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创新能力监测方法评述

国内外创新能力监测方法评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社会,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自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2003年设计出了一套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出版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做一个客观、动态和全面的评价。

一、研究目的与动因

在当今社会,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何科学而准确地监测科技进步水平,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把握特征与趋势,提出针对性强而管用的政策措施,为加快科技进步提供决策参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课题。进行《河北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建设研究》,就是要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科技与经济方面的主要指标进行选择、统计、处理、分析与评价,得出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科技进步水平。选择本课题作为本处2014年度调研课题,其目的有三:

(一)突出矛盾—深层致因—破解方式

近些年我省的科技创新工作存在一个悖论:既存在关注不够,又存在过度关注。从关注不够角度讲,虽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具体到省、市、县并没有提到应有高度,在工作中往往重视项目、投资,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到位,考核领导班子的指标中科技创新的指标较少,也较软。所以,各市县重视科技创新的意识不高,措施也不到位。从过度关注角度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关注,主要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研究单位专家,从科技部每年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柳卸林等)出版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来分析我省的科技进步工作。提出的问题是:我省近几年来科技进步水平多年来在中下水平徘徊,不但没有提升,甚至还在下降。二是对我省科技投入产生多大成效提出疑问。近几年我省科技投入每年在增加,但产出如何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有人甚至觉得科技投入收效不大。

产生这样的问题,既有部分同志对科技进步工作了解不深的因素,也有对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评价方法没有深入研究的因素,还有我们对科技进步、科技管理宣传、解释不够的原因。本选题是想通过对省内11个设区市科技进步水平监测评价,以及准备后续开展的河北省科技进步比较分析研究,让各级各部门更多地真正了解科技进步评价方法,更全面认识我省在全国位次变化和我省科技进步水平数据变化,让人们对科技工作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推动全省重视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推动工作

科技进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现象,科技进步监测指标怎样才能反映具有丰富而复杂内涵的科技进步水平,难度很大。建立科技进步指标体系不是随意把一些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相关指标简单凑在一起,而是应从科技进步内涵出发,寻找能充分反映科技进步各个方面的指标,依据各自的贡献的大小确定权重,形成一个完善的、有层次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系统性的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是科学地进行科技进步水平监测的关键。

为了更科学、准确、规范地评价各市科技进步水平,我们采取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推动工作的链条式思路。先进行调查研究,对科技进步监测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召开国家和省层面的专家研讨会,并利用2012年、2013年数据进行试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以期在成熟基础上再正式进行全省各市科技进步水平监测评价并发布。

(三)把握水平—找出短板—明确思路

通过对各市科技进步监测与评价,一是可以从量的方面掌握全省及11个设区市科技进步的动态变化与主要特征,并与国家科技进步监测进行对接分析,得出我省及各区域主要指标的完成程度。二是明确提升思路。通过对河北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透过评价指标分析问题与差距,并通过指标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从定性与定量结合来评价各市的科技进步水平,并明确提升思路,更准确,也更客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方法

(一)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瑞士洛桑学院(IMD)设计的指标体系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于1980年创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容包括: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系统四个方面的314项指标。指标分为3类:一是128项统计指标,又称硬指标,其数据由各国际组织机构和各参评经济体合作机构等提供;二是113项调查指标,又称软指标,亦称为性质指标,其数据来自IMD的年度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指标和性质指标都被用于竞争力排名计算,统称为参评指标;三是73项背景指标,其数据与统计指标相同。背景指标仅作为排名结果的参考背景资料,不进入竞争力排名计算。

科技竞争力是该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一部分。该体系分为5类,共20项指标(其中10个定性的软指标)。这5类指标分别是①研究与开发财力资源类的指标;②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类的指标;③技术管理类的指标;④科学环境类的指标;⑤知识产权类的指标。IMD的这个指标体系,不对各单项指标的数值进行综合量化,而是先按单项指标的数值大小排次序,再根据各单项指标的位次综合出各国科技竞争力的位次。这套指标的主要缺点是评价科学和技术产出的指标较少,反映科技与经济、社会内在联系的指标少,有些指标代表性不够。

2.科技部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建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新方法,把定性的科技进步予以量化、使之可比,并开始对各省市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行测算,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衡量各地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价方法。该指标体系由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构成,也充分考虑到了科技进步状态与社会经济大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该报告每年在科技部网站上发布,同时纸制报告在系统内发行。见图10.1。

图10.1 科技部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示意图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自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柳卸林等) 2003年设计出了一套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出版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该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41个四级指标。本报告以科技创新专家柳卸林为组长,研究组成员主要来自国家科学技术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国务院体改办和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机构,是目前科技创新评价影响最大的报告之一,已经连续出版到今。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做一个客观、动态和全面的评价。该报告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科学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区域创新总的能力做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并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逐一做了分析,是一本研究中国技术创新国情、了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多样性、进行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的重要著作。

