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随珠弹雀轻重倒置

随珠弹雀轻重倒置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有一个喜欢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后来,人们就用“随珠弹雀”来比喻用很沉重的代价,去做得不偿失、不值得做的事。从春秋时期到现在,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仍然有很多的人不明白“随珠弹雀”的道理。有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高空的飞鸟,世人都会嘲笑他,就因为他是舍弃极珍贵的而去追求极轻微的价值。究其根源,教育也有一定的责任。

随珠弹雀轻重倒置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欢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解析】

春秋时随国的国君史称随侯,传说有一次他遇到一条受伤的大蛇,心生怜悯便救治了它。这大蛇伤愈后,就衔了一颗很大的夜明珠来报答随侯。这颗夜明珠就被称之为“随侯之珠”。后来人们把它和“卞和之璧”并称为“和璧隋珠”、“隋和之宝”,都当做是很稀贵的珍宝。

如果用这样稀世的珍宝去打高空中飞翔的鸟雀,那又怎么样呢?《庄子·让王》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鲁侯(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效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以表示聘请的诚意。颜阖很穷,穿的是粗麻布旧衣,住在一间破草房里。这天他正在那儿喂牛,鲁侯派的人来了,不相信这就是颜阖的家,向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这儿就是我的家。”那人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并把带来的礼物交给他。颜阖不受,说:“你恐怕是弄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弄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又来了,说:“我已弄清楚了,就是送给您的,一定请您收下。”可是颜阖仍坚辞不受。

《庄子》说完这个故事,接着发了一番感慨,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坚决推辞,这样的人真是见识不凡。一般的世俗君子,见利忘义,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生命地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其实道理很明显: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要打的鸟雀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是比珠宝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换取富贵呢?

后来,人们就用“随珠弹雀”来比喻用很沉重的代价,去做得不偿失、不值得做的事。梁·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下》中就有“黄金满笥,不以投龟。明珠径寸,岂劳弹雀?”的说法。

从春秋时期到现在,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仍然有很多的人不明白“随珠弹雀”的道理。佛说“人身难得”,可是看我们很多人,拿着自己的人身在做些什么呢?《无量寿经》说:世人共争不急之务。就是世人都在做无关紧要的事情。现代的很多人把追求财富权势地位当做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务,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格,不择手段。有的人拼命地去追求物欲;为了钱,透支了健康,为了钱,牺牲了自己休息娱乐甚至安静下来看看自己内心的时间。每天都在围绕着钱而活动,整个生命好像也成了一架赚钱的机器,每天转个不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权势、名望、财富等说到底都是身外之物。然而世俗之人偏偏不明白这个理,或不惜以人格换取赏赐,或以生命赌来一点蝇头小利,结果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故庄子长叹:“人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因嫖妓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他会觉得仓猝之欢是值得的吗?为了一时的欢乐,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搭了进去,这种事情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衡量轻重,付出很大的代价来获得很小的收益。很多得了癌症的人往往对生命有着更深的感悟:生命是何其珍贵,又何其脆弱。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回顾生命中的精彩片段时,在你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时,在你苦心经营的生活正要对你绽开笑容时,病魔突然降临,突然间,世间一切的轻重都在颠倒,曾经为之苦苦追求的生活目标,荣誉也罢,地位也罢,金钱也罢,一切都可以不要,一切都不必计较,只要活着——简简单单地活着,呼吸着这凡尘俗世的空气,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庄子认为,社会上很多人不要命地去追逐物欲是非常可悲的,而“圣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候,都要搞清行为的原因和目的。有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高空的飞鸟,世人都会嘲笑他,就因为他是舍弃极珍贵的而去追求极轻微的价值。那些拼命去追逐物欲的人不正是这样吗!

但是很多人却“不自觉”地将财富积累当成唯一目的,甚至是最终目的,在这些意识的指导下,人们为追求物欲而迷失自我,落寞感日益严重,心理生活空间愈益狭窄,精神生活陷入一定病态。没有钱的拼命想有钱,有了钱的还觉得缺少其他意义上的成就感。为了获得这份成就感,不少人不问有无意义,不顾法律道德,千方百计寻找志在必得的争胜欲望,通过各种形式证明自己。

究其根源,教育也有一定的责任。综观我们目前的教育,重物质,轻人文;重效率,轻底蕴,日益沦为只培养技能人才的“工具教育”。学生们越来越不会进行人文意义上的思考,思想浅薄,缺少精神定力。尽管学校可能并未放弃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是却未必教会了学生如何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争取成功生活;尽管学校可能做出了追求与努力,但生活的真理却似乎与他们渐行渐远。因为社会现实在不停地暗示他们:只有可以证验的才是实在的,只有可以分析的才是可靠的,只有能够感受的才是真实的。至于物质与感性之外的生活、内在精神的陶冶,显然无人在意。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必须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除了工作谋生而外,还应重视精神追求,对传统文化具有相应的素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事实上,人为物役的现象并不是始于今日,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将一味追求物欲的“危身弃生以殉物”的人生视为悲剧;而孔子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也向我们说明,只要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在俭朴的生活中一样可以寻找到人生乐趣。在此同时,如果还能有健康的宗教信仰就更好,不仅精神有了归宿,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也不再迷惘。如果能做到这几点的话,我们也就不会成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社会也就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