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在关于“人”的哲学反思中,马克思为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创建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为了寻求人类解放之路而进行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因此,这种以抽象的“人性”和“人的理性”为出发点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人类自身的解放来说,只能是一种“幻想的武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

四、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在论述“理论”的时候,马克思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那么,理论的彻底性在哪里?马克思说:“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5]在关于“人”的哲学反思中,马克思为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创建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作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正是在这个“宝贵文件”中,马克思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由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去理解这种关系,因而旧唯物主义不可能真实地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即使是以“人本学”为标志的费尔巴哈哲学,也“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16]同时,马克思又提出,由于唯心主义同样“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所以只能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17]马克思具体地指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把“自然”、“精神”和“人”都抽象化和神秘化了,既把现实的“人”及其“精神”抽象化为“无人身的理性”,又把人的现实活动抽象化为“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18]

在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时,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是,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的哲学,并不是某种超然于世界之外或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玄思”或“遐想”,而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人类的“最现实”的生存状况,即:“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19]因此,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从黑格尔的“抽象或观念”中揭示出“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这就是马克思为了寻求人类解放之路而进行的哲学—经济学批判。

在这种哲学—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曾以一个生动而犀利的论断来揭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本质。马克思说:“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20]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用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了人和人的关系;黑格尔在他的思辨哲学中,则把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神秘地化为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所有的现实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正因如此,马克思把哲学批判首先指向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使现实的关系从抽象的观念中显现出来,又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地揭示物与物的关系下所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并把这种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即:“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1]这样,马克思就把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这种批判的目的———人类解放———统一起来了。

在马克思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22]的过程中,深刻地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幻想的武器”,从而现实地揭示了人类的解放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受“抽象”(资本)统治的现实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许诺的“自由、平等、博爱”之间的尖锐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他们所揭露和批判的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论,而是借用这种理论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之所以是残酷黑暗的,之所以是必须否定的,是因为它不合乎“人的本性”,是因为它陷入了“理性的迷误”;而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美好光明的,之所以是应该追求的,则是因为它合乎“人的本性”,是因为它符合“人的理性”。这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应该诅咒的,而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只能说明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不能说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只能对社会主义作出种种美好的设想,而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进程。因此,这种以抽象的“人性”和“人的理性”为出发点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人类自身的解放来说,只能是一种“幻想的武器”。

马克思认为,这种“幻想的武器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因为它是同“无产阶级本身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应的。”但是,“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23]在理论上用“现实的武器”去代替“幻想的武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这是现实向理论提出的要求,也是理论对现实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它是对最重大的现实需要的满足———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现实的武器”去代替空想社会主义这个“幻想的武器”。而为了锻造“现实的武器”,又必须把“批判的武器”首先指向这个“幻想的武器”,并在这种批判中以理论的形式表达真正的现实。正是在对这种“幻想的武器”的理论批判中,马克思抛弃了关于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去考察和揭示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从而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会形态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历史更替中,发现了生产力的最终的决定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马克思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把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24]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中,个人依附于群体,个人不具有独立性,只不过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于是,对“神”的崇拜变成对“物”的崇拜。马克思之所以说黑格尔哲学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最现实的人类状况”,就是因为黑格尔哲学集中地表征了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因此,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是指引人们超越“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而实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

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的总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其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它们分别作为人类的哲学思想、经济学思想、政治学思想、社会学思想、法学思想、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等等的革命性的延续,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各门科学理论,它们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各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内容,各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另一方面,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素,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都失去了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相互渗透融合、互为前提和根据,表现为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共同的对象、解决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功能,从而构成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就要求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一是分别地和专门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发展这些各自独立的学科;二是集中地和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将其作为解决同一问题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这种研究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而且能够深化我们对全部哲学问题的理解。

【注释】

[1]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2]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5]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0]同上,第6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12]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载《新华文摘》1998年第1期。

[13]刘晓英:《立体的实践和立体的人》,载《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1页。

[17]同上,第59页。

[18]同上,第5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22]同上,第41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