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劝学(一作观师)

劝学(一作观师)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子女、臣子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造成的。学者师达而有材[1],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原典】

二曰: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1];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注释】

[1]人亲:指父母。

【译文】

第二:

在先代圣王的政教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子女、臣子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君主、父母却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子女、臣子却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造成的。

【原典】

学者师达而有材[1],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2]。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注释】

[1]师:指老师。

[2]理:此处特指政治清平安定。

【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成不了圣人的。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去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就会使名声显达,使品德行为彰明了。

【原典】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2],未之尝有也。

【注释】

[1]疾学:努力学习。疾:力。

[2]魁士:贤能之士。

【译文】

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看重他们是否能够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化就会无不得当。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种情况只有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典】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译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术也会被传论。因此,应召去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有人听信他,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会听从老师的教化。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相差太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被沾湿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

【原典】

凡说者,兑之也[1],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2],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3]。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注释】

[1]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喜欢。

[2]硾(zhuì):使物下沉。

[3]堇(jǐn):药草名,有毒。

【译文】

大凡说教,在于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如今世上说教的人,大多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却反去生硬地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反去生硬地说教,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在他身上系上石头使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社会越来越混乱,不贤明的君主越来越迷惑就由此产生了。

【原典】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1],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释】

[1]胜:依循。

【译文】

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依循事理,道义就会得到推行,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也对他们不敢怠慢,即使上至于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凡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倘若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却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不也很困难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原典】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1]!”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2]?”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3],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4],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注释】

[1]余:其他的。

[2]畏:遭遇意外而死亡。

[3]畏:通“围”,被围困。

[4]与:语气词,表停顿。

【译文】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目中无父亲、老师的人,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这就是说对待老师要如同对待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期限曾参还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恐怕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遭祸而死?”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先生在这儿,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圣贤的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如此地步,所以老师竭尽才智方法来教化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