在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工作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青团干部的人际脉络、情感维系和精力投入,整合的资源多为分散的、阶段性的资源,不利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长效化。

(2)共青团组织在推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还不够到位。一是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时间安排上,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的工作开展安排时间很紧,推进速度较快,同时该项工作涵盖领域又比较广。试点工作时间周期短使得各大服务平台的建设很难面面俱到,全面完善。二是各地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架构都是建立在市、县(市、区)团委相关部门(一般为青工部)和乡镇(街道)团委三级组织架构基础上,这一设置模式局限于团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领导机构组成相对单一。此外,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党建带团建力度还不够强,党政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各级团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的力量配备集中于相应工作部门,从而使团干部工作精力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了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四是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机制还不完善,例如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和城区青年就业创业的数据报送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无形之中加大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负担;又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部分评估指标(如基层团组织推动青年就业创业相关的立法)与基层实际情况不尽相符。

(3)共青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平台建设力度还不够大。一是各级团组织在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创业氛围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大,宣传渠道局限于团属媒体,缺乏创新;二是团组织在帮助青年提高就业创业水平方面,就业创业的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就业创业的实践平台建设还不健全,就业创业信息和政策的对接还不通畅,创业项目的孵化机制还未形成;三是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资金缺口大,虽然各级团组织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但是当前整合的有限资金还不足以满足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创业项目竞赛等各项工作的需要,专项工作经费的不足直接推进工作的全面开展。

4.公共因子4:青年自身因素

公共因子4包括以下10个影响要素:“青年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变化、个人能力水平不相适应”“青年缺乏创业意识、勇气和激情,没有创业的想法,或者有想法没行动”“青年缺乏就业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青年缺乏就业创业相关的实践经验”“青年创业过程中忽略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的累积”“青年缺乏就业创业的资本(例如:资金、信息、人脉等)”“信息不对称,就业、创业青年不了解就业、融资、税收等政策扶持,致使优惠无法享受”“青年在创业过程中得不到家庭、亲友等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社会网络不足,异地创业更是举步维艰”“青年创业团队成员难以寻找或团队组建缺乏契约性,不够规范”。因此,把公共因子4命名为:青年自身因素。

青年自身因素的主要表现是:

(1)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相适应影响了青年的就业。就业观念是决定青年就业选择的内在驱动。当下,青年的择业观渐趋理性,但仍存在种种偏差:一是部分青年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在择业时一般要选择待遇、条件较好的行业、岗位和地区就业,这一就业观念导致协调和裁决过程中出现各种争议和纠纷,也限制了青年的择业视野和职业选择空间。二是部分青年仍然钟情于“铁饭碗”,一心追求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对临时性、阶段性、弹性就业不认可,这种择业观念的偏误极大地限制了青年的就业门路。三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和学历教育的发展,新一代务工青年的择业观有别于其父辈、祖辈,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个性的舒展,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期望较高,对长期工较感兴趣,而对临时工却不大愿意承担,不少青年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和个人认为有失体面的工种。“挑肥拣瘦”的择业方式使得很多青年在就业过程中丧失良机。四是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对子女通过工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需求并不强烈,加上在长辈们“呵护、溺爱”中成长的不少青年即便已经取得学历教育的毕业文凭,仍然没有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心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准备,不愿意迈入社会就业。五是许多拥有大中专学历的青年,还没有抛弃“天之骄子”的传统思维,对工作要求过高,不愿意从基层、从基础做起,自身素质又不适合高技术、高薪酬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丧失了许多可能的就业机会。

(2)创业意识不足、诚信意识不强影响了青年的创业。创业意识是决定青年是否投身创业实践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创业风险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够通过雇佣就业的青年一般不会选择通过创业就业,直接就业风险小、稳定性高。此外,当前的教育体系仍然注重知识的积累,正是由于接受的创业教育和培训较少,青年普遍缺乏创业胆识和勇气,即便有了创业想法,也不会想方设法进行实践尝试;同时,由于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重严重不足,青年难以正确认识市场需求,不能寻找到新的创业增长点。缺乏创新意识成为制约青年创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另一方面,有创业冲动并付诸行动的青年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成功率并不令人满意。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大部分青年学生创业的公司或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由于资金问题根本无法投产。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仅达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的创业激情。事实上,青年在创业起步阶段往往过于注重投资回本,追求投资回报率,而忽略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累积,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创业实体的持久发展。

(3)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还不能完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一方面,青年缺乏就业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一是青年缺乏工作技能影响其顺利就业,当前的劳动力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存在脱节现象。传统教育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凭轻实践,不少青年人只有普通学历文凭,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技能素质不高,结果只能是望岗兴叹。二是青年缺乏创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创业水平不够高。创业教育是促进青年创业起步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培养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还不够健全,主要局限于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各级团组织整合资源开展的青年创业培训,这些教育培训都是刚刚起步,受众面较少。总体上,创业教育机构还较少,创业教育还未向纵深发展,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青年普遍缺乏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机会和平台,创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也相应不足,制约了青年创业发展的竞争力,进而也增加了青年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青年缺乏就业创业相关的实践经验。青年,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对创业怀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短浅和创业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显得经验不足、耐挫力不强、对创业风险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游戏规则”。往往有青年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受挫,无功而返,并为此交出不菲的学费,最后由家长买单。

(4)青年创业条件薄弱,缺少资金、信息、政策、社会网络等各方面的支持。一是青年创业项目资金缺乏。青年创业的资金来源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由其他企业家为主控股方,自己为合股人,依附在其下负责项目;由创业团队中几人合股(人数在五人以上);家长出资的方式(大学生中较为常见)。可见,青年创业融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多数青年创业者获得创业资金的主渠道还是家庭储蓄和亲友借款,从外部获得资金比如银行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风险投资、政府及社团提供资金还没有成为主渠道。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一般较为苛刻,例如银行贷款需要财产抵押和担保,并且审批手续繁琐、操作复杂,没有财富积累的青年是很难企及的。二是青年创业的信息获取存在不对称性。由于当前政策整合和信息渠道建设还不完善,青年创业指导中心等青年创业咨询、指导和信息获取的平台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很多青年不能及时获得创业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创业项目和相关政策(如融资、免息、税收等)。仅仅依靠基层团干部的信息宣传和发布,或者让青年创业者与政策制定或信息发布部门直接交涉沟通,都容易造成政策、信息解释不全面、不到位,导致青年创业者对优惠政策不能形成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难以领会政策实质,最终影响了青年的创业发展。三是青年创业缺乏社会网络的支持。刚刚迈入社会的青年在创业初期通常依靠家庭、亲友的资金和人脉支持,自身缺乏足够的社交网络,在融资渠道获取、创业团队扩展等各方面都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异地创业的青年在这些方面更是无所依托,广受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