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留有余地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第九章》)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解析】
《荀子·宥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就是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呀。
老子也抱有同样的观念,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他劝诫大家,做事期求圆满,还不如罢手不做。人到了富贵的程度容易骄傲轻慢,就是自招灾祸了。事业成功后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天定的法则。
古代先贤对这个问题一向有着明确的认识,所以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问题的因果,如“盛极而衰,盈满则亏”、“过犹不及”、“物壮则老”等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强大”有时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特别是当自己也认为自己够强大时。
清华紫光老总李志强说,企业常常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鲜有饿死的,多为撑死的。他说,做企业如做人,如果把企业的规模比做一个人的个儿,把企业的利润比做一个人的劲儿,那么健康的人应该是高大而有力的。但在成长过程中,是先长劲儿还是先长个儿?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健康,心态要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很多企业的口头禅,其中的味道反而容易被我们忽略。不自满,不自欺,即使自己做得很“满”,也绝不自以为满。
最重要的是,心不能满。有人做了个比喻,即使你是最成功的,你也只是98摄氏度、99摄氏度的热水,离沸腾的100摄氏度永远有差距。保持这样的心境至关重要。否则,心满了,就如同水达到了100摄氏度,沸腾之后就成了蒸汽了,亏缺也就随之而来了。
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基本形成了一种谦和、散淡的整体氛围,使得那些成功者和富翁不愿拿自己的财富炫耀于世,与我国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那里,无论你是打工族还是老板,是贫民还是富翁,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地看待,不会因为贫穷而瞧不起你,也不会仅仅因为富有而对你另眼相看。人们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炫耀财富的“暴发户”。例如,瑞士银行家巴尔在他出版的自传中,对瑞士富人的心态做了最好的注解:如果他们需要两辆车时,他们会刻意买两辆完全一样的普通车,让人认为自己只拥有一辆车,因为他们不希望邻居认为他们在向别人炫耀财富。
他们真正做到了心不满,做到了“富有四海,守之以谦”的超脱境界。
李嘉诚的经营理念中,有“知止”两个字。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艰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六十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企业做大,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是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可是,如果在经营过程中,心做大了,做满了,问题的解决就难上加难。所以,比尔·盖茨说,对于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其事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
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人,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保全自身或者发展。春秋时期,帮助楚庄王建立霸业的楚相孙叔敖的一段经历,对我们很有参考意味。
楚王知道孙叔敖贤德,就任他为相,孙叔敖的亲朋好友以及朝廷的大臣都来向他祝贺。随后,来了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者,头上戴着白帽子,好像是来吊唁孙叔敖。
孙叔敖见了,赶紧整理衣冠,很恭敬地出来见老者,问:“别人都是来向我祝贺的,只有您是来吊唁我的,有什么说法吗?”老者说:“身份已经很高贵并且骄矜傲慢的人,百姓一定离他远去;地位做到很高却乱用权力的人,国君一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还不知道满足的人,他就随时处在危险中了。”
孙叔敖再向老者叩拜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教诲,希望您进一步补充。”
老者说:“地位做得越高,对人的态度越要谦和;官做得越大,待人之心越要恭敬;俸禄已经丰厚,就要把持自己不去获取不义之财。坚守这三点,就可以治理楚国了。”
楚国老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保全的途径:做大做高以后,心要收敛、要谦卑。所以,心不能满。而身居高处却不知止,不知满,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商鞅的例子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引荐,几次劝说秦孝公,变法强国,被孝公采纳,并奉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新法改革旧制,富国强兵,尽管对秦国的强大非常有利,但也触犯了不少地位显赫的人。商鞅为了坚决推行新法,倚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对那些议论新法的人,吊销咸阳户口,发配边疆,把攻击新法的旧官僚甘龙、杜挚贬为庶人,因为太子赢驷反对变法和迁都咸阳,商鞅报请秦孝公处罚太子,并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劓刑,太师公孙贾处以黥面,并且以非议新法杀掉了巫祝欢。
后来商鞅的变法受到了全国的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商鞅又奉秦孝公之命,率兵伐魏,俘获魏将公子印,大败魏国。秦孝公封商鞅为侯,并将商地十五个城邑封给了他做领地。商鞅洋洋得意。
一天一个叫赵良的熟人来见商鞅。苦口婆心地劝他深思祸福荣辱之道。
商鞅说:“我大治秦国,难道你不高兴吗?”
赵良说:“一个人能够从反面思考问题,才叫聪;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处境,才叫明;能够克服自己的自满,才叫强。你一定不要贪图名誉和追求享乐而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啊!”
商鞅问:“那你说,我与百里奚谁更强一些?”
赵良说:“百里奚辅佐秦孝公成为西戎霸主,但自奉甚俭,暑不张盖,劳不坐车,在国都行走不带随从和仪仗。所以,他死后百姓啼哭,不懂事的孩子也不唱歌,这是他施德于百姓的原因。可是你急功近利,伤人太多,积怨太深,自己又富贵骄横,讲究排场。你现在的处境就像早上的露珠一样,你的失败可翘首而待。你现在最好尽快归还封地和官爵,到边远的地方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商鞅已处于人生的巅峰,不仅功成名就,而且声名显赫,耀武扬威,根本就听不进赵良的话。
待秦孝公死去,太子赢驷即位,成为秦惠文王。他的师傅公子虔,指使人告发商鞅谋反,并派人追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将他逮捕并引渡回秦国,后又趁机逃回自己的商地,又被公孙贾率兵抓回。后被押到咸阳,惠文王下令将他处以“五牛分尸”的车裂之刑。
商鞅因为执政时急功近利,执法太苛,而功成之后又贪恋富贵,不肯急流勇退,适时而止,才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