4.《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999)》研究组的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科技研究发展报告(1999)》研究组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有3个层次,共涉及有关科技竞争力的指标40余项。一级指标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和科技潜力4个指标。科技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基础设施等3个二级指标;科技产出包括专利产出、科技论文、科技英才等3个二级指标;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包括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2个二级指标;科技潜力包括教育潜力、科技素养等2个二级指标。但该指标体系没有把如科技体制、科技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科技经费配置方式等列入定性指标。之后,课题组对该指标体系作了改进,开始将影响科技竞争力的“制度因素”分为社会对科技活动的参与感和认同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广泛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度、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科技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对外部科技资源的吸引力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能力等7个指标,一起列为定性指标,但未给出具体分值。故在分析地区科技竞争力时,尚未定量比较各地区影响科技竞争力“软因素”的差别。但课题组只是个别年份出版了报告,并没有形成系列研究报告。

5.科技部的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

科技部2001年开始提出了这套指标体系,并用于1999~2000年度的考核中,2003年在评价方法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考核指标进行了修订,并用于2001~2002年度的考核中。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这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市、县、区有个别指标不同,采用多指标评价理论中的加性加权法记分,标准总分1000分(城区880分),其中11个定性指标共400分,22个定量指标共600分。考虑到配合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和减少工作量的需要,该指标体系设计了4个一次性否决指标,在考核过程中,首先考核这4个指标,如有一个指标未达到要求,就视为未通过考核并不记分。该评价已经连续发布至今。

6.中国区域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设计的指标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团队,2007年开始首次对外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区域创新指数,2008年3月完成《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的研究报告,系统研究了我国31省区市的创新能力、创新支撑力、制造业创新能力,以及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等问题。该课题组设计的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要素设置上强调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特色,重大攻关、人才培养和网络构建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上强调简洁直观和对评价体系结构的尊重,侧重应用多元统计方法来解释评价结果。该课题组将自主创新内涵具体阐释为资源能力、攻关能力、技术实现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人才实现能力、辐射能力、支撑发展能力和网络能力8个要素,相应选取了42个评价指标。但自2007年之后未见公开报道,也未能查询到后续年度的中国创新指数。

7.国内各省市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

由于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对科技工作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些省份开始对各设区市进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江苏、浙江、内蒙古、甘肃、湖南、黑龙江、天津、湖南、重庆、江西、广东等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根据各地科技进步发展水平和特色,设计了本省市的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黑龙江沿用了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对所辖的各地市进行了科技进步监测的横向分析;江苏省科技进步指标体系包括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信息环境、人力投入、财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环境治理等10个二级指标,包括30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天津市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包含科技投入、科技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领航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用于天津各区县科技进步监测分析;浙江省的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由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每个三级指标选取绝对值与比重或人均2个数据;甘肃省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由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组成。重庆、湖南、广东、内蒙古、贵州等省市也开展了各省市的科技进步监测,但并未公开各自的指标体系。观察已经发布的各省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都充分考虑了各地科技进步的特点,虽然略有差异,但指标体系的设计基本都遵循了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指标设计大都包括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模块。

(二)国内外科技进步评价方法评述

1.国外科技进步评价方法评述

国外科技进步评价方法主要是丹尼森、乔根森在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丹尼森将索洛余值模型计算中用到的总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细分为若干因素,定量地估计出各因素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得到小于索洛余值的科技进步对产出的贡献率,因更为准确而称为“余值中的余值”。考虑到技术进步往往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来体现,乔根森在丹尼森的改进方法基础上,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分为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增长,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度量,根据投入的质量变化和价格变化对投入数据进行修正。国外的生产函数理论发展日趋完善,不足之处是:第一,索洛余值法中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即扣除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作用外的所有贡献率之和,包括了技术、管理、人力资本、制度、外资等。第二,索洛余值法对弹性系数取值水平敏感,而其中需要用到的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系数的估算在应用中常常遇到困难和争议。第三,索洛余值法的应用必须满足严格的假设条件,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的,只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过于笼统。

2.国内科技进步评价方法评述

中国科技进步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才对一些行业的科技进步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可归结为生产函数法和综合评价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我国主要采用生产函数法。我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工作的主导理论是生产函数法,由于索洛余值法对弹性系数取值水平敏感,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弹性系数的确定存在困难,并具有主观性,测算结果都不十分令人满意。

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科技进步进行监测,科技部自1993年开展采取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各地区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研究,经1997年、2002年、2007年对指标体系、监测方法等的调整,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理想的科技进步监测系统,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在方法上从生产函数过渡到综合评价法,并在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应用研究。

此外,我国一些学者也针对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方法进行改进与研究,主要是综合评价法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代表性方法有:程毛林应用突变级数法对江苏地区科技进步进行综合统计监测研究;於世为等运用主成分投影的方法对全国各省、直辖市进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朱干江等运用秩和比法对江苏省地区科技进步进行综合统计监测研究;尹相勇、彭宏勤则运用常规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评价构成的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魏和清与陈瑾玫等分别用AHP方法对科技进步监测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对其可行性和方法进行阐述。另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省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对省级地区科技进步进行研究。如:李永全对云南省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冯燕奇与唐洁对天津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系统进行了设计;胡珑瑛等对黑龙江省各地、市从1990至1997年的科技进步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曹成付提出了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科技进步测评和综合评价;孙毅等以县域行政区划为界限的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县域科技进步进行监测研究;周世举与曾五一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科技进步进行监测研究;章刚勇等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科技进步进行监测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理论上的评价研究,可操作性并不强,评价结果也千差万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