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虽然社会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忽视认识的作用。认识,尤其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甚至是破坏的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的一般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理论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他既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理论的体系的过程;也是正确的理论与错误的理论、新的理论与旧的理论对立斗争的过程;还是理论不断追赶变化了的客观事物,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实践不仅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动力,而且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最终标准。科学理论要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新理论要能够说明旧理论已经说明的全部现象;新理论要能够说明旧理论所不能说明的现象;新理论要能够更好地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动态及新事物的出现。一个新的科学理论,能否被承认或者公认,取决于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或条件:科学理论成果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因素,即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所决定的,也有自身的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科学理论,不同于感性经验知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理论应具有逻辑的“简单性”和结构的“和谐性”的特点。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是,理论脱离实际则是空洞的、僵死的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用斯大林的话,他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所以,理论要指导人们行动,必须为实践者所掌握。那么,理论如何才能被实践者所掌握呢?
理论指导实践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关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拥有的科学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能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要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正确指导,还需要一系列相关条件。那么,理论应该如何指导实践?当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时,理论指导实践才成为可能。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因为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办法得到证实的,也不可能得到证实。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我们既不能借口实践发展的特殊性,否定理论的一般指导作用,犯经验主义和事务主义的错误;也不能忽视具体情况的特殊性,把一般理论强加于具体实践,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它能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它不能代替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理论不能直接回答具体事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不仅如此,理论本身还不包含有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目的和要求。这样一来,理论就不能直接回答人们的实践活动该“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为什么理论不能直接回答上述问题呢?这是因为理论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的这种局限性,使理论不能直接作为具体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这就好比大海上航行的船一样,指南针只能告诉航船前进的方向,至于如何打破坚冰,怎么样开通道路,胜利地到达彼岸,还必须在开辟航线的实践活动中,对大海进行具体分析,井根据这种分析提出航行的方案。理论指导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不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就不可能认识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所以,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就需要一定的中介,使理论与具体的实际相联系。没有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就无法同具体的实际相联系,就无法达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由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以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群众掌握理论之后,还不能立即实践理论,需要做一定的努力才能使理论指导实践,这就是超越心理悖论。众所周知,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物,人不但能够按理性从事实践,还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情感、习惯和传统等非理性追求设定的目标。而非理性只有为理性所控制和指导,才能使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意义。反过来,理性、理论只有为非理性所接受,才能真正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人们有了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能够付诸实施,把认知理性转化为行为活动的最终原因,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外,人的心理选择也起着决定作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吸烟对人体是有害的,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并早已为科学所证明。但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吸烟人数有增无减呢?关键就在于人们没有把吸烟的危害性内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把不吸烟作为一种现实的心理需求,从而避免吸烟意念的产生。人们需要正确的理论,但是有了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去实行。事实表明,人们的心理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心理悖论:人们希望做的与他们正在做的相互矛盾,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这就需要人们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心理素质,超越心理悖论,这是比之获得科学理论更加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人们都在进行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然而却有些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取得巨大成果,认识真理;有些人则在实践中一败涂地,还会对客观世界提出歪曲的解释。其原因之一,就是实践的方法不对。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正确的使用方法也不会对实践起到指导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还会对实践起到阻碍的作用。
理论的巨大作用。实践之所以需要理论的指导,是由理论和实践各自的本性所决定的。理论是一种精神力量,本身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画饼不能充饥,抱着书本不能当饭吃。所以,要使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使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同时,实践本身也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一种盲目的实践。特别是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要不断地超越旧的实践局限,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历史关头,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如何使实践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实践本身并不能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于理论的正确指导。理论是人类的智慧之花,理论思维是一种运用概念的艺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理论思维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有了这种理论思维,就能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的重要性,正是在实践中,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来。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我们要善于运用理论思维能力指导实践,使之更加合于人类的利益。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三个最重要的方面。
首先,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凝聚着以往人类实践成果的结晶,代表着比具体的实践更为深远和普遍的人类实践。理论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已知的概念、判断和思维方法,都是人类以往实践的精神成果。相信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也就是相信以往人类实践检验总和的可靠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人类实践已经证明的真理从事当前的实践活动,没有必要再去重复那早已为人类实践多次证明的普通常识。如果一个人对于像“1+1=2”、“人不吃饭要挨饿”这样的简单的认识都要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身检验,就等于抛弃了以往人类实践的成果,把人类历史重新拉回到野蛮时代,在实践上必然会陷入经验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预见实践的发展进程和结果。由于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以它可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理论之所以能发挥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它与实践不同,它能相对地超越具体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限制,揭示实践活动的普遍本质和规律,依靠逻辑的力量探讨实践的可行性。尽管在理论上可行的事情在实践中未必可行,但是,在逻辑上不可行的事在实践中必然是行不通的。在这一点上,过去的人们幻想制造“永动机”、寻求“长生不老丹”终告失败,就是很好的例证。理论探讨由于能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考虑到各种可能因素,模拟大量可行方式,从中选出符合实践本质和规律的最优方案,这就保证了实践的顺利进行。
第三,理论的发展水平推动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任何现实的实践活动,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循环规定,即当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从事实践活动,而主体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并通过实践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这表明,实践决定着理论,决定着对理论的需要程度和发展水平。反过来,理论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单就后一方面看,它表现在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实践目的看,主体在实践之前都要预先制定实践的目标,要使实践目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主体利益,不但需要考虑客观条件是否允许,还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等各种利益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行的。从实践手段看,主体运用什么手段从事实践、怎样实践,是决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而这一点与主体的理论准备密切相关。从实践结果看,主体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和逻辑的力量分析实践结果,才能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主体自身的本质和能力,从而总结出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次实践做准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再次说明理论的重要性。哥白尼,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地动说, 1543年他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大步向前。由于哥白尼所处的时代不可能有现今这么发达的观测技术,所以哥白尼用了将近4个9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最终创造了日心地动说。如果否认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不可能有哥白尼的创世之作,因为哥白尼要想证明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就必须飞向宇宙,用自己的肉眼亲自验证一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理论的重要性。
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对认识起基础和决定的作用,只是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前提条件,还不能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为从现实的意义上讲,理论与实践又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理论不断吸取实践的成果,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实践不断实现着理论提供的意图。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原则。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我们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任何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作用的做法,都不是坚持认识论、辩证法的;任何只重视理论的作用而忽视实践的做法,也都不是坚持认识论、辩证法,这两种做法都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最终都会堕入旧唯物主义泥潭而不能自拔,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也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在深刻地总结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学习任何科学理论,哪怕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运用这种理论去改造我们的主观认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